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联四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成效

2020-12-15赵鹏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赵鹏

摘   要: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选择四川工商学院作为样本,以学校构建的“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创新创业   三联四融   能力培养

地方高等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创新创业教育的要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必要能力,因此教育目标不单纯让大学生创业,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1](67-71)。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2](109-112)。

四川工商学院(下文简称学校)是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学科门类齐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团队孵化、科研转化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2018年被四川省列为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三联四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的基本内容

1.“三联”的基本内容

“三联”指的是产教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产教联合”是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地方产业进行联合,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基地联盟”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学校和校外的创新创业基地联合,构建高校加专业创业孵化器模式,让市场上专业机构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孵化和培养。“培养联动”指学校、学院两级联动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学校和二级学院有不同的侧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培养效果。

2.“四融”的基本内容

“四融”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平台与校外资源融合、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融合、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指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校内平台与校外资源融合”指校内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经费资助、提供场地、开展指导培训和创业孵化等综合服务;校外对接基地、产业及智力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从创新创业创意到产业对接的全过程服务。“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融合”是指学校创业导师团队和创新创業学生团队融合,以导师团队科研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现科研转化。“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是指学校推动科技研发攻关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团队的孵化,让科技研发服务团队孵化,贴近产业的实际。

二、“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1.“产教联合”的实践与成效

在落实“产教联合”的实践中,四川工商学院与澳大利亚Altium公司、德国SAP、赛虎、上海鼎捷等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开放性实验室、实训室、生产型工作室;与沃尔玛、阿里巴巴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百度科技、中兴通讯、千和味业合作开设订单班等,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产教联合”的实践效果表明,学校利用校企共建的实验室、实训室,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和企业项目实战,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基地联盟”的实践与成效

“基地联盟”培养学生创业创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专业孵化器+高校,使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上专业的产业孵化器无缝对接,给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服务。学校先后与创梦空间、东坡创客孵化园等专业社会孵化器建立“基地联盟”,提高高校孵化器的运行效能和转化效率。在专业孵化器的帮助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先后被授予成都市科技苗圃、四川省省级众创空间等称号。

3.“培养联动”的实践与成效

“培养联动”是学校、学院两级联动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学校成立校级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对接校内外资源,包括产业资源和智力资源,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科研院所,统筹协同;二级学院具体开展创新创业的课程教研及讲授,创意的发掘和打磨,初始团队孵化,创新创业沙龙等,开展普适性的创业教育。在“培养联动”下,学校依托校内各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依托校外行业、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模拟经营运作;依托科研、实验平台,拓展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依托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实现创业设想和科技成果转化。

4.“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指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立“创业基础”“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并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出“企业营销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实现专创融合,形成“通识课程—兴趣课程—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苗子培育课程—精英实战课程”五类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5.“校内平台与校外资源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校内平台与校外资源融合”是指校内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通过经费资助、提供场地、开展指导培训和创业孵化等综合服务,推进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接校外基地、产业及智力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从创新创业创意到产业对接的全过程服务,助推学生项目落地。在“校内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建有1.2万平方米的大学生科创实训园和创新创业俱乐部。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获批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成都市科技创业苗圃、四川省省级众创空间,眉山校区科创实训园获批眉山市市级创业园区。

6.“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融合”实践与成效

“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融合”倡导学校创业导师团队和创新创业学生团队融合,以导师团队科研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现科研转化,促进学生团队高质量发展。在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导师和学生团队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第一阶段:项目发掘(授课教师与授课学生的角色定位),第二阶段:大赛指导(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角色定位),第三阶段:项目孵化(专创导师与创业学生团队的角色定位),第四阶段:成立公司(教师创业与学生创业相结合的角色定位),第五阶段:發展壮大(创业合伙人的角色定位)。

7.“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是指学校推动科技研发攻关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团队的孵化,让科技研发服务团队孵化,贴近产业的实际。在落实“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中,学校先后建立三苏文化研究所、竹编产业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学校建立知识产权服务站,制定《专利申报与管理办法》,鼓励师生创新创造。

行文至此,可以得出结论:“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作为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办学特色“创新创业,教赛一体”的具体呈现,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样本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学校在践行“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持续改进。

1.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通过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但在校内校外各类资源配置中,协同育人的体系仍不完备,如:教学队伍和教辅队伍协同,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协同,学校引流和二级学院教育协同方面还存在壁垒和障碍。

2.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优化

学校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不及时;三是对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协同不够重视;四是引社会资源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仍需进一步拓展。

3.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体系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

学校在自建孵化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科创园),校外对接专业孵化器的大背景下,应考虑学生团队成员的时间(上课时间冲突)和空间(教室和孵化场地冲突),需要进一步引社会资源到校,就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孵化和帮扶,待学生团队的实践和成长阶段达到合适的阶段再到校外进行进一步的打磨和培育。

4.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的支持。学校在依托自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如学生社团、学校科研所等未形成闭环的支撑。

四、“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方向

1.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科教融合,让学生融入课题、融入实验室、融入团队。通过部门联动,打破课程间、学科间、学院间、产学研的壁垒,建立和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的全流程校内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地企合作,积极探索校际、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交流的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2.完善优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完善和优化“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进一步整合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资源和管理,将实验教学、实践创新和创新创业三个方面有机融合。

3.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按照“发挥优势、分工协作、整合资源、无缝对接、递进助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创业实践平台集群的“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功能和效益。加强机构建设、创业培训、孵化服务和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功能,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创新项目从研究到应用、创新到创业、校内到校外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水平。

4.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支撑体系

第一,依托校内外资源优势,助推双创实践。依托校内各专业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依托校外行业、企业资源,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模拟经营运作;依托科研、实验平台,拓展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依托创业孵化器,实现创业设想和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五位一体全面支撑双创实践。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把“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环贯通;以产教结合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3](300-303)。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五位一体。

五、结语

通过对四川工商学院开展“三联四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基础到取得的成效综合来看,该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当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进一步对外整合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对内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总结现有经验,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参考文献:

[1]徐小洲,胡瑞.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7).

[2]周刚,陈洪伟.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6(8).

[3]雷海栋.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7).

教改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8-944;四川工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80JG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