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说高校绿色校园建设

2020-12-15冯梅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内涵高校

冯梅

摘   要: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设绿色校园能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绿色专业人才”,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本文分析了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绿色校园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   绿色校园   内涵   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教育领域体现的是绿色校园的建设。“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主要强调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1]。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绿色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绿色校园建设的环境意蕴

(一)高校绿色校园的提出和思想内涵

高校绿色校园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余谋昌指出,“绿色校园”是随着现代环境的演变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和新的教育模式[2](68-71)。绿色校园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各学者对高校绿色校园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观点:高校绿色校园意味着大学在实现教育功能的同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制订可行的绿色行动计划和实践活动,培养具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注重绿色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教育、教学和研究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将环保管理措施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并有效地利用资源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除此之外,其他学者对高校绿色校园内涵的看法,没有逐一討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绿色校园不能只理解为校园绿化,应具有深层次的意义。高校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全面的日常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学校的各项工作,营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参与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绿色校园是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

(二)树立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新的环境价值观,注重人类对自然的保护,热爱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强调大自然的自身价值,将自然环境融入道德关怀对象中。我们必须把自然和人类放在同等的地位,维护人与自然的利益平衡,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绿色校园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与对环境的保护程度息息相关。事实上,环境伦理行为的实施是在高校管理活动中体现的。

建立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实际上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突出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环境友好伦理观强调充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平等地考虑所有生命体的生态意义。人和其他相同性质的成员在自然界诞生并发展,大自然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只有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环境友好的伦理观逐步融入绿色校园文化当中,唤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道德责任意识。在绿色校园的构建过程中,以崭新的姿态审视人对自然的各种行为。

二、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高校绿色校园的建设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的,高校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对高校的新要求。绿色校园通过绿色教育和管理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使人们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承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从理论形成和发展形态来说,是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质媒介实现的。高校的绿色校园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理论的物质载体之一。高校的校园绿色文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要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需要在高校绿色文明建设方面下功夫。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实践场所,理应注重高校的绿色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不仅要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校园环境,而且要求学校每个人树立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呵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加强生态文化教育,自觉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注重行为方式与自然的融洽和谐。

(三)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努力打造一流大学,重要环节就是构建绿色校园。高校建设绿色大学传承了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的核心要义,作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对于合格的一流大学来说,不仅要求人文资源丰富,还需要看这所大学的绿色文明建设,具体落实到学校层面,就是构建绿色校园,让校园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美丽中国的建设,同时需要绿色科技和人才。要将大学发展成绿色科技的实践基地,培养出具备生态文明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高校应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承担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多项绿色科研项目的责任,在校园的美化、绿化上结合艺术等学科特点,打造绿色校园。高校要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积极进行环境教育改革,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校园的各个层面,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绿色文化支撑[3](58-59)。

三、高校绿色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不强

环境伦理意识是人们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不够强,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层面,生态责任意识不强,环境认知水平较低。一些学生并没有将环境与人类的自身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看不到环境问题的实质。他们只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忽略人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没有真正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此,要激发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让他们的环境伦理意识由简单的认识层面转向更为深入的行为层面。

(二)大学生的自身环保行为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环境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觉保护环境行为缺失有关。校园一些大学生丢弃一次性外卖餐具、快递包裹垃圾等废弃物;浪费水,不关灯、践踏草坪等,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对环境的破坏,缺乏对自然的人文关怀,不懂得关心自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虽然知道环境理论知识,却很少将生态环保意识付诸行动,没能更好地践行绿色文明理念。

(三)学校的环境伦理教育环节薄弱

环境伦理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的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高校学生在生态文明认识与实践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改善[4](156-159)。学校课程涉及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较少,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它纳入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对该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伦理教育相当薄弱。大学生只有接受系统的专门的环境伦理教育,才能掌握扎实的环境伦理知识,培养深厚的生态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素养。

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美化校园环境是构建绿色大学的前提

学校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建设绿色校园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可以创造一个环境,同样,环境可以塑造人。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应当美化校园环境,以校园环境育人。通过对校园建筑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改造校园生态环境,将绿色、生态和环保等元素融入校园规划和建设中,提高绿化覆盖率,有效地控制学校的各种污染源,保持环境整洁,打造绿色生态大学。在景观建设中,要丰富校园景观生态型的建设,促进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让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随时感受它们,有助于提升对自然的热爱,并逐步将这些元素内化到潜意识中、外化到行动中。当然,学校不但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建设,还应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

(二)以人为本是构建绿色校园的本质要求

高校崇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仅要尊重人,还要切实地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以人为本”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宣传绿色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绿色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绿色校园建设不仅包括绿化和美化自然环境,还包括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学校师生是绿色校园建设的主体,既是校园的建设者又是学校的享受者,绿色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通过教育人、管理人,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绿色人才”,体现人文关怀。同时,人始终是自然价值的保护者,在建设绿色校园时保护自然,给予它们关爱。

要建设绿色校园,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人类发展的价值需求,追求规律性和价值的统一。学校将绿色理念融入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师生的人文环境素养,培养具有生态智慧的新一代“生态人”,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使绿色理念在学校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在建设高校的绿色人文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是实际运作的本体是学校的师生。广大师生只有积极参与,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校园环境的熏陶,环保活动的开展,真正将绿色大学的内涵融入人们的思想中,绿色校园才能实现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人才转型和学校管理的“绿化”[5](115-118)。营造浓郁的绿色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

(三)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是建设绿色校园的重要内容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呈现的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教育的主阵地,将环境伦理和实践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在各学科教材体系中融入环保内容,体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论,实现交叉学科的研究,教师通过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教材内容体现的绿色文明理念,保证绿色教育的真正实施。另外,要构建系统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环境理论知识面,加强课堂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环境理论的认可,推行教学、研究、应用全方位模式。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应该很好地引导,通过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践行绿色环保主题。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手机等各种通讯媒介可以通过声像、图像更生动形象地宣传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知识,从而寻求对环境有利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绿色校园,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在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8(3).

[3]李福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强化途径[J].社会主义论坛,2019(11).

[4]廖志丹.“绿猫”理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生态经济,2010(6).

[5]陈南,汤小红,王偉彤.高等教育改革与“绿色大学”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6).

2017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环境伦理教育研究》(gxyqZD2017135)。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内涵高校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