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OOC的“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建设思考

2020-12-15翁倩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慕课

摘   要: 高校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当代高素质大学生。但传统双语教学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缺少语言环境、双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艺术类专业“设计概论”课程又因特殊性,在双语课程建设中遇到更多困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慕课平台建设“设计概论”双语课程的策略,探索有效解决传统双语课堂教学短板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慕课   设计概论

一、引言

MOOC的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我国将其音译为慕课。2012年以来,“慕课热”席卷全球,有学者把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1](190-19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慕课无疑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早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教育部2001年4号、2005年4号及2007年2号等文件就提出要积极推动高校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2](134-137)。自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确立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3](83-86),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双语教育,总体上相较美国、加拿大等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因生源构成、质量,教学内容、重点等方面的特殊性,双语教学更有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社会事件的助推,为线上教育加快普及带来重大机遇,也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为此,本文立足传统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着眼“设计概论”课程的个性化要求,提出利用慕课平台推进双语课程建设的观点,希望对当下的双语教育发展贡献有益的视角,并引起对该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二、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反思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模式基本是国外“浸入式”“保持式”“过渡式”的变形。其中,“浸入式”是指完全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授课,将学生全方位“浸泡”在第二种语言环境中,以达到良好的第二语言学习效果。“保持式”是指在学生进校初期使用本国母语,部分学科逐步使用非母语的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实现两种语言的平衡发展,学生能够使用母语和非母语的第二种语言同时交流,不分主次。“过渡式”是指教学中以本族语言为主,非母语的第二种语言为辅,逐渐转变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教学[3](83-86)。这三种教学模式都遵循了基本的语言习得规律,但在具体实践中都存在一定问题。总体上,“浸入式”教学模式对我国非一线城市的普通高校而言,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实施难度很大;“保持式”和“过渡式”相对易于操作,但也存在很多现实困难,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合适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不管是“保持式”还是“过渡式”,双语教育都要向着纯外语“完全浸泡”的高级阶段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但英语教学偏向应试,应用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停留在“哑巴式”英语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艺體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要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创造有浓厚外语氛围且适合艺术类学生学习、理解的双语教学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困难,既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语言素质,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推动。

(二)缺少优秀的双语教师。

国内高校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有三类:一是外籍教师;二是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本国教师;三是没有海外学习背景,但外语水平相对较高,自愿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第一类教师的外语水平毋庸置疑,但他们可能缺乏专业学科的知识背景,且外籍教师如果完全不懂中文,可能增加外语基础薄弱学生的听课难度,影响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第二、第三类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大多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缺少系统的外语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后两类教师往往由于自身外语水平的局限或对学生理解能力的顾虑,较难妥善处理中文和外文之间的关系,倾向于在课堂中大量使用中文,使得双语环境的营造大打折扣。

(三)缺少合适的双语教材。

双语课程建设中如果能够找到适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外文原版教材,会让任课老师倍感轻松。但由于中外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大多数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甚至有些学科看似名称一致,教学内容实则千差万别[4](37-45)。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同行教师尝试自行翻译编写双语教材,但受限于教师个人外语水平等因素,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特殊性

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设计概论”的双语课程,使用的外语是英语,由笔者承担主要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愈发感到“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因其特殊性,增加了教和学的难度,主要是:

(一)“设计概论”理论体系复杂,本身不易于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我国的双语教学偏向于选择活动性较强的科目,比较而言,美术类中的“儿童画”“幼儿手工”“中国画”“油画”,设计类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三大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因实践性较强,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设计类基础理论课中,“设计史”的理论体系相对固定,网络上有大量关于“设计史”的外文资源可供教师学习、使用,因此比“设计概论”课程更适合进行双语教学。“设计概论”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体系庞大复杂,涉及“设计与艺术”“设计与文化”“设计与哲学”“设计与科学”等多个模块的理论知识,开展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大。学生为了应付“设计概论”的考试,需要背诵大量深奥的理论知识,同时理论课程安排的课时原本就偏少,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梳理好中文知识点已属不易,叠加上必要的英文知识点,课时量更加捉襟见肘,如果控制不好中英文的教学比例,很可能既增加了学业负担,客观上又造成中文知识点的含糊混乱,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设计概论”国内外教材体例差异大,优质教学资源稀缺。

我国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设计概论”专业课程,国内外教学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国外的教材是根据所属国的文化、思维撰写的,往往不符合我国国情[4](37-45),与大多数学科找不到合适的原版教材一样,国内“设计概论”课程在外文优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稀缺。比如,如果按照国内通行的翻译,将“设计概论”译成“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很难在外网找到英文名称一致的原版书籍和英文课程。美国Marjorie Elliott Bevlin 的Design Through Discovery: An Introduction to Art and Design,2006年上海出版社将其翻译成《艺术设计概论》[5],但这本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主要内容偏向“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与国内现行的“设计概论”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异。由于缺少合适的英文教材,任课教师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设计概论》教材的基础上汉译英。

(三)国内“设计概论”教材选用和编撰混乱,教学内容滞后。

“设计概論”的国内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滞后于实践的现象,没有结合当下变化的设计面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用的案例过时[6](175-178)。更重要的是,“设计概论”和“设计史”构成了设计学科的基础史论系统,但“设计概论”不能等同于“设计史”,目前一些“设计概论”的中文教材都是“披着概论外衣的史论教材”,不符合设计“概论”的要求且与“设计史”课程内容重复。

四、基于慕课的“设计概论”双语教学探索

一段时间以来,慕课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虽然国内外关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仍有一定的争议,但不能否认,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模式是大势所趋。慕课具有的开放、优质、创新、自主的精神内核,与理想中的“终身教育”内涵是一致的[7](3-10)。在这一认知前提下,如何弥补传统双语教学的不足?如何解决“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中的矛盾?笔者认为,慕课平台与双语课程的结合将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通过慕课构建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

借助慕课平台,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学生外语水平、学习接受能力等营造梯度合理的“浸入式”和“社交化”的双语教学环境。所谓“浸入式”,即教师在慕课平台上传纯外语的课程内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外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求助老师、同学等完成学习。所谓“社交化”,即利用慕课平台的交流、评论等互动功能,利用慕课平台与其他社交软件的结合,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共同进步提高。此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反馈、学习进度及慕课平台抓取的大数据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因材施教。

(二)通过慕课缓解传统双语课堂课时不足的问题。

利用慕课平台,教师可以突破传统双语课堂的时空界限,根据设计概论课程和学生特点决定线上双语课堂的时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巩固,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确保有充足的时间牢固掌握课程所要求的中英文知识点。在实践中,主要的外语教学内容可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授课时,定期对线上外语学习内容进行难点解析、重点巩固、答疑讨论、小组交流、口语训练等,实现课堂翻转。

(三)通过慕课充实双语课程资源。

传统双语教学模式缺少优秀的双语师资和双语教材。近年来,国内慕课平台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同时,我们还可以选用国外的优秀慕课平台,例如:与美国87所学校有合作关系的Coursera,哈佛和麻省理工推出的edX,斯坦福大学推出的Udacity等[1](190-194),这些平台上有大量国外名校老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资源,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师资和教学资源的问题[8](45-47)。虽然国外慕课平台的设计专业资源与我国设计概论体系并不完全一致,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并更新教学案例和知识体系,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寻找与本土结合的途径。

(四)通过慕课改善双语教学方式。

大多数传统双语课堂教学方法保守陈旧、缺少活力,教师单向对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利用慕课平台,可以选用新颖有趣的视频、动画资源增加课堂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同时,慕课平台为任课教师自我学习充电和充分备课提供了便利,方便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使用最新最佳案例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水平[8](45-47)。

(五)通过慕课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旦脱离了语言环境和学习练习,外语能力就会大幅度退化。双语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终身学习理念。这方面,慕课使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自主学习。虽然慕课并不能完全代替高等教育,但无疑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使18岁—22岁的高等教学慢慢转向终身学习[9](10-17),为实现双语课程的终身学习目标提供了最便捷可行的途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被寄予广泛期待和关注,慕课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借助这一“东风”,将“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与慕课结合,利用MOOC平台弥补双语教学的不足,值得积极实践。当然,在双语教学与慕课融合过程中,还可能面对新的挑战,如怎样处理“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怎样实现“线上”的双语交流和互动、怎样利用慕课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2]许婕,赵均.我国体育专业双语教学优化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6).

[3]张诗阳.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吕梁学院学报,2015,5(6).

[4]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5]贝弗林,著.艺术设计概论[M].孙里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巫建.设计艺术通识课设计概论课程建设研究[C].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1.

[7]任友群,徐世猛.开放课程的探索与思考——从学习者、决策者到建设者[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

[8]张宝建,郭亚云,李荣杰,张静.高校项目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慕课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2).

[9]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泰州学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研究成果之一。负责人:翁倩。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慕课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