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路径探究

2020-12-16刘壹萍

广东蚕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电商农村

刘壹萍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路径探究

刘壹萍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在信息时代,创新扶贫路径成为社会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行性策略,对提高扶贫质量与水平有重要意义。文章明确了农村扶贫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农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的有效路径,以期提高农村扶贫效率,实现精准扶贫,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互联网+”;农村;扶贫;路径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充分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需要,自提出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农村扶贫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脱贫攻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难点。扶贫的主旨在于用经济和生产改变穷困的面貌,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互联网+”为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有效途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有利于让更多的农村地区群众脱贫,还能达到致富的目的。只有深入农村,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将互联网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发挥“互联网+”模式的实效性。

1 农村扶贫的意义

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仍旧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富差距逐渐加大,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经济平衡发展。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是目前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推进作用,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扶贫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大背景下,以正确的政策和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构建和谐社会。

(2)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时间紧,任务重。扶贫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3)有利于提高农村农业现代化。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大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4)有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农村扶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观念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在缩短贫富差距的道路上起到了增进民族关系的作用。

(5)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农村扶贫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为人民群众服务,农村人民群众紧密围绕在党的周围,听从党的领导与指挥。

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农村治理主体单一

影响农村贫困程度的主要有环境因素、资源因素、能力因素、权利因素。目前,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把握不够充分,精准性较差,导致扶贫工作效率较低。究其原因,扶贫工作过于依赖政府,忽略了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治理观念落后致使治理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要求。单一的治理主体使扶贫工作受到制约,例如在从上到下落实工作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及时掌握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息传递难免出现偏差,进而制定出的扶贫举措不具备针对性,不能真正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使扶贫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扶贫主体单一化导致扶贫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政府和民间力量的联系不够密切,无法整合扶贫资源以及发挥协同效应。

2.2 网络基础建设尚未完善

现阶段,贫困农村大多处于较偏远地区,和外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发展。这些地区的基础建设和网络通信建设都较差,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覆盖率低,信号也常常不稳定,甚至经常断电,严重干扰了网络扶贫工作的开展。目前,政府虽然大力进行三农建设,帮助农民进行农业技术辅导或远程在线教育,有些地区已经落实了电商平台和农村物流等工作,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基础建设尚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体,缺乏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协同效应不明显,降低了农村扶贫的工作效率。

2.3 与市场信息脱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扶贫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手段,与市场建立密切联系,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信息为导向进行经济建设。首先,现阶段贫困农村获取信息来源的方式一方面较为落后,另一方面获取不及时,信息时效性不强,造成与市场信息脱节的现象,农村群众不能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导致错过经济发展的有利机会。其次,网络平台中面向贫困农村地区的信息较少,杂乱无章,针对性较差,加之人民群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不足,很难在网络平台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实用性不强,长久下去打击了农村人民使用网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对于贫困农村来说网络资费偏高,很多贫困家庭承担不起或者不愿意承担,这也直接切断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导致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观念较落后,与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不相适应。

2.4 缺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首先,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交通不便且条件较差,工作岗位少,工资低,对高素质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特别是年轻人,人才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进步。其次,农村当地的年轻人在外完成学业后也很少选择返回家乡,大多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他们认为高学历在农村没有用武之地。还有大部分人常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极为普遍,劳动力的缺失使农村发展缺少生机。此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缺少可以发挥的平台,与农村建设契合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之农村生活单调落后,无法满足他们与人交流和休闲娱乐的生活需求,很多大学生村官最后都选择了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另谋出路。

2.5 农村电商困境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扶贫,最有效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发展农村电商,但目前农村电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农产品质量标准难统一,品牌意识不强问题。农村电商以农产品为依托,通过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但大部分农产品都无法通过专业的质检取得相关的检验报告和证书,降低了在网络中的竞争力。品牌意识较差,不能将产品做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与销售模式,采用单一零售的方式,难以进一步推广农产品。其二是农村电商平台尚未构建完成,从农产品的制作到供应再到销售和运输,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多有不畅。线下供应与线上需求契合度不高,产品没有宣传亮点和竞争力,无法将农村电商发展为规模化产业,对农村电商缺乏统一的管理。其三是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一是费用成本,二是时间成本。交通不便使农产品的发货和运输成为大问题,且不能保证运输的时效性,一些保质期较短或者易压易碎的产品难以运输,产品损坏反而增加了销售成本。电商还要处理售后问题等,成本的增加直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打击了电商的积极性。

3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路径

3.1 统筹规划电子商务扶贫工作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便捷和高效性,将互联网与科技相结合,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进行农村扶贫,使电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首先,增强农村地区人民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定期对农民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大力宣传电子商务的优势,引起农民的重视和兴趣。采用先富带后富的模式,打造几个电商模范户,帮助他们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创收,从而带动更多农民参与进来。同时应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充分分析当地的优势产品,重点打造特色电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其次,注重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整合农村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共促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线上商品的质量监测力度,保证农产品交易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贫困农村亲友交流平台

贫困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务工,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困境。利用互联网构建与亲友的沟通交流平台,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让留守老人和儿童感受到关爱,例如现有的微信、QQ等App。但农村老人和儿童在操作上同样存在困难,扶贫工作中可以重点指导网络平台的操作,同时建立新的网络平台,降低操作难度,让亲友之间随时随地在线交流。

3.3 完善网络在线学习资源

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较差,教学资源有限,导致无法落实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眼界,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同时,还应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建设家乡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伟大理想,为发展农村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总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农村扶贫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规避网络风险,发展互联网经济成为农村扶贫工作必须面对的难题。“互联网+”的模式为农村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针对目前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应共同努力,通过发展特色电子商务产业,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完善在线学习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实现精准扶贫,让贫困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

[1]李宁,白璐.驻村干部开展农村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11):2633.

[2]李李,钟翔.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12):2905.

[3]杨大伟,姜启燕.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义及途径[J].价值工程,2020,39(31):45-46.

[4]李婵,刘小春.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的运作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135-136.

[5]黄洁琦.后扶贫时代大学生农村创业引导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113-115.

[6]南铭扬.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101-103.

刘壹萍(1980-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思政、就业。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2.70

F713.55

A

2095-1205(2020)12-141-02

猜你喜欢

互联网+电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