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感卫星技术视角下的当代国际交流合作研究

2020-12-10高若辰邢健严艺

公关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交流合作国际化

高若辰 邢健 严艺

摘要:交流合作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每个历程当中,以遥感卫星技术为代表的航天技术作为信息互联时代重要的技术领域,其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地位关键。从探索宇宙造福人类的角度出发,面对当前诸多科学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深入广泛交流,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遥感卫星技术国际交流新模式,为人类更好的探索太空及建设航天强国提供理论和体系支撑。

关键词:遥感卫星技术 国际化 交流合作

一、遥感卫星技术领域国际交流的必要性

交流是意识或物质流动传播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帮助人类更快速的丰富知识储备、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本质,是人类社会的内生需求和不断进步的源动力之一。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75周年纪念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正在迎来新一轮更大范圍、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类战胜困难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互联时代,国家和地区间的科技交流正是这种内生需求和社会发展水平源动力的主流体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地球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人类更多的将目光投向地球以外的空间,以遥感卫星技术为代表的航天技术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有效抓手和前沿发展方向。遥感卫星可以提供气象、陆地、海洋等诸多观测对象的高时空分辨率信息,完善地球大数据库,对探索地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加强遥感卫星技术领域的国际间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和合理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新形势下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稳步提升,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组织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遥感卫星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该领域的诸多科学难题,应结合实际、集中资源、深度参与、广泛交流,构建全方位、多元化、高水平的遥感卫星技术国际交流新模式,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建设航天强国提供有效的理论体系支撑。

二、遥感卫星技术国际交流特点及发展建议

(一)技术共通——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社会

开展积极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重要的战略之一,我国通过与其他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国家进行合作,研制生产各类遥感卫星,共同探索太空,造福人类。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展开系统级、全流程的合作。卫星平台研制及运载发射工作由中方承担,两台有效载荷由中法两国共同研制,双方共享卫星数据。业内专家认为中法两国携手开发和利用太空,推进了两国海洋遥感卫星工程发展和应用服务水平的提升,并为两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可以预见,地外空间将逐渐成为世人关注并为之奋斗的又一方世界,而航天技术就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遥感卫星作为航天技术的主流载体,其相关技术必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虽然竞争不可避免,但从科学角度来说,技术交流合作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因此,在遥感卫星研制发射这个大系统工程中,各国在优势领域的技术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我国应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流程设计,从国情实际出发,为全球化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资源共用——加深国间互信,促进全面繁荣

国家之间在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可进一步推动国际互惠互信,带动其它产业和领域共同走向繁荣。2019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中国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第6颗卫星,为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全球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业务奠定基础。卫星运载发射工作由中方组织,三台载荷由中巴共同研制,可更好的满足两国在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并可为亚非拉国家提供服务。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合作项目始于1988年,开创了发展中国航天领域合作成功先例,助力深入推进金砖国家高端现代化技术领域伙伴关系,在中巴两国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高技术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信息技术时代,遥感卫星技术的交流合作在造福民生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国家间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友谊传承。因此在技术交流的同时,应注重附加价值的发掘和周边产业的开发,尽可能做到多管齐下、百花齐放。

(三)成果共享——共享发展成果,共掌世界命运

航天技术正逐渐成为产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遥感卫星技术作为人类认知宇宙的直观高效手段,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面对未来的诸多未知,全世界应携手共进,共同开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2020年8月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该卫星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用户基础测绘等方面的数据需求。还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有力的空间信息支撑,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航天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埃塞俄比亚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并投入使用,该卫星由我国无偿捐助,其获取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可应用于农林水利、防灾减灾等领域,支撑埃塞俄比亚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从长远角度来看,加强国际数据、产品、服务的交流共享和宇航能力建设,进一步塑造中国航天的“闪亮名片”,将成为所有航天人不断奋斗的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火箭走出国门”到“卫星名扬海外”再到“技术服务全球”这样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同时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章。我国面对区域和全球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应根据国情实际,以适当的形式共享部分已成熟的技术,为地球大数据库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展现大国担当。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国外优质研究成果,全盘考虑,学科交叉,领域共融,为遥感卫星系统工程技术的全面进步不断积蓄能量。

(四)人才共进——促进人才交流,共建产研机构

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工作在各个战线的工作者,因此坚持积极的人才交流和智力引进政策有助于航天单位不断全面提质增效。应根据发展战略和实情,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高水平的项目,重点关注在国内研究力度和水平不足的领域和方向,并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做到言之有物、研之有效,切实提高我国航天单位技术水平,并将上述活动形成常态。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组织国内高水平从业人员赴海外交流,实地考察,借鉴其它国家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经验,发现新的思路、新的商机,并基于国内行业实际,力争做出新的突破。国际人才交流和智力引进要不断完善全链路体系化的管理,确保资源用在实处,用在“刀刃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持续合理配置,科技领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在不断升级,我国的航天单位也开始不断融入国际、融入市场,诸多优质资本的进入也使得国内航天产业的组织机构有信心有能力开展跨国创新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机构,并派驻长期工作人员,作为“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前沿阵地,充分学习先进知识和理念,并形成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全球化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遥感卫星技术国际交流合作的特点与大数据时代国际市场特征高度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在国际航天技术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逐步融入和影响着全球航天技术合作体系;二是我国积极深入参与国际空间遥感及相关领域事务,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合理统筹和综合运用太空资源并形成创新能力,造福全人类;三是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带来的空间信息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为全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四是积极组织参与国际空间遥感领域顶层规划,促进国际人才交流与智力引进,全方位推动航天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未来可以本着“技术共通、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人才共进”的发展思路,从“人、物、事”各个角度全方面推动构建遥感卫星技术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新模式,同时带动国家间其它领域共同快速良好发展,为人类共同经营美好家园不断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彭颖. 回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初心和格局[J]. 科技中国, 2020(03): 46-48.

[2]《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 c_1126522721.htm, 2020-09-22/2020-10-02.

[3]《中法合作首颗卫星升空成功》[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757244897668954&wfr=spider&for=pc, 2018-10-30/2020-10-02.

[4]《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成功发射》[OL].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9/1220/c1007-31515848.html, 2019-12-20/2020-10-02.

[5]《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将进一步满足用户数据需求》[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0/content5536156.htm, 2020-08-20/2020-10-02.

[6]何漫,黄超,潘健,刘洋. 新形势下的航天企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探索与思考[J]. 航天工业管理, 2020(04): 22-24.

猜你喜欢

交流合作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之我见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班班通”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