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考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2020-12-11康利改张旭梁小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暖通空调

康利改 张旭 梁小勇

摘  要 通过对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进行分析,探索目前培养计划设置的不足之处,提出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培养计划的修订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的系列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注册工程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暖通空调;核心课程体系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5-0094-03

1 引言

如医师、设备工程师、律师、建筑师等执业人员,工作性质涉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因此,从业过程往往都要通过参加注册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进而证明能够独立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这一证明在工程界即为注册工程师[1]。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国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程技术工作实行准入控制的执业资格制度。沿用西方国家注册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在从事对应专业技术工作时,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职业道德、从业能力和学识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参加注册考试,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并进行注册登记[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布的不断调整,涌现出大量设计院所,推进我国建筑市场面向国际化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要,2001年,原人事部和建设部正式出台《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2003年又印发《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3]。2005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给排水、动力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开始举行;2010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制度开始实行[2]。

全面实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无疑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称建环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及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迫使其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建设[4]。本文根据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制度要求,主要从考试科目和河北科技大学培养计划所列科目的对比,分析目前教学计划和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2 专业发展

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之前的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其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截至2012年,有181所高校开设了建环专业,教学体系及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相当完整、规范[5]。

3 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根据注考制度的要求,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工程师,需要经历接受高等教育、进行职业实践、参加注册考试及资格注册。注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地方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时注重与其结合,尽量与考试内容相适应,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并具备解决一般工程問题的能力。

注考考试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考试。其中,公共基础考试在一天内完成,考试科目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涉及的大多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基础等,当前河北科技大学培养计划开设课程与之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专业考试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技术、空气洁净技术、民用建筑房屋设备及绿色建筑评价,与当前河北科技大学开设课程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4 教学问题与改革

培养计划修订与补充  河北科技大学自2007年建立暖通专业以来,培养计划已经过几轮修订,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通过对比注考科目与现有培养计划已设定的科目可以发现,培养计划所设科目包括了大部分注考科目,但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程度。

1)培养计划所列部分科目与考试科目名称不对应。其主要原因在于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连年不断地对各专业培养计划及所用教材进行更新,然而全国注册工程师委员会仍在采用旧版本的教材,这一差异有望通过双方协调解决,不影响培养计划与注考科目的对应设置。

2)基础考试中,重点科目普通物理未在培养计划中体现。由于物理知识属工科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性较强,学生自学难度较大,建议在后续方案调整时适当增加大学物理课程及学时。对于基础考试中未开设的工程经济、职业法规等,建议在后续其他课程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渗透此方面知识,可不再考虑专门增设此类课程。另外,专业考试中作为重要考试科目之一的通风目前仍未设置,空气洁净技术及绿色建筑评价虽在培养计划中列入选修课范畴,但由于师资等系列因素,开设率为0。因此,在后续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结合注考科目及教指委要求,增设通风工程课程,在课时量允许的情况下增设洁净空调、绿色建筑评价等课程,或在其他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的讲解。

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结合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注册暖通工程师制度等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本科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群,构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课程体系。对比不同课程群教学内容与注考大纲的差异,将未设置课程及内容增设到各自分属的课程群,在不改变总学时的基础上,达到培养计划与注考要求内容的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注考要求及各课程群核心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提出适合不同课程群的教学方法手段,增加实际工程案例,开展案例式教学,通过板书、多媒体、讨论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强化培养及考核方式变革  目前的注册考试专业考试中,在第二天设置单独的案例考试,第一天的专业知识概念题也不再一味地考查对基础专业知识和规范的熟悉程度;加入部分分析题目,说明目前的注考更加注重注考人员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然而,目前河北科技大学建环专业师资队伍中,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缺乏实践工程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很大脱节。因此,在专业教师培养中应鼓励老教师进入课堂前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企业工程实践,新入职教师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作为准入课堂的基准条件之一。

另外,在当前教学内容及考试制度下多为教师传授、基本理论概念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注册考试基础考试为统一闭卷考试,而专业考试则实行的是开卷考试。究其原因,专业课程特别是涉及设计的内容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规范、手册及其他文献资料才能确定。以笔者所授课程“流体输配管网”和“空气调节”为例,其中的系统水力计算、气流组织计算、设备型号确定等,若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根本无法覆盖这些知识点,但其又是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需要接触的。因此,在对部分专业课考试改革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及内容要求,采用开卷考试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考试内容中增设体现实际工程的相关知识点。

5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注考科目与目前培养方案所设科目的差异,提出后续改革过程中需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同时,为适应注考制度,宜建立不同的核心课程体系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能力,并以此提出部分课程的考试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佟亚丽.发达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研究[J].第一资源,

2008(3):183-192.

[2]陳晓,李小华,等.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6-28.

[3]韩晓燕,张海英.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38-41.

[4]李永安,沈恒根.基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制度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26-127.

[5]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项目来源: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项目编号:ZX2017Y10);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全渗透参与式主动性学习的工程管理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体系”(项目编号:2017Z07)。

作者:康利改,通讯作者,河北科技大学建工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张旭,河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梁小勇,河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050018)。

猜你喜欢

暖通空调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在工程中应用及效果分析
暖通空调的恒温恒湿设计
浅谈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思考
暖通空调水力平衡调试技术探讨
浅析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分析
浅谈我国暖通空调制冷技术的发展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设计及施工技术探讨
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管道安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