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智大勇”书写的英雄传奇

2020-12-14杨雪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年9期
关键词:万金北安抗联

杨雪

在绥棱县上集镇,有一个叫天放村的小村,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抗联将领于天放。

关于于天放的红色记忆,保留在天放村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列的资料里,镌刻在村中伫立的抗日斗争纪念碑上,最终浓缩为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评价——“大智大勇,人民英雄”。

孤悬敌后,智渡难关

天放村的抗日斗争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43年12月─1945年1月,于天放率领东北抗联三路军在此地开展抗日活动,并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血肉联系……”

几句概要记述的背后,是一段风雨如磐的历史——自1941年起,东北抗联陆续进入苏联境内进行休整,到1943年年末,于天放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留守小分队仍孤悬敌后坚持斗争。

在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中,抗联因弹药不足、缺吃少穿,这个冬天变得分外难熬。

为了继续坚持斗争,于天放经过缜密分析,决定带领小分队进入绥棱一带的原始森林,在敌人尚未涉足之处建造密营。他的脑海中总是回响着一句话:“在敌人面前,共产党员只有两条道,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于天放要选择胜利!

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严冬季节,战士们经常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为了搞到粮食,于天放带人乔装成伐木工人,拉着木头到周边村屯换粮食,同时打探日伪军的情况。

在侦察过程中,于天放发现宋万金屯(今天放村)村民张录经常进山拉木头,便利用“伐木工”的身份与其接近。

在拉家常的过程中,于天放发现张录老实巴交、爱憎分明。一次,在两人聊到日寇的种种恶行时,张录咬牙切齿地说:“小鬼子抢俺们的,还总欺负俺们,真想把他们像这木头一样劈了!”

于天放敏锐地判断出张录这人可靠,便挑明了身份:“我们是抗联队伍,专打鬼子,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张录毅然站在抗联的一边,为部队筹措补给,他家也成为小分队的活动据点。

1944年春,于天放化名王文礼,假称张录的表哥,带领于兰阁、孙国栋、杜希刚进驻宋万金屯,开展秘密活动。在这里,于天放介绍小学教员王明德、兽医刘文祥等人加入了共产党,成立了由七人组成的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主张,扩大革命阵营。

在抗日救国会的带领下,村民们积极支持抗联,运送物资、传递情报,使于天放的队伍在极端艰难的时刻渡过难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革命种子也在宋万金屯一带播撒开来。

坚贞不屈,智破牢笼

如今,天放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但村里還保留着一处老建筑——宋万金小学,那里是于天放当年开展抗战工作的据点之一,也是他被捕的地方。

当时,于天放的赫赫威名让敌人恨之入骨,关于他的悬赏通缉令也被张贴在北安城乡的必经之处。伪币五万元的赏金,让一个叫夏振华的民族败类为之心动。很快,于天放的行踪被告发。

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正在宋万金小学与王明德商议救国会的行动,突然,夏振华带着伪警察冲了进来。因寡不敌众,于天放被捕入狱。

1945年1月9日,于天放从庆安被转押到伪满北安省警务厅特高课收容处,关进由日本人看守的二号监房。

起初,日寇每天以好菜好饭相待,诱劝于天放投降。于天放不仅不投降,反而做起敌人的思想工作。恼羞成怒的敌人将灌辣椒水、电刑等刑罚在于天放身上用了个遍,但他牙关紧咬,宁死不屈。眼见防线难以突破,日寇准备将于天放处决。

“不能坐以待毙,要找机会逃出去!”于天放开始酝酿越狱计划。

为了寻找机会,于天放假意与日寇配合,以画小兴安岭路线图为借口,故意拖延时间——他想拖到七八月份庄稼长起时逃跑,到那时,野菜满山饿不死人,此乃越狱的“天时”;虽然在狱中饱受摧残,但于天放的头脑依然清醒,他观察发现,监牢看似密不透风,但也有疏漏,警尉石丸兼政在值守时经常偷懒,可以在他当班时伺机脱逃,此为“地利”;就在于天放苦于找不到帮手时,1945年7月,隔壁三号牢房新来了一个“犯人”——抗联第二路军的赵忠良,于天放从他的口中得知了监狱所在方位及周边环境,于是,两人用暗语沟通准备越狱,终于盼来了“人和”。

1945年7月11日深夜,看到守卫石丸兼政早已懒意洋洋,于天放便大喊要上厕所。石丸兼政不知是计,便过去开了门。临出去时,于天放把事先拆下来的铁炉门子藏在腰间带了出来。这时,赵忠良也佯称要出去放风,石丸兼政只顾监视赵忠良了,对于天放就放松了警惕。见时机成熟,于天放挪到石丸兼政的背后,用炉门子朝他的脑袋猛砸下去。

突然受到重击的石丸兼政跳了起来,在喊叫中拼死挣扎。于天放急忙用手捂住他的嘴,赵忠良也迅速冲上来。在二人合力猛攻下,石丸兼政咽了气。

牢门,终于在于天放面前打开了。

智计脱身,勇虎归山

虽然那座关押过于天放的监牢已不复存在,但他越狱前留于监内墙壁上的一首诗还流传于世:“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载抗战破万难,行动失慎遭逮捕,中国男儿入牢监;威迫利诱逼降策,救亡信念铁石坚,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茏虎归山。”

于天放越狱的消息传开,令日寇大为惊慌。“满洲国”报纸惊呼:“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

伪满北安省警务厅立即悬重赏缉拿于天放,组织各县军警全面搜捕;北安县城实行了戒严,四门加岗,街上到处都是军警。日伪高层下令:谁能搜捕到于天放,官职连升两级,而且奖金丰厚。日军、汉奸、特务、伪警察拉起了“大网”,连一个地垄沟都不放过。

当天夜里,于天放奋力跑了七八里路,看到天色已亮,觉得白天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注意,便找了一块麦地躲藏起来。等到天黑,他才前往与赵忠良约定的大桥工棚会面。可等了一夜,也没见到赵忠良,只好藏进一个小松林再做打算。

突然,林子里响起嘈杂的脚步声——敌人来搜山了。见此情形,于天放不再犹豫,疾步跳出松林、跑过大路,借助夜色的掩护,伏到一片草丛里。于天放的突然之举,让敌人措手不及,追来追去,还是把于天放追丢了。

在30多天的逃亡过程中,于天放的行踪曾被告密,但北安县自民乡刘家窝棚的刘二嫂、刘国祯等9名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他,躲开敌人的搜捕。

于天放离开北安向西走,昼伏夜行,走到讷河,扮作逃出的劳工,时而躲进野地,时而躲在百姓家。

8月16日,于天放向北走到老莱村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激动得与村民们一起欢庆胜利。

8月19日,于天放以抗联第三路军军政特派员的名义,把讷河一些抗日群众动员起来,组成一支革命队伍,镇压了几个罪大恶极的汉奸。

9月初,汉奸董殿臣利用不明真相的苏军城防司令官,陷害于天放是伪满特务。于天放被苏军扣押,并解往黑河。10月10日,于天放被苏军从监狱放出后,在哈尔滨市见到已经担任松江省副省长的李兆麟,又在长春市找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周保中。12月,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委派他回北安,担任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于天放又投身到剿灭土匪、保卫民主政权的工作中。

1951年11月,于天放撰写的回忆录《牢门脱险记》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人们十分喜爱的读物,后经多次再版,发行90多万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为畅销的“红色图书”。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于天放《牢门脱险记》、于绍雄《草木葱茏虎归山 ——康曾同志谈于天放越狱查证始末》等文章)

猜你喜欢

万金北安抗联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红色文化的“北安现象”
“塞北延安”红色文化建设掠影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最损合伙人
试论北安防护林造林应注意的问题及技术对策
好人陈万金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