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考

2020-12-12苟佳佳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供给农产品农业

苟佳佳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 401331)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曾多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1],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其必要性。

农业供给侧改革及总要求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通过重点改革农业生产的供给侧,调整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从而转变不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产业兴旺”要求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产业兴旺。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已建成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国内农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再千篇一律地发展种植业,而是根据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宜居”要求必须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生态宜居。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近些年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农民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且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追求健康消费、绿色消费[3],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保护并改善现有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生产大众信赖的绿色健康产品,发展绿色农业。

“乡风文明”要求必须弘扬农匠精神,打造品牌农业。乡风是乡村振兴的象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风文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培育文明乡风必须从农民入手,培养和提升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不断创新的“农匠精神”[4],推动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打造品牌农业,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治理有效”要求必须健全治理体制,推动农业组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治理有效。我国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仍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农业政策运用不够灵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5],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生活富裕”要求必须培养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生活富裕。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匮乏,且由于收入原因导致农村老龄化状况突出,因此必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且更多运用科学化方法、机械化手段等,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创收,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不断增长,进而吸引更多农业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作出了科学决策,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仅要看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有良好地发展态势,也要看到同样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取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得农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许多新成效: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一定遏制;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渐加强;四是农业发展呈现新业态,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五是农业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存在的问题

农业供需结构失衡。农产品需求侧无法有效传导到供给侧,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无效供给时有,有效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我国粮食的“三量齐增”现象突出,即在我国粮食大宗产品方面,国内产量连年增长,但是进口数量与库存量也在不断增长[6];中低端农产品占比较大,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人们的绿色消费、多样化消费需求。

农业自然资源不足。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数量占世界的22%,然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适合规模种植的平原较少,反映出我国的人均占有耕地量极为有限。且随着近些年工业化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丢弃、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现象,导致农村水资源受到污染,如可用于灌溉的河流、池塘等;土地资源同样受到污染,耕地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壤肥力逐年下降,难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青年“离农入工”,以获取更高收入,且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青年“离乡求学”“离村入城”,以至于留在农业的劳动力只剩下“老弱病残”,出现了农村下一代“谁来种地”的问题,农业劳动力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匮乏,极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曾经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一国情,反映出我国曾经存在“人口红利”优势消失,劳动力将逐渐成为稀缺资源[7]。

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是在生产领域中,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仍占主导,且多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力,其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模式接受起来较为缓慢,不能有效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流通领域中,农业上下游各类经营主体联合不紧密,多数农产品还处于原始产品销售阶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关联度强、附加值高、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政策灵活性低。农业政策应用不够灵活,使得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难以释放,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难以发挥出来,政策支撑与市场引导难以得到良好配合,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 “三块地”尚未完全盘活[8],制约了农业新业态进一步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举措

“三农”问题至关重要,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从供给要素角度出发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加强产品供给

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为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还是满足人们的食品安全需求,都应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以有机肥代替化肥,采取秸秆还田治理措施,回收农膜抑制白色污染等;还应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尤其是中高端供给。

提供特色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要以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引导生产,避免出现无效供给,导致农业生产产能过剩,同时注意不要盲目跟风,而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当地特色种植适宜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从而提供特色农产品,如在东南丘陵种植茶叶而非种植大豆,在山地种植集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果林等,最终实现产业兴旺。

完善产业链,发展品牌农业。中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需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打造出一条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产品服务,打造品牌农业,具体可以从农产品的储存、保鲜、深加工等方面入手打造高质量产品,还可以结合“互联网 + ”形式发展电子商务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解决好农产品的推广服务问题。

加强生产要素供给

加强人才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离不开人才支撑,要积极弘扬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不断创新的“农匠精神”,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同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鼓励更多社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向生产组织化高水平发展。

加强技术供给,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就离不开技术支撑。将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作为科技研发重要方向,以技术创新,推动实现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的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劳动工具;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从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加强资金供给,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尤其是伴随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然而农产品销售收入难以显著提升,更需要开拓融资渠道,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使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利用信贷、保险等形式实现发展惠农。

加强制度性供给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三权分置”,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坚持集体土地承包权属于农民家庭且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坚持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让农民自己做主[9],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这一改革,才能盘活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盘活并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企业化。

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有利于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重要保障,要完善主要农产品的最低价收购政策,减少农业生产中自然风险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要实现粮食与市场合理对接,促进收购粮食主体多元化,降低农产品生产过剩风险;还要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通过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农业发展融资成本,吸引更多社会人才,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建立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促进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实现乡村善治,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10],使农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并规范农业市场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供给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