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

2020-12-15肖静静李玲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新时代

肖静静 李玲

摘   要: 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导致“软骨病”。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信息社会的“信息轰炸”、一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弱化、学生的个性等,都会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全员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全过程育人,营造教育氛围;全方位育人,增加吸引力。

关键词: 新时代   理想信念   三维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们的道德水平及精神境界都迈上了新的台阶,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想信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希望与期许,因此理想信念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具有指导、引领作用的一种精神状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及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从各地驰援一线的医务人员到普通的人民群众的作为,都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且深刻的案例。理想信念为人民提供了奋斗动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此次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之所以坚信我们终将战胜病毒,是因为对党的信任,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尤为重要。习近平多次提到要坚定理想信念:“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寄语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漫长且受综合因素影响的过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习近平在2019年3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与思路,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及了理想信念,论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指出“理想信念高于天”“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从中可以看出理想信念对于国家及人民的重要性,我国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理想信念。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学习目标更具有现实性,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成熟的社会人,能够满足社会的工作要求,大学学习更多依靠学生的自制力。一方面,当前一些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里放任自我。理想信念提供奋斗方向,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遭遇困难时,提供克服困难的动力,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里找到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属于接受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群体,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必须学会辨别真伪,不盲信盲从。在自由的信息社会里,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以及在宽松的大学校园里作为一名称职的学生,都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于人的理想与信念的教育,人一旦树立了正确且坚定的理想信念,便可以在复杂的环境里辨别是非对错。理论指导实践,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学生学业及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错路。理想信念就像大学生活的第一粒纽扣,把第一粒纽扣系好了,以后的生活才不易出现错误。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社会的“信息轰炸”。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信息具有普遍性,每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浏览、评论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都不能得到保证。一方面,当前“快餐式”的网络文化使学生接触这些信息时很少进行思考及理性判断,例如最近流行的短视频,短短的十几秒,除了视觉刺激外无法带给学生任何收获,使学生在“没有营养”的网络信息里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有些信息带着明显的个人价值判断及政治取向,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且缺乏思考,学生浏览这些信息时就很容易受到误导,在发生思想碰撞时,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从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吸引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价值观日渐多元化,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够强,一旦受到误导,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于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动力的教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具有一段“天然”的距离,因此,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影响。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不斷强化,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弱化。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骤增,就业压力增加,一些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相应地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加固”,导致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当前高校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形式性的工作,虽然一直存在于大学课堂里,但是教学效果及实效性都不尽如人意。学校会为学生设置专业实习与训练,但是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缺乏,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趋向功利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着引领的作用,但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是一蹴而成的,也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看到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这属于短期利益。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于学生就业观念甚至人生理念的教育,学生最终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不能放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一旦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就会受益匪浅。

(三)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张扬。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鲜有经历过贫穷与饥饿,没有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经受过考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接受能力更强,对所有新鲜事物及新的价值观适应力较强。通过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我们看到,被称为“温室里的花朵”的“90后”“95后”,可以经受风吹雨打,可以站出来保卫人民与祖国。教师与高校要更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认识,多方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而且一直待在学校这样比较简单的环境中,思想会倾向理想化,缺乏现实性。新时代大学生抗拒呆板、无聊的事物,讨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高校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才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2020年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浙江省教育厅长表示,作为教育者,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年轻一代者,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要正确认识年轻一代。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理想信念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

(一)全员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凭思政课教师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是高校全体教职工共同的责任。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说明不应把理想信念教育限制在思想政治课堂内,其他各科教学需要发挥各自作用,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发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而行,相互助力。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高校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应该融入课堂内,还应该包含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教育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等高校教职工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教育不只有“言传”,“身教”更是重要的教育方式。管理人员通过学校相关的文化建设及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后勤工作人员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影响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只有高校全体人员都参与到教育中,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生活的全覆盖,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二)全过程育人,营造教育氛围。

学生自进入大学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高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接触的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环境,此时学生的心理是迷茫的,在入学阶段,要让学生认知理想信念,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内容,使其明白当代大学生身上承担的责任,应该怎样合理地度过大学生活才能不辜负过去十几年的辛苦付出,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就读阶段,大学学习生活已逐渐适应,容易自我放松。需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其真正认同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学生一旦有了理想信念,就像航行在海上的船有了航行的方向,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虚度大学时光,在大学校园积累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在毕业阶段,学生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这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学生选择職业,也是践行理想信念的阶段。能否真正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乃是关键的一步,当前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不同步”的,究其根本是信念没有真正内化,在学生毕业阶段,不能放松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促使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匹配。应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责任标准。

(三)全方位育人,增加吸引力。

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以课堂为主要媒介。为了增强教育吸引力,必须丰富教育方式。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需要加强实践教育,理论的终点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践行,让学生理解知识不仅在书本上,更从实践中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重视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当前是信息社会,学生每天在网络上接触大量的信息,追求瞬间的视觉冲击。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现状,积极占领网络阵地。要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更好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中短视频不限场景,受众比较广泛。疫情防控期间,国家通过短视频发布了很多官方信息,普通用户通过短视频分享了感人至深的平凡小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短视频的影响范围之广,以及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好短视频,拉近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活的距离,形成真正的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全方位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寄北.理想信念教育要用好“微媒体”[J].人民论坛,2017(29):126-127.

[2]胡海霞.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的三重解读[J].人民论坛,2018(15):128-129.

[3]田霞,赵翔.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插上“微”翅膀[J].人民论坛,2018(10):126-127.

[4]石亚玲.论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四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106-109.

[5]刘雪东.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5):8-13.

[6]张娇.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势在必行[J].人民论坛,2019(26):120-121.

[7]韩中谊.美好生活观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1):56-58.

[8]刘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50-153.

[9]张亚兰.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J].人民论坛,2019(20):112-113.

[10]左征军.美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91-93.

[11]吴昌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12):103-106.

[12]谭文才.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66-68.

[13]曹峰,曹群.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134-137.

[14]赵其波.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创新[J].未来与发展,2020,44(01):59-63+41.

[15]石海英,奈音泰,莎娜,朱健强,杨城歌,王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才智,2019(32):116.

基金项目:新疆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17BMZ077)。

通讯作者:李   玲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新时代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