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定制坊

2020-12-14

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 2020年37期
关键词:孔明灯汤圆面团

【导语】

又是一年中秋日,又是一年月圆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天,人们会举行吃月饼、赏月、玩花灯、赏桂花等一系列活动。你对中秋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呢?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定制要求一】

1.要有人物的动作描写。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写出中秋节的乐趣。

【定制要求二】

1.写自己眼中的中秋节。

2.介绍当地的中秋节习俗。

3.做到首尾呼应。

【定制要求三】

1.写他人眼中的中秋节。

2.按照时间顺序行文。

3.化用诗句。

【精品出炉一】

月饼圆圆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施彦宇

中秋节到了,我和妈妈一起做月饼。

妈妈先把面粉称好量,加入牛奶、糖、鸡蛋、油等配料后,就开始不停地搅拌、揉搓,直到形成面团。看着妈妈咬紧牙关揉搓的样子,我觉得做月饼可真累呀!不一会儿,妈妈手下的面团就变得十分光滑,真像一个胖娃娃。妈妈把揉好的面团放进了盘子里,用湿毛巾盖住醒发。

接下来,妈妈开始制作月饼馅。她把豆沙拿出来,一勺一勺地挖出放到电子秤上称取合适的用量,然后将这些豆沙揉成一个个小圆球摆放到桌上,就像士兵们整齐地排着队。

当妈妈把月饼馅做好时,面团也醒好了。她把面团拿出来,分成了均匀的小块搓圆。看到妈妈搓面团,我忍不住来帮忙,搓着搓着,我突发奇想,一会儿将面团搓成长条形,一会儿搓成椭圆形。看到我搓的面团,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哈哈大笑起来。

开始包馅料了。只见妈妈把面团压扁,将豆沙馅放到上面包好,然后放进模子里一按,就完成了。真简单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一下,就按照妈妈的步骤开始包。可是上手后才发现,这还真不简单!我好不容易才把馅包好,急急忙忙地放进模子里,结果用力一按,面团从模子下面伸出了“脑袋”,馅也从面皮里露了出来。最终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总算做完了一个广式月饼,心里满意极了!

我们不停地做啊做,一个又一个,不一会儿,整个烤盘都放满了。之后刷蛋黄液,撒芝麻,放进烤箱。30分钟后,只听“叮”的一声,烤箱的任务完成了!妈妈打開烤箱,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哇,真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去拿月饼,结果被烫得哇哇直叫。

吃着自己做的香喷喷的月饼,我开心地笑了。(指导教师  蔡晓燕)

【点拨】

文章记叙了小作者和妈妈在中秋节做月饼的事,大量的动作描写以及“先”“接下来”“然后”等词的使用,将做月饼的过程写得细致生动、条理清晰,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的喜悦之情。

【精品出炉二】

最爱中秋

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三小学  钟梓谦

微风轻拂,一片树叶悄然飘落在窗前,我知道,我最爱的中秋节要到了。

记得去年中秋节那天早上,爸爸和叔叔都从广东回来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团圆之乐。茶几上摆放着各种口味的月饼,有蛋黄莲蓉味的、花生芝麻味的、榴梿味的,还有冰皮月饼。它们聚在一起像是在开会,又像是在诉说久别重逢后的喜悦。饭桌上,奶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饭菜,小炒牛肉、酱香鸭子、蛋皮饺子……满满的一桌子,都是我爱吃的。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大鸭腿开始啃,看到我这馋样儿,大家都笑了。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沿着河边散步。皎洁的月光映照着河面,波光粼粼的,很美,自然来散步的人也多。我一手拉着妈妈,一手拉着爸爸,一路上说说笑笑,感觉特别幸福。走累了,我们就坐在凉亭里休息,秋风习习,吹在身上很凉爽。

快到八点了,我们随着人群一起去看烧瓦塔。烧瓦塔是我们这里的中秋习俗。瓦塔是用瓦片堆起来的、尖尖的塔,大约有两米高,要三个大人围成圈才能抱住。烧塔人往塔里面放木头去烧,火烧得越旺,预示着生活越红红火火。瞧,火烧起来了,越烧越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瓦片也烧得越来越红。过了一会儿,火再也按捺不住了,冲出塔尖,像一条火龙一样直冲云霄,围观的人们欢呼雀跃,祝福彼此。可惜围观的人太多,在外围的我根本没办法看清楚,于是爸爸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看,我开心地跟着大家挥动手臂。

看完烧瓦塔,人群慢慢散去,我们继续往前走。忽然,我们发现天空中飘着很多灯笼,爸爸告诉我那叫孔明灯,可以用来祈福许愿。我们挑了一个可爱的“皮卡丘”灯,来到河边人少的地方,在孔明灯上写下我们的愿望,然后爸爸点燃了孔明灯,一放手,它就慢慢地往天上飘去。因为有风,火焰忽明忽暗。慢慢地,孔明灯越升越高,越来越小,带着我们美好的心愿飞向了远方……

此时,又一片树叶飘落在窗前,我开心地笑了,因为我最爱的爸爸要回来了!(指导教师  郭平华)

【点拨】

小作者回忆了去年过中秋节时的情形,其中不仅写了一家人吃团圆饭、到河边散步的幸福画面,还对当地烧瓦塔、放孔明灯的中秋节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更加突出。

【精品出炉三】

爷爷的中秋节

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小学  吴可欣

每逢中秋,我都会特别兴奋。因为中秋节这天不仅能欣赏到圆圆的月亮,还能吃到美味的月饼。那么爷爷奶奶那代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呢?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对中秋节充满期待呢?为此,我特地采访了爷爷。

爷爷告诉我,以前过中秋,虽然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好吃好喝的,但也很有趣。中秋节那天,他们一大早就起床了,因为早饭有汤圆吃。过去的汤圆虽然没有那么多种馅,颜色也只有白色,但是他们都吃得很开心。因为当时汤圆只有在中秋节才能吃上,而且是太奶奶纯手工制作的。

早饭过后,爷爷会带着鱼竿和鱼饵跑到河边去钓鱼。小河两边梧桐树上的叶子轻轻地飘落下来,给河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也给河里的小鱼小虾撑起了一把大伞。开始钓鱼了,爷爷先把鱼饵挂到鱼钩上,接着用力一挥竿,将鱼钩抛到水里,不一会儿就钓到了一条鱼。这是爷爷在中秋节那天的乐事之一。可惜现在的孩子很少能感受到这种乐趣了。因为在城市里已经很难找到那样清澈的小河,更别提满河嬉戏的鱼儿了。

到了中午,村子里就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在告诉大家中秋团圆饭开席了。那时的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放完鞭炮,还要点香烛,祭拜祖先,然后才能上座就餐。吃饭的时候,小辈要给长辈敬酒。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前,边吃边聊,可热闹了!

傍晚,他们还会猜灯谜。在两棵大树之间牵一条绳子,绳子上挂着许多灯笼,圆的、方的、红的、粉的,可漂亮了。灯笼下面有写着谜语的小纸条,孩子们拿到纸条,就开始津津有味地猜谜语。猜对了,就有糖果吃。猜完灯谜,孩子们点起松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说说笑笑;大人们则坐在家门前赏月、聊天、饮酒。

爷爷说:“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过节方式,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乐趣,但亘古不变的是中秋节团圆的意蕴。”我听了,频频点头。

(指导教师  周世恩)

【点拨】

小作者没有写自己眼中的中秋节,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爷爷那代人的中秋节。文章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分别写了吃汤圆、钓鱼、吃团圆饭、猜灯谜等中秋节活动,充分展现出爷爷那代人过中秋节时的乐趣。结尾化用诗句,总结全文,道出“变的是过节方式,不变的是中秋团圆意蕴”的深刻感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猜你喜欢

孔明灯汤圆面团
元宵VS汤圆
汤圆来卖萌
Listen and Number 等
跟踪导练(二)(3)
咖喱香肠面包
汤圆
新年愿望
猫面团
有趣的孔明灯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