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先进制造 融通产业循环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

2020-12-15范锐平

先锋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服务

成都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们清醒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迅速组织专班专题研究。今年5月,党中央作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审时度势,坚定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重大部署,重新审视成都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最终形成了总体规划和政策意见。

成都召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旨在宣示战略、发布规划、推出政策、凝聚共识。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对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趋势的理解认识,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全球服务资源配置战略枢纽、世界服务经济优选城市,为率先探索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努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向分工专业化、结构高级化演进的产物,与制造业具有需求依附、价值黏合、前后关联的天然共生属性。成都要保持全国制造业先进城市的优势地位,必须坚持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升级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多维协同、延伸裂变、高端攀升,不断提升制造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厚植城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持久竞争优势。

大幅提升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努力为城市转型发展赋能。城市经济本质是“服务经济”,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业发展水平。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均经历了“贸易枢纽—要素枢纽—创新枢纽”的迭代跃升,其快速发展的过程就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市功能转换、提升全球辐射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成都要培育城市中长期发展动力,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分工重构、结构弹性调整、动能更新再造,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全面推动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努力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循环的双重属性,通过网络链接、服务优化、业态创新,打破传统的地域空间和市场边界限制,形成基于渠道共享、流量互通、内生外链的正向反馈,在內需潜力释放、外需恢复反弹中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和蓬勃生命力。成都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融通链接能力,必须紧紧抓住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战略机遇期,把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集聚高端要素、运作全球市场的关键举措,坚持业态创新与供应链协同双向发力,推动城市经济体系重塑升级,全力打造服务“双循环”的供给高地、需求中心、战略腹地和门户枢纽。

实体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根基所在,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先进制造、融通产业循环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世界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制高点,深刻影响着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发展质量和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成都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要更加突出先进性、体现全球性、尊重规律性、增强实效性。

一要突出先进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与产业转型方向动态匹配,以科技服务、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知识密度和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较高,并将大量人力、知识和技术资本等引入实物及服务产品生产过程,有力引领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变革升级。服务层次与需求变化动态适应,以网络平台为枢纽,精准捕捉、高效反馈市场需求,从而主动嵌入新业态新模式融通供需两端、顺应消费趋势变化,实现供需结构高水平均衡。业态迭代与动能转换动态耦合,供应链通过资源联结协调、系统整合与动态匹配的集成功能,推动形成互补性、延伸式、替代型融合发展新态势,有利于显著提升产业价值增值能力。

面向未来,要加强对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业态的研究,把握核心要素集聚规律,统筹“5+5+1”产业体系发展需要,优化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努力实现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业态的突破。要聚焦提高科技创新牵引力,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资本市场服务等先进要素运筹型服务业,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多维度的“延伸、提升、融合、重组”。要聚焦提升高端资源聚合力,加快发展临空临港物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技术贸易、离岸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全球资源链接型服务业,引领高端资源要素实现“端到端”的集成、互联与共享。要聚焦增强转型升级驱动力,深入发展互联网安全服务、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信息系统集成、低碳技术推广服务等智慧绿色赋能型服务业,提升成都制造的柔性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水平。

二要体现全球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性不等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要素流通的广域性、资源运筹的平台性、市场交易的国际性等多重特征。其基础在于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形成面向全球产业循环的广域服务能力。以供应链思维整合生产性服务业网络,连接供给、需求、流通各领域,有利于促进全球科技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循环和科学配置。其关键在于深化功能平台多维聚合,形成面向全球市场循环的无界服务能力。以新技术新模式新功能为支撑的平台经济是产业高级化的发展形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从物理链接到数字融合、从区域市场到全球市场、从单一产品到增值服务。其核心在于塑造生产服务国际品牌,形成引领全球标准体系的高端服务能力。依托产业生态、消费市场、枢纽能级,以成都服务联动打造成都制造、成都创造、成都消费品牌,有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成集聚和创新发展,加快自身比较优势向设计、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提升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要牢固树立平台城市、枢纽城市思维,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动态适应、弹性再造、开放发展,建设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要坚持国内国际交互融通,以亚蓉欧航空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为双支撑,加快构建面向“欧洲—成渝—日韩”、“成渝—东盟”两个市场循环的现代流通体系,形成4小时覆盖东盟日韩、8小时覆盖欧洲的空中快速通道,打造服务“双循环”的门户枢纽。要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推动“四网一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两区一城”为载体,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孵化、资金与技术有机链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创新验证、数据运筹、跨境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形成“在成都、链欧亚、通全球”的生产性服务集群。要坚持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坚持制造业数智化和服务业专业化方向,加快推动营销变革、渠道变迁、模式再造,培育一批定制服务提供商、技术服务运营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全面提升本地生产性服务业根植性、控制力,形成高度黏性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

三要尊重规律性。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性等显著特征,既是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协作配套的核心要件,也是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网络协同效应的关键支撑。从空间聚集规律看,生产性服务业根据依赖的核心资源属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为以产品市场为中心、以生产基地为中心、以高端要素为中心三种布局形式,中心支撑能力越强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越高、集聚特征越突出、比较优势越明显。从功能支撑规律看,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要素配置的范围和流量大小决定城市运筹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城市能级的高低。世界先发城市的发展特征表明,日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引领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迁,支撑城市功能做大做强进而提升城市能级。从裂变衍生规律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摆脱物理空间依赖,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服务边界被彻底打破,经济边界从市场空间演变为想象空间,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触媒带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成为大势所趋。

要以产业生态圈为牵引,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培育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良生态,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要立足空间布局优化提升集聚度。结合城市功能格局和产业功能区发展布局,按照产业集聚程度和企业服务半径,统筹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和國际门户枢纽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优势区域集聚。要立足优质资源整合提升匹配度。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技术人才、设施平台、交通信息等通达度的不同需求,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配置市场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功能要素、生活要素精准配置,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要立足价值创造提升融合度。加快推动技术研发、工艺设计、产品制造、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环节垂直升级和水平融合,促进新产品孵化和新兴行业培育,提高生产全领域全过程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四要增强实效性。谋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当前,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五个不相适应”:业态发展与城市功能升级不相适应,辐射范围与区域协同共兴不相适应,供给质量与产业升级发展不相适应,空间布局与产业集聚特征不相适应,制度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要坚持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全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动力结构适应性重构。

要持续厚植全球资源配置新优势。聚力推动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做强科技研发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欧亚流通中心、总部经济汇聚高地等核心功能,提升国际资源融通链接与服务能力。要加快塑造供应链服务新优势。大力推进“班列运输+物流枢纽建设+配套服务能力”综合发展,持续提升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和国际航空门户主枢纽通道集散功能。加快引育现代供应链头部企业,推动物流基础设施高标准互联互通,有效降低区域要素流转成本。要大力培育场景融合新优势。推动重点产业和资源要素复合集成、交互叠加,构建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车联网、灯塔工厂等典型融合应用场景,全面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和价值创造力提升。要推动形成空间集聚新优势。以“平台+资本+赋能”促进产业功能区集群化,以高品质科创空间和新型产业社区为载体,充分整合产业、技术、品牌、市场服务,打造产业资源集聚平台和价值创造平台,形成与区域禀赋和发展能级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要充分激发制度供给新优势。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顶层设计、政策创新,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监测、评估体系,细化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和产业分类实施细则,持续提升配套政策的专业性、精准度和可及性,构建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环境。

(本文摘自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2020年11月20日在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