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耦合分析

2020-12-12杨鸿岳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古典马克思哲学

杨鸿岳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 北京 100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是我国哲学领域的两大主流语言,两者之间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点,但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理论成果,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建设仍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相同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相契合。我们先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有的物质共同组合成了世界,阐述了物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思想及认识;再来看我国古典哲学一直深受唯物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都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其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好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变化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在看待问题时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辩证观;中国古典哲学其实也蕴含着这种变化观,分析其本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谋而合。比如我国的先祖们一直在借助万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试图观察描述天地人之间的运作规律,这也证明了我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将世间万物当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再比如五行相生相克印证了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制约的辩证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行知论相契合。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涵,行知论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涵,仔细分析其实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讲求从知识、理论、实践三者的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开展探究;中国古典哲学的行知论主体正是“知行相须”,它揭示了我国先祖们早已认同了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关系、比如荀子的《儒效》中写道“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对中国古典哲学行知论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异同点

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法国和德国古典哲学继承而来,它源自西方的海洋文明,有着明显的冒险精神和自由风气,这和它产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于商品经济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古典哲学则是非常典型的大陆文明发展产物,它主要依附于固定的土地资源,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流动性,它产自农业文化知识体系,发展于封建的小农经济[2]。两者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所处经济基础来看都截然不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之间最大的不同。

问题论述视角的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身处大规模的工人阶级运动,所以马克思更多时候是站在工人阶级的视角进行论证,它崇尚的是唯物主义,既认同客观规律,又看重个人主观能动性。而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来源是诸子百家,它的论证视角和侧重点根据儒家、墨家、道家不同流派学说而定,有着些许差异,包罗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总体来说,我国古典哲学共同推崇的是“顺”的思想,注重的是政治伦理和宇宙的生成。

事物辩证观点的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非常突出的辩证思维,它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语言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性,这种语言的逻辑变化逐层深入,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一个论证体系。而以《易传》为代表的我国古典哲学则更多的强调形而上,也就是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多样而恒定静止的,它的内在语言有着较为隐蔽的体验性,和我国传统文学如出一辙。比如《庄子》正是使用了大量的寓言,呈现给大众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而直击心理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耦合

首先,中国古典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理论成果的思想支撑,有效促进了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接纳,但还不能全面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中国古典哲学的话语、内容都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理论成果的通行证,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内推力,尽管如此,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理论成果终究是外来产物,中国古典哲学才是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和参照思想,便于我们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剖析,最终形成现代化中国古典哲学的体系[3]。最后,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同与异基础上,借助我国古典哲学的包容性,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从层面、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两者的有效兼容,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哲学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理论成果的思想支撑,也是其发展的强大思想内推力,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要知道与参照。

猜你喜欢

古典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小包哲学
怎样读古典诗词?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