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策略

2020-12-16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人类素养情境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田 磊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地理学科价值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落实需要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一、人地协调观的意义

所谓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与大自然之间需要一种协调共存的关系,学生要对这种关系有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判断,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解读。

1.地对人的影响。

人类与大自然是无法分割的共同体,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方向。教师要想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首先要明确自然环境的关键性影响。

2.人对地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例如,人口、城市、产业区位等时空变化过程,都与自然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并且要让学生明确利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否则会破坏自然环境。

3.人与地的协调发展是一种人地协调发展、和谐共存的长久生存之道。

由于时代不同,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认知也不同。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审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能够分辨哪些有益,哪些有害。人地协调观主要包含:自然科学、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宜自然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正确理念。也正是因为在改造环境中出现许多问题,才需要重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树立和理解人地协调观有着至关重要的教学意义,也是关乎未来人类发展的必备素养。

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地理学科深入挖掘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素材,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认知人地关系与相互影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教学关于荒漠化的防治的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以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城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且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及罗布泊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在情境中挖掘素材背后的人地关系问题,并且让学生通过探讨,分析古城为何消失、罗布泊为什么干涸等,让学生意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环境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可以拿来教学的素材。这在无形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的实际生活价值,还能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利与弊,并从人地协调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领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相互性,明确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不二之选。

2.深度学习,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模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一系列反映人地关系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探究与思考,深入剖析利弊关系,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统一性演化过程”时,教师就可以借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来进行特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生只有参与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的解读,从整体性与相互关联中分析评价现有的人地关系,并且能够尝试提出一些改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措施与对策。

人地协调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借助多种方式与策略,一步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自我责任使命感。

猜你喜欢

人类素养情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人类第一杀手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