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的现实思考

2020-12-12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发展

王 晶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文化与科技部 陕西西安710061)

中国文化的“致中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宁静、灵活、模糊;而西方文化的“致分化”,则造成了西方文化的动荡、明晰和专化。中国文化的“致中和”,很难使文化的各方面发展充分,所以中国文化的发展非常缓慢,甚至被好多人视为静止不动。

中西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属于无神文化,笔者之所以称其为无神文化,在于中国文化中,没有形成全民性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以唯物的哲学思想为突出特征。”而是形成了由儒,释,道三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礼仪之道,所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由此而成为一种行为规范,起到半强制的约束作用。儒释道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任何一个都未能成为全民性的宗教,而是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并且除佛教外,中国的本土宗教没有彼岸,更注重的是现世生活。这样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宗教性。

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是包容,中庸的态度。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唯一延续,未曾中断的文化,笔者认为与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有关。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未追求极端。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化中不支持跨国军事远征,不以侵略来发展自己。并且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下的孕育的中国文化,发展缓慢,但具有包容性,对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外来文化的吸收,都体现出其文化发展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具有感性——人本的特征。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始终围绕一个“情”字。“仁爱”“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出于情,“诗言志”“诗缘情”也是出于情,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发展为一种文化。

西方文化相较于中国文化,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简述其文化特征。

首先,西方文化是典型的有神文化。西方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东方正教和新教三大派系,但都将耶稣基督奉为救世主,他是远远超出人的,高居于人之上的。《圣经》成为其宗教经典,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人们所追求的是死后能够回到神的身边,对于西方社会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是由精神到行为的。

其次,西方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物质至上的侵略性。西方古代哲学比较注重斗争和对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都带有斗争性,并且加剧了人对物的控制欲望,渴求自由就变相成为了一种对自然对物质的操控。工业革命的到来将这种侵略性激发到极致。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荣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不与资本主义国家为掠夺原材料,能源地产品和产品销售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扩张活动相关。

再次,西方文化具有理性--机械的特征。科学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人的骄傲。由于他们文化中的战斗性,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发展,追求领先,继而苛求极致。因此他们对于技术机械的崇拜与中国文化不同。而支撑技术机械的出发点则是理论,因此西方文化中的基础是理性,西方文化是由理性之种孕育出来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古代四大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而航海的指南针与枪炮却为西方人所掌握了。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点

都重视发展教育。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东西方文化都可看出重视教育的观点。在文艺复兴之后,城市工商业得到发展,人们希望打破教会的腐朽统治,追求知识的渴望逐渐增长。因此,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等著名的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倡导教育的观点,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倡导教育应跨越人的身份地位等级,要一视同仁。后来科举制度的产生,正是打破了封建门阀的限制,使平民百姓都有通过教育的方式增加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主要观点是进取奋进精神。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例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滴水石穿等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传播了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民在面临艰难困苦中仍不言败,坚持不懈的信心。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的医护人员逆流而上,驰援武汉的行动中就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

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起核心是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中倡导自由、平等的精神又再一次得到宣扬。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人是生儿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实在我国,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就已经有人道主义思想了。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墨子的“兼爱”强调了兼爱则是无差别的爱,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分轻重薄厚。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的现实思考

首先,要“扎根本土”。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一定要有清晰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延续5000年,有着雄厚本源和独特文化基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所谓“扎根本土”,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明确中国文化是四个自信最坚实的根基,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第二,要做到兼容并蓄。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只有不断吸收融合优秀外来文化,才能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表现。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自古就是以多元共生的姿态,融合其他文化的典范,中国古代有儒释道三教合一,彼此和谐相处,共生发展;当今时代我们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兼容并蓄,就是要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为我所用的能力,使之转化再造,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使中国文化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三,要取“精”去“糟”,培养我们辩证思维的能力。当代社会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文化软实力正在发挥巨大作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在交流中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遭遇到西方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苍蝇与蝴蝶齐舞,西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乘虚而入。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理智所在,不能一味地觉得国外的都是好的,要有清醒的头脑,用辩证的、客观的观点去看待分析问题,要特别警惕西方媒体的片面宣传,识别其道德评判的双重标准,就像抗击疫情一样,坚决抵制其腐朽文化,进行文化抗役,保证我们的思想不被侵蚀。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应当坚持扎根本土,不忘本来;兼容并蓄,合理吸收外来;取精去糟,自信面向未来。理智分析鉴别,实现在学习中超越,在继承中创新。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坚信中国文化瑰宝始终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色彩、中国风格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