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麦13号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思考

2020-12-16卢小燕庄月琪

广东蚕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穗数土壤水分肥料

葛 建 卢小燕 庄月琪

宁麦13号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思考

葛建1卢小燕1庄月琪2

(1.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农村局江苏句容212400;2.江苏省句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句容212400)

宁麦13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选种的高品质弱筋小麦9号品种,是一种质量较高、生产潜力较大的小麦新品种,其优秀品种特性致其成为大面积培育的弱筋小麦的换代品种。为探索宁麦13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文章对不同密度与肥料、播种时间与氮肥施用量等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宁麦13号;高产栽培技术;密度肥料;晚播

1 不同密度与肥料的试验

1.1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密度和化肥两个变量。密度分为4种,即基本苗195 万苗/hm2(A1)、240 万苗/hm2(A2)、285 万苗/hm2(A3)、330 万苗/hm2(A4)。化肥密度运筹以总氮量210 kg/hm2为基础,底肥:蘖肥:孕穗肥分别为5:1:4(B1)、6:1:3(B2)、7:1:2(B3)3 个标准,计12 个小区,区域面积15 m2,随机排列,反复排列3 次,36 个小区。

试验的磷肥和钾肥均为105 kg/hm2,基追肥为7:3,分蘖肥在3 周后进行,其他培管措施与大面积生产一致。

1.2 结果分析

成熟后按每个小区计算实产,通过方差分析,每个单元的实际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处理后A2B1产量最高,达到6 300 kg/hm2。第二种为A3B1,单产6 180 kg/hm2。产量最低为A4B3,单产为5 040 kg/hm2。相差范围可达1 260 kg/hm2,不同的因素,产量上也有显著差异。在不同密度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为240 万株/ hm2。6 079.95 公斤/hm2;二是处理苗数285 万株/ hm2,产量5 766 kg/hm2。单产最低为330 万株/ hm2,产量633.3 kg/hm2。在不同施肥操作中,平均产量在5:1:4处理最高,为6 070.05 kg/hm2,在7:1:2处理最低,为585 kg/hm2。但是,不同肥料分布条件下,不同肥料分布的趋势并不完全一致[1]。

随着苗期底肥投入的增加,4个水平群体初始有效穗数分别为399.3万穗/hm2、438.45 万穗/hm2和486.5万穗/hm2,各组有效穗数依次增加。3个基本苗肥投入水平中,有效穗数分别为458.25 万穗/hm2、445.2万穗/hm2和440.85 万穗/hm2,有效穗数依次下降。各处理间个体粒数的变化规律也很明显,随基苗肥量的增加而减小。干粒重在后期也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和肥料投入的减少而呈现下降趋势[2]。

通过对成熟期不同处理穗部性状的研究,不同种群起始点穗长有随基本苗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规律不明显。不同的施肥操作没有规律可循。小穗数与退化数的变化规律明显,且随着基苗用量的增加和基苗肥用量的增加(拔节孕穗肥用量的减少),小穗数呈增加趋势,结实小穗的排数模式不太清楚。

1.3 结论

根据产量试验结果,该品种在镇江市种植,适度的群体起点适宜高产。相反,高种群起点不利于高产。试验中,240 万株幼苗/hm2基础苗处理和5:1:4基础分蘖穗肥操作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处理285 万株幼苗/hm2基础苗,5:1:4基础分蘖和穗肥操作。在产量的3 个组成部分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且穗数变异最大,这可能与小麦种植早期的气候有关。但它也提醒我们,在城市种植不能忽视群体的变化。同样,如果根系减少后期的肥料用量不够,很可能会影响粒重和产量,而这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得到平衡。

2 播种时间与氮肥施用量的试验

江苏省句容市是国家粮食产区,每年的粮食生产是基于稻米和小麦的双熟制。由于近年来种植方式的变化,人们选择了晚熟水稻品种。稻米和小麦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得很明显,晚播晚种现象日益普遍。在新型农业经营者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小麦播种过程中不时出现阴雨连绵等恶劣天气,晚播小麦成了惯例。特别是2016年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频繁的雨天季节,机器无法运输到被浇腐的田地,出现水稻难以收获、小麦难以播种的现象。句容市在12月中旬(或晚播)大面积播种小麦,大部分农田荒废,粮食无法安全生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土壤水分胁迫下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的特征。2016年,气候引起的土壤水分胁迫为小麦晚播和烂耕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自然环境文章研究了晚播、耕作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探索抗小麦播种新方法提供数据支持[3]。

2.1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根据句容市边境城镇的科丰粮食种植合作社选择。试验场地的土壤为常规土壤,肥力中等,田间肥力均匀,运输方便,排灌方便。实验设置了3个因素:A因子(含水量),B因子(种植方法),C因子(种植技巧),总共设置了12 个样地,面积为133.3 m2。水稻收获后田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在12月9日(A1)和12月16日(A2)播种。A1用于在腐烂的种子(即水稻树桩)后播种,并保留其他土壤水分;A2适用于播种有适当土壤水分(如田间播种时适当土壤水分)的播种。施肥策略:每次施氮量为255 kg/hm2。基本肥料:混合肥料:引导肥料为4:4:2。45%(15-15-15)三元复合肥300 kg/hm2,尿素48.90 kg/hm2;混合肥料用量为45%(15-15-15)三元复合肥为375 kg/hm2,尿素为99.0 kg/hm2:基本肥料为111.0 kg/ hm2尿素。基本肥料和复合肥料占50%。对于A1,苗木将于2017年1月10日完成,苗木肥料在2月1日和年中施用,联合肥料在3月22日均匀施用,基本肥料在4月20日施用。小麦生长时进行了3 次田间化除,首先是用世玛450 mL/hm2和高渗异丙隆3 750 g/hm2,第二次是治疗残余杂草和高渗异丙隆,第三次是使它隆和二甲四氯治疗双子叶杂草与病虫害防治。4月12日第一次喷药治白粉病兼治纹枯病,抽穗后,5月1日、7日“一喷三防”。在主要生育期对苗期进行了调查,成熟后收获前采集样品,并在实验室对种子进行测试。同时计算每个小区的收获面积,每个小区的收获面积为20 m2。

2.2 结果分析

A1B1C3表现出最高的产量,实际产量为7 374.0 kg/hm2,A1B1C2表现为实际产量6 637.5kg/hm2,第三位的是A2B1C2处理,实际产量为6 342.0 kg/hm2,A2B1C3和A1B1C1处理分别为第四和第五,实际产量分别为6 159.0 kg/hm2和5 157.5 kg/hm2。A1处理的产量高于A2,表明创造早期播种条件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处理B1的产量高于B2,说明浅轮作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小麦产量呈现C3>C2>C1的趋势,即在试验处理下,晚播小麦产量随着播量(基苗)的增加而增加,而小麦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和播种方式的不同而增加。在A1B1和A1B2处理中,小麦的籽粒含量差异显著,单产差异为454.5~736.5 kg/hm2,表明土壤水分相对较差。浅层轮作和直接播种都会受到影响,因为播种质量差且难以获得基础幼苗。通过提高播种率,可以增加基础苗木,增加产量的效果明显。根据播种量,A2B1的变化范围很小,产量差异为43.5~100.5 kg/hm2。结果表明,在适宜土壤水分播种条件下,由于播期质量较好,不同播期浅层轮作产量差异不显著。A2B2处理幅度较大,产量差异为252.0~844.5 kg/hm2,这可能与小麦在适宜土壤下直接播种种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以及不同播种量间产量差异较大有关。

综上所述,由水稻晚播、恶劣天气等原因导致小麦晚播时,应创造早播条件,有利于保证小麦产量,提高小麦产量。播种方法的选择应基于改善的播种质量,浅层轮作,减少种子消耗,基于改良的播种质量提高小麦单产。因此,应增加播种量以减少因播种质量差而导致的产量损失。在田间播种基础苗是稳定和增加晚播小麦产量的关键,在试验条件下增加播种量是提高小麦晚播产量的有效途径。

2.3 措施总结

由于小麦生产中的各种原因,小麦可能无法在适当的播种期内完成播种操作。如果播种晚或推迟,早播是确保小麦单产的关键。在播种期的基本品质、个体群体结构的调整、耕作的优化和圆锥的形成、穗粒和谷粒的组成,以及籽粒的灌装方面,早播小麦要优于晚播小麦。播种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大型农业机械无法在现场操作,尤其是在土壤湿度差的情况下。小麦的浅轮耕方式有利于小麦的根和幼苗生长,同时扰动表层土壤并促进土壤水分的改善,保证出苗质量。为减少晚播、烂播造成的产量损失,仍需增加播种量、基础苗、有效穗数。残茬小麦直接播种的田间播种机性能较差,结实的幼苗有利于杂草的生长。短缺是由于缺乏基础幼苗而导致的穗数不足而增加了播种率。提高播种率是有效减少产量缺损的重要途径。在播种较晚且水分充足的恶劣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病率增加,很难与整个苗期相同。在本试验中,晚播和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产量最高,为375 kg/hm2,而腐烂耕作和补播条件下小麦产量最高。因此,应为早播创造条件,减少因含水量造成的产量损失[4]。

3 结语

宁麦13的增密增氮效果非常显著,这不仅表明该品种对肥料的抗性更强,更适合高密度栽培,而且与小麦成熟后期降水较多、植株早衰有关。在正常年份,高密度、高氮处理(特别是高氮处理)不一定有最好的效果,因为产量不能随密度和肥料的增加而任意增加。尽管如此,试验得出高密度高氮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高密度中高氮处理。宁麦13号是穗数、粒数、重量和每穗粒数的变种。植株短(80~85 cm),抗倒伏性较强。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密度和增加肥料充分利用其增产潜力。通过实验,基本上清楚品种栽培介质和高收益(6 000 kg/hm2)在大面积生产,与基本苗225万~300万/hm2,纯氮应用于285 kg/hm2,是一个更合适的高产量、低消耗和效率高的培养策略。

[1]王仕凤,高艾兰.宁麦13号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探析[J].农家参谋,2020(20):58,167.

[2]韦安勤.宁麦13号高产保优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1):48,64.

[3]韩国路,闵思桂,宋宏梅,等.宁麦13小麦超高产攻关及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56-57.

[4]徐培根,孙亚军,仲卫华,等.弱筋小麦宁麦1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164.

葛建(1983- ),男,汉族,江苏句容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2.31

S6

A

2095-1205(2020)12-62-02

猜你喜欢

穗数土壤水分肥料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
菠菜用肥料要谨慎
衡水湖湿地芦苇的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黄淮北片水地小麦育种现状及性状演变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