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手救急 万众益心
——关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创新

2020-12-11湖北省武汉市南湖中学430064吴建军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体模型徒手心肺

湖北省武汉市南湖中学(430064) 吴建军

1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实践探究的意义

1.1 实验教学背景

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出现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等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常会导致患者即刻死亡。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10 s)意识丧失突然倒地,(60 s)自主呼吸逐渐停止,(4 min)开始出现脑水肿,(8 min)“脑死亡”“植物状态”。

研究表明,如果能在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可有50%的患者被救活。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即使有幸生还,脑细胞也会不可逆性受损。

1.2 心肺复苏技能的实质

1.2.1 心肺复苏技能的内涵

心肺复苏技能(简称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及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

1.2.2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技能(CPR)衡量的五项指标

(1)按压频率100~120次/min。

(2)按压深度5~6 cm。

(3)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

(4)减少按压的中断。

(5)避免过度通气。

1.2.3 实际操作中施救者常会出现的情况

可能会出现按压过浅,达不到救治效果;也可能会出现按压过深,造成二次伤害;甚至会出现吹气量过大,影响人工循环,最终造成对患者愈后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1.3 教学现状

在仅有的40 min课堂上,教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一般是通过视频讲解及运用简易模型人进行操作让学生了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操作要点。

2 实验教学目标

本实验操作属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8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2章“用药与急救”的内容。本章节所呈现的基本急救方法对学生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会看到关键词——“运用”“独立操作水平”,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2个关键词呢?

基于“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指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能独立、有效地完成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拥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形成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提高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3 实验教学方式创新

怎样才能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呢?积极引进2款模型人参与课堂,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由浅入深,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3.1 教具的选择

3.1.1 普通人体模型优点和不足

普通人体模型小巧轻便,便于携带,价格适中,可以直观反应按压吹气操作的流程,适合大面积学生练习。但是,普通人体模型没有反馈装置,无法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价,不能表明操作是否标准,更不能表明操作是否有效。

3.1.2 自带传感器人体模型的优点

自带传感器人体模型如图1(a)所示。模型灵敏度高,有显示器。按压模型时,显示器上的中间白块随之起伏,出现向上黄色箭头说明没有完全回弹,如图1(b)所示;出现向下黄色箭头说明按压深度不够。这样一来,在实际操作时能有效地反馈和评估按压深度是否适宜。如果通气量不合格会呈现黄色,合格则会呈现绿色,如图1(c)所示,能有效地反馈和评估通气量。指针在绿色区域表示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范围内。指针向右表示按压频率过快,指针向左表示按压频率过慢,能有效反馈和评估按压频率。

学生通过长时间大量反复的胸外按压训练,可以把握正确的按压方式和力度。通过多次人工呼吸的练习,也能够掌握吹气的技巧,慢慢学会控制通气量的大小。

自带传感器人体模型有精准的评价体系,表现在能够及时总结评估学生的表现,给出总评分和改进建议。通过反复练习、评估、改进,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能够实时反馈和总结性反馈,还能同时监测多位学员的CPR操作表现,可以对课堂、小组、个人进行有效评估,也可进行动作分解练习指导和完整的实时操作考核。

精确的数据分析,精准的课堂指导,提升了培训效率,改进了培训质量,能快速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技能,提升救助质量。而趣味元素的植入、练习模式的多样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实验教学过程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践操作,课后走出课堂。

4.1 课前

通过“智慧课堂”发布资源,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材料、文本材料等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新知,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从而对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有初步的了解。

4.2 课中

4.2.1 情景导入

以日常生活场景导入,激活课堂。 以抢答形式开展教学,检验课前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2.2 感受新知

通过开展3次层层递进的学生活动来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次,初次尝试,亲历实践。 学生使用普通人体模型练习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做到人人动手体验CPR的流程。

第二次,现场纠错,规范操作。首先,教师利用教师机的实物展台功能抓拍学生操作的过程,现场形成微课。然后,学生共同观看,集体纠错。最后,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进行集体规范操作、巩固流程。

第三次,专项突破,达成有效。学生利用自带传感器人体模型的考核功能开展小组合作,通过仪器的评估、反馈,提高操作有效性。

4.2.3 小组竞技

利用小火车竞技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正确的、完整的救治流程。当你的操作是30次有效心脏胸外按压2次有效人工呼吸时,小火车就会向前走。反之,有效按压次数过多或过少,或者忘记了人工呼吸,小火车停止不前。

4.2.4 情感升华

牢记操作要点,用一双手学会一项救命技术、挽救一条宝贵的生命,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和提高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4.3 课后

4.3.1 走出课堂

本校8年级共有16个班级,在本节课教学中16个教学班分A、B 两组,A组8个班用“普通人体模型”进行教学,B组8个班用“自带传感器人体模型”进行教学。1个月后湖北省红十字会专职培训教师对我校8年级学生进行CPR现场操作考核,分别从A、B两组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现场操作。

A组考核合格人数4人,占总比8%;B组考核合格人数29人,占总比58%。

4.3.2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在南湖花园城各个社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的宣传和指导,服务社区,奉献社会。

5 教学效果评价

5.1 理念创新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悟。

5.2 技术创新

将具有“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智慧课堂”以及先进的人体模型教学工具引入课堂。

在教学策略上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在教学评价上实现了反馈即时化;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了交流互动立体化;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实时推送智能化。

希望学生在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成为心中有阳光,肩上有担当,手中有办法,脚下有力量,能坚持、不懈怠,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人体模型徒手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徒手攀岩
徒手“撕开”原子弹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基于乘员体型的车辆安全性研究
人体模型内置摄像头为数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