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的实践探讨

2020-12-11卓艳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9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实效性

卓艳艳

【摘要】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有利于改善当前学校德育形式化的积弊,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贯彻落实“以生为本”与“全员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开发校本课程、创设趣味情境、实施小组合作、组织课外活动四个方面着手开展情境德育的教育策略,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思想品德。

【关键词】生活体验   情境德育   德性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9-015-02

学生德育对于在我国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贯彻素质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德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德性、探索德性、分享德性、落实德性,加强学生德育中生活元素的渗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德育的内容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之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德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加深学生对自己、他人以及外界的认知,从而拓展自身的认知范围和生活经验,并在该过程中逐步加深社会责任感,潜意识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然而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非重点,对德育课程与活动重视不足,德性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因此只有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通过带领学生积极体验、参与社会活动来感悟中华之美德,才能使德育渗透到生活实践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思想品德。

二、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的教育理念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德育要兼顾管理和教育两方面的功能与内容,就目前的德育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常犯的错误就是以学校自身的管理效率为重,而忽略了德育的教育作用。例如,教师主要采用批评、惩罚、训斥等手段进行德育,虽然巩固了教师的权威地位,但却形成了高压的纪律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重视日常生活的教化功能,对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德育的细节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将德育与“生活教育”紧密结合。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模拟法庭”的情景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规则与法律意识,又有利于维护学校的秩序和纪律。

(二)落实“全员德育”的教育理念

德性的培养是潜移默化而非一蹴而就的,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主要集中于学科学习上,贯彻“全员德育”的教育方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性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独立思考的能力。“全员德育”的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对于改善德育形式化与片面化的现状,对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科学课中,教师以“秸秆”这种常见农作物为素材自主开发了《秸秆“大变身”》这一课,将秸秆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秸秆(小麦秆、高粱秆、水稻秆、芦苇秆等)的特性,探索秸秆用于制作盖帘、蒲扇、鸡蛋篓、帽子等日常用品的巧妙方法。不仅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保护乡土文化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德性

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加尊重学校本身的主体性,依托于校园特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紧贴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与教育需求。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很多地区拥有深厚而多彩的文化底蕴。俗语有言:“山水是无字之文章”。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提升想象力和审美水平,通过感受大自然美景,陶冶情操。而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更是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勞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拓展德性视角、增强德性素养、提高践行德性的实际能力的重要校本教学资源。例如农村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为农村学生创造更丰富广阔的德育环境。

(二)创设趣味情境:感受德性

开始上课时,不少学生还没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回过神来,或低声讨论,或手脚比划,或无精打采,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此时就需要趣味性的情景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我国古代史的学习上,我通过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引出清朝历史的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剪辑与历史吻合影视剧片段,更加生动地阐述该朝代的各种历史人物的关系、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我国的传统道德。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情景活动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巧妙地将德育知识融入情境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感受,全身心主动投入情境中,并且享受德育的过程。

(三)小组互动合作:交流德性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性格,对德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也不同。通常性格活外向的学生比性格内向的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参与活动时更加大胆,更加自信。基于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德育活动可采用小组分层组合的方式,将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层组合成小组。通过组内互动,相互分享生活中的德性,也培养了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交际能力。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我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展示照片、视频和纪念品,互相介绍所见所闻。并小组合作选取一处景点制定出游攻略,评选出最优攻略。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合适的环节进行点拨、引导和升华,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课堂效率。例如欣赏徐悲鸿的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徐悲鸿留学的经历,使之学习他刻苦上进、为民族争光的爱国情操。在展示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领会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乐趣。

(四)组织课外活动:践行德性

实践是德育的核心和根本,与文化理论课程不同,德育的教学成果与效果难以通过书面考试来测评。比起在校园,学生在家庭中成长的时间更多,教师应树立家校合作的教学意识,使德性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倡导从生活实践中培养美德,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德性。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时节,鼓励学生关注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要求展示照片、视频或实物,开展民俗主题教育活动。为了让学生关注和热爱家乡,我开展了“我家乡的前世今生”主题活动。请学生通过听家长讲过去的故事、翻看老照片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变化,并且做成PPT与同学分享。通过引领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活动,使德育不仅止于校园,而是真正与学生的亲人、朋友、社区相联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结语: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德育活动的内在逻辑,深入思考课程活动的教育本质,不断更新、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情境德育有利于改善当前学校德育形式化的积弊,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胡守菜.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53-154.

[2]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 (10) :8.

[3]汪文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17:27-34.

[4]李敏,朱小蔓.德育进步与教育改革引领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1 (22): 16.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实效性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美术教学探析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