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分析

2020-12-15唐芳张晓辉

山西农经 2020年21期
关键词:禹州市特色农产品红薯

唐芳 张晓辉

摘 要: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禹州市特色农产品红薯“三粉”发展迅速,但存在红薯种植加工水平落后、加工企业多且规模小、竞争激烈、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建议采取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扶持“三粉”中小企业,培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人才培训及技术服务力度,强化宣传,积极申请产品认证等措施,推进禹州红薯“三粉”产业发展。

关键词:红薯“三粉;特色农产品;禹州市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1-005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F752.62          文献标志码:A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提质增效是河南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禹州市红薯“三粉”为例,探究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1    禹州市发展红薯“三粉”产业的优势

特殊的地理地貌、良好的种植条件、政府的大力支持等,为禹州市红薯“三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原料充足,品质好

红薯全身都是宝,所含营养物质极为丰富。禹州是我国优质红薯重要产区。红薯“三粉”(即粉面、粉条、粉皮)现已成为禹州的农业名片,享誉全国。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到豫东平原过渡带,全市面积1 461 km2,山、岗、平地各占1/3,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降雨适中,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的11种优势农产品产区之一。目前,禹州市红薯种植面积3.2万hm2,年产鲜薯80万t,为禹州市红薯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禹州市年可加工鲜薯65万t,加工“三粉”12万t[1]。

1.2    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好

16世紀末期红薯被引入禹州种植,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因红薯耐旱、耐贫瘠、生产潜力大,被农民称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在粮食短缺时期,素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之说。

粉条是我国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食物。关于粉条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其中介绍了粉条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搓索”即制作粉条[2]。禹州粉条采用优质鲜红薯淀粉,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质地细腻、色泽黄亮,久煮不糊、味道鲜美,口感好、营养高,有“人造鱼翅”之美称。

红薯“三粉”是禹州当地人不可或缺的家常食材,消费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好。

1.3    政府大力支持

红薯“三粉”与钧瓷、中药材并称禹州三宝。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薯产业发展,已培育出实佳面粉、盛田农业、丰收薯粉等10多家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多个“三粉”知名品牌,现有中小加工企业200多家,辐射带动7.8万农户从事红薯种植。红薯“三粉”已成为禹州市农业的优势产业。长期以来禹州粉条在河南省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禹州红薯“三粉”逐渐为公众知晓。

近年来,禹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红薯“三粉”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实行规范化种植、提高红薯品质、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推进红薯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崛起为禹州市特色红薯加工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2    禹州市红薯“三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红薯种植加工水平落后

一是红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岗地及荒山荒滩,土壤状况和肥力条件差,水源条件及生产条件受到限制。当地抗灾能力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干旱或者阴雨天气,对产量影响较大。

二是优质专用品种少,产量不高。禹州市大面积栽种的红薯品种年限长、品质差、退化现象严重。种植品种单一,多为自繁自育,产量低。

三是管理粗放,生产不平衡。传统产区长期重茬以及病虫害加重,导致产量下降。

四是对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视不够[3],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目前禹州市红薯种植与生产加工相关人才缺乏,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发展缓慢。

2.2    加工企业多、规模小,竞争激烈

目前,禹州市的“三粉”加工企业仍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原料选用、磨浆、过滤、晒丝等工艺遵照传统的手工方法,产品品质较好,但企业规模小,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现代化设备较少,产量低,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不高。与此同时,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以木薯粉代替纯红薯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给禹州市红薯“三粉”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2.3    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显著

禹州市红薯加工传统制品粉条、粉皮、焖子、凉粉等深受大家喜欢,回购率高,但是缺乏中高档产品。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粉条、粉皮等常常是用绳子一捆,在农贸市场或居民小区附近摆地摊儿销售,优质产品卖不出“优质价格”。近几年,一些“三粉”企业开始涉足休闲食品领域,相继开发即食产品,但是由于市场调研不充分、技术水平落后,成效并不明显。

2.4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艰难中探索前行

现代机械化生产与传统技艺的矛盾是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当今时代如何既能满足人们的大量产品的需求及对效率的追求,同时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不流失,是相关产业共同面对的问题。时代发展对效率的要求使得传统手工红薯加工制作技艺面临在艰难中求生存的局面。

3    推进禹州市红薯“三粉”产业发展的建议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进禹州市红薯“三粉”产业发展。

3.1    高标准建设种植基地,提高原料品质

红薯“三粉”以红薯为主要原料,红薯的品质决定了“三粉”制品的品质。近年来,禹州市红薯品种退化、产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建议政府主导,以优质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品种,建立红薯品种培育基地,建立规模化的无公害红薯生产基地,努力提高原材料品质。

3.2    扶持“三粉”中小企业,培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型红薯“三粉”加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传承传统生产工艺,帮助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

同时,要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依托禹州市红薯行业协会,培育红薯“三粉”龙头企业。一方面,利用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的优势,积极创新生产工艺,研发“三粉”新产品,开拓中高端产品市场,开展红薯“三粉”副产品深加工,如将红薯渣用于饲料、酒精等原料,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红薯品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努力实现以“小红薯带动大产业”的构想,促进禹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禹州市打造成“红薯‘三粉之都”。

3.3    加大人才培訓及技术服务力度

农业发展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人才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红薯产业发展也不例外,从红薯的品种培育到产品深加工都离不开智力支持。要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引智”“引技”。一方面,应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企业生产中;另一方面,可以从高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到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育种、种植及生产管理,帮助企业改进内部管理、生产工艺。

3.4    强化宣传,积极申请产品认证

政府要利用各种农产品文化节举办禹州“三粉”产品的推介活动。企业要优化网站建设,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当下新兴的新媒体开展营销,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进行产品推广,提升“三粉”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打造“禹州名片”。

2011年,四川普州“周礼粉条”被批准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广西“灌阳红薯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湖南永州“普利桥红薯粉”、山西太原“清德铺红薯”、陕西汉中“槐树关红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河北邢台“柏乡红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当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红薯产品品质,红薯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禹州市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申报禹州红薯及红薯“三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要引导农民合作社和企业进行绿色食品认证,提升其知名度。

2015年,禹州市奔健三粉专业合作社获得了“红薯、红薯叶、红薯粉条”绿色食品证书。之后,红薯价格由4 000元/t提高到8 400元/t,红薯叶由没人要变成售价6元/kg,红薯粉条售价由1.6万元/t提高到3万元/t。合作社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和产销对接会,获得了以巴奴火锅为代表的各大火锅类餐饮连锁企业的订单[4]。

4    结束语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市场需求量大。禹州市要做大做强红薯“三粉”产业,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彩.关于禹州红薯发展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9(1):62.

[2]胡晨,闫占强,康晓灿.传统农业出新彩[N].许昌日报,2015-01-09(003).

[3]赵发清,董远梅,庄光学,等.当阳市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3.

[4]禹州市奔健三粉专业合作社 绿色食品+农户扶贫[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1):31.

猜你喜欢

禹州市特色农产品红薯
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禹州市夏都中心学校表彰优秀学生
我挖到了大红薯
提升禹州市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禹州市瓷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趣的挖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