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比较

2020-12-15李伟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李伟

摘   要: 本文质疑一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对比、认为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的观点。笔者不接受这个观点。首先,自然科学并不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再者,应用价值(the value of usefulness),或者说工具性价值,取决于非工具性价值。因为什么而有用处,无论从工具性价值还是从非工具性价值来看,自然科学并不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

关键词: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工具价值   内在价值

一、引言

1959年,科学家、小说家斯诺(C. P. 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了关于“两个文化”(The Two Cultures)的公开演讲。两个文化是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他认为当时英国的文化氛围错误地反对、低估自然科学,过分地推崇人文科学[1]。半个多世纪后,社会文化氛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少人认为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或者说自然科学是有用的,人文科学则没那么有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工程(engineering)或技术(technology)这种现代文化,分析“应用价值”概念,纠正以上错误。工程或技术,不像科学那样探索发现事实,而是向我们展示如何做事,简而言之:是提供专门技术(know-how)。应用价值是由其作为手段服务的目的价值决定的。

二、事实知识和专门技术

自然科学有用处,因为它能够为人类提供专门技术,医学科学告诉人们如何治疗疾病,航空学指导人如何驾驶飞机。虽然自然科学能够产生专门技术,但是专门技术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事实知识)。例如,科学家已经掌握核聚变的所有相关事实几十年了,但尚未有哪个国家或组织能够建造核聚变发电站,因为缺乏应用核聚变所需要的专门工程技术①。获得专门技术需要更多的条件。专门技术和事实知识的区分可以追溯至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赖尔认为,前者是能力,后者是理论。专门技术是指那种能够使具有相关装备的正常人做具体事情的额外能力,常常需要比懂得事实知识更多的条件。例如,虽然一个人身体健康,并且知道如何骑自行车,即时刻保持自行车平衡,但仍旧不能骑自行车。因为他缺乏能够骑自行车必需的保持平衡的条件反射能力[2]。

掌握专门技术比懂得事实知识需要更多的条件,反之,懂得事实知识比掌握专门技术需要额外条件。例如:有保持自行车平衡的条件反应能力,并不代表知道这些条件反应是什么。这就是说,专门技术不能还原为事实知识,事实知识也不能还原为专门技术。这两类知识并不相互蕴涵,但两者经常是相互依赖的。掌握治疗技术要求知道关于病人的相关事实,就像操纵飞机需要了解关于飞机的事实。因而可以说,技术依赖于科学。同样地,科学也依赖技术,了解一个事实之前需要知道如何发现这种事实。后者是一种很难能被事实知识替代的诀窍。

专门技术和事实知识的区分并不限于自然科学内部,也存在于美术中。十九世纪著名的风景画家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说:“观察自然几乎就像读埃及的象形文字,是需要获取的一门艺术。”[3](14)在某种意义上,事实知识和良好的视力是不够的,感知世界的专门技术,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

专门技术和事实知识的区分同样适用于人文科学,换言之人文科学产生专门技术。“技术”一词,源自希腊文“techné”,英文中将其译为“technology”。古希腊时,“技术”不仅仅是工匠、手艺人的活动和技能的专有名称,还指心灵艺术和美术,如算数、书写、预言等。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最初就与“知识”(episteme)相关联,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这两个词都是关于知识的术语,前者关于专门技术,后者更注重事实知识[4](318)[5](318)。幸运的是,2007年简明牛津英语字典在“工程学”(engineering)词条中,收入“熟练工作以创造事物的行动”意思,与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看法相似。在这种意义上,画家、作曲家、演员、小说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和海德格尔所说的其他“心灵艺术的实践者”(practitioners of arts of mind)就和电站的建设者一样,都是工程师。

假如每一种技术(techné)都有对应的理论知识(episteme),那么发现技术可以说是掌握一种知识。关于绘画、作曲、表演、小说创作的理论家、评论家、史学家,就像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和化学工程师等,后者的事实知识产生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和化学工程。简而言之,专门技术和事实知识是不同的、相互依存的两类知识,它们存在于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于人文科学中。因而,自然科學并不因为专门技术,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如果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更有价值,那么必然是专门技术之外的东西使得前者比后者更有用处、更有价值。

三、手段和目的

一般来说,有用处就是能够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专门技术则不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本身就可以是有价值的。例如,一个好的风景画家,可以凝视大自然,却不把看到的画下来,仅仅是欣赏他画家的专业技能呈现出特殊景色。这就像有人锻炼身体,并非为了保持身材,而是因为其享受体育锻炼。

专门技术能够为目的提供手段,锻炼身体可以达到保持身材的目的,绘画技巧的确使画家画得更好,等等。专门技术有用处,就是指这些专门技术可以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因而,当人们说自然科学有用处时,意思是科学的发现能够为掌握专门技术提供途径,这些专门技术能成为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例如,核裂变学是有用处的,因为它产生了建造核电厂的专门工程技术。

不可否认,基于此意义上的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是有用的。但是在同样的意义上,人文科学也是有用处的,因为它同样可以为目的提供手段,小说和诗歌是用来读的,绘画和雕塑是被创造用来看的,音乐、舞蹈、戏剧、收音机和电视机都一样。那些为以上媒体创造作品的人,无论是否享受这种创造,他们的(专业技术)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展示作品或者通过展示谋生。

如果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能够为目的提供手段,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呢?一个可能的简单回答是自然科学产生的专门技术能够为人的所有目的提供手段:如绘画用的颜料、毛笔、画布、纸,演奏音乐所必需的乐器、演奏厅,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音乐剧需要的剧院、视频记录设备和电视,读书和杂志需要用的打印机、电子阅览器和在线阅读技术。这就是说,自然科学能够为所有目的提供手段,人文科学只能为某些目的提供手段。自然科学的用处比人文科学的用处更基础、更普遍,因而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更有价值。

梅勒(D.H. Mellor)对以上论证提出一个怀疑:对于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的肯定依赖于“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本身是目的”区分,但是手段和目的区分是假(spurious)的。这个区分是假的或者无效的,因为当把一个行动看成达到目的的手段时,我们可能忽视了目的也是手段,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在上述案例中,绘画、演奏音乐、戏剧表演、读书、读杂志和科学研究,这些目的也可以是手段,通过它们可以达到其他目的,比如在做它们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或者避免不做它们带来的痛苦或不满意。只有人类的快乐和满意才是绝对意义上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快乐和满意是大多数学者从事学术工作的原因,读书做学术不仅是为了营生,不仅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是对做好工作本身感到满意,并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做一些有价值的贡献。对此,哈代(G.H. Hardy)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有用的”事情。我做出的发现没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使得或者可能使得世界上的善或恶增减了,哪怕是使世界稍稍地增加或减少了对人而言的舒适程度……我的生涯的价值……是这样的:我为知识添柴加叶,且帮助其他人增添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的价值,仅仅在程度上而不是在种类上不同于伟大数学家们的创造所具有的价值,或者任何其他大的或小的、死后留下了某种纪念物的艺术家们的创造所具有的价值[6](38)。

如果手段和目的区分是假的,我们就无法判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哪个更有用处、更有价值。笔者认为:即使归根结底,所有的行动都是通向个人目的——快乐的手段,我们仍然可以说,在数量上自然科学提供的手段仍然比人文科学能提供的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用、更有价值。因而,自然科学并不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四、应用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梅勒认为,证明“自然科学不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用处的价值(the value of usefulness),或者说关键在于理解应用价值的含义。应用价值,取决于用處的目的(它对于什么有用):利于治疗病人的用处有价值,利于折磨人的用处没有价值。换句话说,应用价值是工具性的,是由非工具价值决定的,取决于其作为手段服务的目的的价值。相应地,科学的工具价值是由科学产生的专门技术(作为手段)所服务的目的的价值决定的。

目的,一般来说就是人类的需求或欲望。有些需求、欲望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如有足够的食物和水维持生存,没有疾病和痛苦,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有这样的目的。但是还有许多其他需求和欲望没有普遍性,如避孕术,只对特殊一类人更有用。具有普遍性质的目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缺乏普遍性目的的价值,如避孕是值得商榷的。

再者,目的可以是手段,通向其他手段或者目的的手段。当把印刷机的应用价值看成印刷品的价值决定时,我们可能忽视了后者的价值也是工具性的,印刷品的价值是由用印刷品影响读者的目的的价值决定的。这个价值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总之,价值本质上是工具性质的,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是内在性的、本质性的。

但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性区分并非绝对二分的。换句话说,一个事物(或行动)可以同时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对很多人来说一本制作精良的书本身是有价值的,可能超过书的工具价值,即将内容呈现给读者的价值。书既具有内在价值又具有工具价值。相似地,几乎所有作为手段的事物(或行动)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物(或行动)的正面内在价值可以补偿工具价值的缺陷。例如悉尼歌剧院的屋顶,作为一个美丽的、出色的工程雕塑,它的内在价值弥补了工具价值方面的缺陷——它褶皱的屋顶影响了屋顶下歌剧院和音乐厅的面积。同样,一个事物(或行动)的工具价值可以抵消内在价值的缺陷。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例如,消费者买东西获得商品(手段的工具价值)超过了手段(付钱)的成本(内在反面价值)。虽然购买东西好像不具有技术性,但仅仅是因为它太简单、太平常。花钱旅游很难算是创造出某种东西的“熟练工作”,即使使用网络找到最划算的旅游团也难算是技术,它仍然是一种工具价值可以补偿内在价值缺陷的手段。

五、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较分析

如果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有价值,或者由于自然科学(产生的专业技术)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因而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或者因为自然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在价值,超过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和它的技术应用的内在价值,那么自然科学(产生的专业技术)比人文科学更有用处、更有价值。这个观点有待商榷,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有用处不代表更有价值。美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大多数工作都不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有价值,这些工作本身就有价值。虽然大多数画家、雕塑家、作曲家、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谋生,但是他们的工作一旦完成,价值就独立于谋生或者其他工具价值。相似地,在学术上不仅人文科学,如哲学、逻辑学,还有纯科学,如宇宙学、量子物理学和纯数学(pure mathematics),工作本身即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以上这些工作无用但有价值,甚至比有用处更有价值。

第二,即使当一个事物(或行动)是有用处的,它的净价值(net value)仍然取决于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并且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内在价值。以中国瓷器为例,瓷器的净价值是关于其作为容器的工具性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函数。瓷器的内在价值——漂亮,能够弥补工具价值的消失的不足,现在已经无人用精美的瓷器装水和粮食,但它仍然值得收藏。如果有用的事物变得没有用的时候,仍然有价值,那么它们的净值并没有完全取决于它们的用处。相反,一个仅具有工具价值,但内在价值很小的事物(或行动),很难说是有价值的、值得欲求的。很明显,没有人想要一辆质量很差的汽车。因而,自然科学并不因为更有用处就一定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

第三,最重要的是一个事物(或行动)的应用价值取决于它作为手段服务的目的的价值。房屋、汽车、食物和药物等事物的工具性价值,取决于被用来服务的目的的内在价值。房屋被用作医院比被用作酷刑室更有价值,汽车被用作救护车比用来逃跑更有价值。相似的,食物对饥饿的人比对肥胖的人更有价值,用来治病的药物比用来满足毒瘾的药物更有价值,等等。所以,当科学技术被用于恶的目的,自然科学就是没有用的或者有害的,那么它一定不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

六、结语

自然科学并不因为有用处,就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认为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有价值的观点有两个错误的前提:第一,仅仅自然科学有工具价值;第二,工具价值是独立于内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究竟哪一个更有价值,最终取决于哪一类学科的技术应用更有内在价值。举例来说:(1)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工作与莎士比亚、莫扎特作品相比,哪个更具有内在价值?(2)物理理论的工具性价值和伦理学理论的工具性价值相比,哪个价值更高?上面两个问题都是很难甚至无法回答的。因而,不可笼统地说: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更有价值。

注释:

①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科学家还欠缺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的专门技术,因而不能实现核聚变能量的持续、平稳地输出;同时,触发核聚变反应必须消耗能量,因而核聚变的能量与触发核聚变的能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这项技术才能有经济效益。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自行设计的EAST(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就是研究受控核聚变的装置,它能够将核聚变能量转为电能,并且能够稳定放电1000秒。但是距离将核聚变用于商业发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C. P. Snow.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2]Gilbert Ryle. The Concept of Mind[M]. London: Hut-chinson, 1949.

[3]E. H. Gombrich. Art and Illusion[M]. London: Phaidon, 1977.

[4]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trans. W. Levitt, in his Basic Writings, ed. D. F. Krell, revised edn[M]. London: Routledge,1993.

[5]Tom Angier. Techne in Aristotles Ethics: Crafting the Moral life[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0.

[6][英]哈代.一個数学家的辩白[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元伦理学中“道德难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项目批准号:19CZX054)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在“实践”中研究人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自然科学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管理
抓好四个渗透,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机制的创新研究
人文科学培养电子技能创新人才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