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

2020-12-15孙耀红

文理导航 2020年35期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特征微课

孙耀红

【摘  要】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重组。新教材改革后,“项目式教学”走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要,这对教师、学生、课堂都提出了新挑战。微课作为信息化教育新星,已成为基础信息化教育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 本文研究了在初中信息技术的“项目式教学”中,微课具有哪些特征;探索了在“项目式教学”中,微课如何使用。

【关键词】微课;项目式教学;特征;应用

一、初识微课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所涉及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可以是教学软件介绍、概念知识解读、变式题型精讲、难点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技能操作演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适用领域广泛:比如移动学习时代的知识传播、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等。

微课短小精悍、主题明确,视觉效果形象直观。对比传统课堂讲授型课堂,微课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助力初中信息技术的项目式教学,微课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那么,什么样的微课才能更高效地辅助信息技术教学呢?需要了解微课的特点。

二、微课特征

微课区别于日常教学课程,它是为了“微学习”而制作的“微内容”。精细的教学设计、稳固的学生主体地位、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精简的知识点、完整的教学活动都是保证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要素。微课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介绍者讲授性。基于初中学生的性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足等现状,教师可利用“钉钉”、“小蜜蜂”等软件,达到“出镜”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亲切感”、“互动感”。

2.教学时间较短。初中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易发散、自我意识逐步增强,长时间集中于某一内容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微课时长不宜过长,最好在以5-10分钟之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3.精致教学设计。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概念知识、软件介绍、重难考点或技能操作等知识为出发点,进行完整、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减轻教师制作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准备微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结合当下社会及教学背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呈现手段;要明确教学目标,阐明教学重点、难点,准确传达的知识与技能;从“导入”到“总结”各个教学环节中,精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适时、恰当的融入课程,引发学习者深入思考。

4.自主学习为主。微课不仅构建真实、具体、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使学生有“一对一学习”的学习体验;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及接受程度,可以自主控制微课的播放进度及快慢速度,平时反应慢、羞于提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微课还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即可实现自主学习。

5.流媒体播放性。为了学生学习的便利性及课堂教学的及时性,可以基于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采用视频、动画等基于二维码、网络流媒体的形式播放。

6.配套相关材料。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具有连贯性,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微课需要配套相关学习资源:如课前预习导练、课中练习资源包、课后巩固、达标练习题及自主评价方法。

结合微课的特征,在准备微课资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微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生活热点相结合,成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强力支撑。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式教学”要求

信息技术教材改革后,提出了“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项目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建议师生合力,共同完成项目,同成长、共进步。

“项目式教学”要求主题健康,内容积极向上。项目指向可以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帮助自己实现一个愿望。项目成果以计算机程序为主要形式。程序实现技术要涉及前期所学的算法、语句知识;程序应能正常运行并完成正确的数据处理;具备必需的交互功能以及简洁、美观的用户界面。

“项目式教学”虽然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为微课辅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利用微课辅助“项目式教学”,在微课设计及应用中要注意:

1.创设情景,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选题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2.问题及任务的叙述方式应言简意赅、生动有趣。

3.任务要与本课知识技能的相关,且具有挑战性,最好是一种结构不良的任务,尽可能地创设一种认知冲突。

4.任务要求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便于师生在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微课在新授课上的实践

1.课前复习,温故知新

利用微課,构建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先行组织者”。紧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新知识间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复习型微课。在初一(下)《微项目1探索生活中的算法之美》(泰山版)一课中,抓住衔接知识“算法的概念及流程图的基本结构”,以动画的形式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理解新知,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新课导入,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及当下社会热点,设计吸引度高的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为新课的开展奠定基石。在初一(下)《微项目4 用排序算法进行数据统计》(泰山版)一课中,结合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的大环境,利用体温检测上报这一生活情境,设计用Python程序制作体温统计仪的微课。既导入新课,提升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提升民族责任感。

3.知识理解,突破难点

利用微课帮助教师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点拨,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探索规律、总结方法。在初一(下)《微项目4 用排序算法进行数据统计》(泰山版)一课中,“冒泡排序法”是本课重难点,具有“知识抽象难提取、规律探索难总结、代码复杂难理解”等教学困难。因此,可以借助8人真人举牌,利用手机录制排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并借助课件,制作卡片,帮助学生探索、理解冒泡排序法的规律及代码。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进一步解释探究结果,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点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索热情。

4.小结拓展,巩固提升

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总结课堂重点及规律,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内。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分层练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练习,促进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和迁移应用。

5.练习巩固,效果保障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精选习题,利用Powerpoint、EV录屏、手写板制作习题讲解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当堂知识;避免传统知识复习的枯燥无味,使复习新颖高效。

(二)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实践

1.微课制作过程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情,并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在日常教师个人备课、上课时,为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重難点,可以借助于导学案中的设计与微视频,努力探索“翻转课堂”,网络课程成了教师辅助教学的得力助手。不仅制作出的微课实用高效,而且促进教学反思,快速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微课可以便捷的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进行传播,不仅便于学生学习、家长指导;而且利于教师群体间进行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3.微课不仅便于教师进行知识分类、总结及管理,而且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微课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师不可过度依赖微课,课堂仍然是老师们教学和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对于微课资源,老师要加以选择、整合,力求教学的高效。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自主性更强,课上互动生成的问题不断涌现,教师的作用变成点拨、指导,课堂收效较高。

【参考文献】

[1]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A].中国远程教育,2015(4):56-62

[2]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7-110

(泰安望岳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0)

猜你喜欢

项目式教学特征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抓特征解方程组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