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看尿常规化验单

2020-12-10中日医院主任医师丁关庆图片提供站酷海洛插图

中老年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管型肾小球胆红素

文/中日医院主任医师 丁关庆 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插图/小 徐

尿常规检测是医生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了解病情最早、最普遍、最实用、最快捷的一种手段。尿常规检测过去多为检验人员自行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医院均已采用尿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使尿常规检查的项目更多。本文对尿常规检验项目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临床意义。

1 颜色(COL)

尿的颜色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又十分重要的指标,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黄色,饮食、运动、出汗、饮水量、服药等因素可影响尿的颜色。临床上,根据尿颜色的变化可以考虑是哪一方面的疾病。

临床意义

●红色或粉红色红色或粉红色尿为肉眼血尿,甚至可有血块,常见于泌尿系感染、肿瘤、结石、结核、外伤,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另外,患者服用大黄时,尿液亦可呈红色。

●乳糜尿常见于血丝虫病。

●乳白色为脓尿(其诊断标准是,在未离心新鲜尿液中白细胞≥10 个/微升,或离心尿液中白细胞≥5 个/高倍视野),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深黄色为胆红素尿,多见于急性肝炎、阻塞性黄疸性疾病(如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胰头癌),以及服用维生素B2、复合维生素B、呋喃类药物等。

●浓茶样或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

2 透明度(Clr)

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引起尿液浑浊的原因多为尿中出现白细胞、上皮细胞、黏液、微生物等,多见于脓尿、乳糜尿、血尿。另外,尿中出现非晶形磷酸盐结晶析出时,尿液也可呈浑浊样,但无临床意义。

3 酸碱度(pH)

正常新鲜尿液pH 值为4.6 ~8,平均为6,为弱酸性。检测尿液酸碱度,主要是用于了解是否可能有肾脏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临床意义

pH 值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服用小苏打等碱性药物。

pH 值降低:常见于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服用氯化钙、稀盐酸等药物。

4 细胞

●红细胞(RBC)尿红细胞正常参考值,男性为0 个/高倍视野、女性为0 ~3 个/高倍视野;尿红细胞定量参考值为<10 个/微升。离心尿镜检红细胞数>2 个/高倍视野,称显微镜下血尿或无症状性血尿。

尿红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肿瘤、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

●白细胞(LEU)尿白细胞正常参考值,男性为0~3 个/高倍视野、女性为0 ~5 个/高倍视野。尿液白细胞>5 个/高倍视野称白细胞尿。尿白细胞定量参考值为<25个/微升。

尿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结核、急性肾炎等。

●上皮细胞(SPC)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若会阴部清洁后留取的中段尿出现大量上皮细胞时,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

5 管型

尿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受损的表现,尿管型有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和白细胞管型等。

临床意义

●颗粒管型多见于急性和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常见于有蛋白尿的肾脏病如肾炎、肾盂肾炎的患者;发热性疾病有时少量出现;健康人尿中可偶见。

●红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

●白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6 潜血(BLD)

潜血是检测尿中是否含铁以及含铁的量,根据含铁量还可以计算出相当的红细胞数。显微镜检查只能看到完整的红细胞,而潜血包括了完整的红细胞和破碎的红细胞,即潜血是完整红细胞和破碎红细胞的总和。正常情况下尿潜血为阴性(-)。

临床意义

尿潜血阳性,多见于尿路结石、结核、肿瘤,以及白血病、紫癜、血友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感染、烧伤、输血反应等。

7 蛋白尿(Pro)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24 小时尿>150 毫克,即为蛋白尿;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以及高热、寒冷等出现的蛋白尿,称一过性蛋白尿。

临床意义

尿蛋白阳性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盂肾炎、肾结核、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以及糖尿病肾病、中毒性肾病、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8 糖(Glu)

健康人尿中是无糖的。糖尿包括血糖增高性糖尿和血糖正常性糖尿,后者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

临床意义

尿糖阳性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肢端肥大症等,一过性糖尿见于服用大量葡萄糖、活动后、妊娠期等。

9 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酸。正常情况下尿酮体为阴性(-)。

临床意义

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呕吐、腹泻、子痫、饥饿、中毒等。

10 尿胆原(UBG)

尿胆原是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被肠道细菌作用还原而成,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被结肠重吸收入血随尿排出。正常情况下尿胆原为弱阳性或<16 微摩尔/升。

临床意义

尿胆原升高:常见于传染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引起的黄疸及溶血性黄疸。

尿胆原阴性:常见于梗阻性黄疸。

11 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可分为未经肝处理的未结合的胆红素和经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结合胆红素分子量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由于健康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因此尿中检不出胆红素,定性实验为阴性。定量实验正常参考值<15微摩尔/升。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以及肝癌、肝细胞性黄疸(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

12 比重(SG)

尿比重可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正常参考值:健康人24 时尿比重约为1.015,波动范围为1.010 ~1.025,其值受饮水量、活动和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波动范围为1.005 ~1.030。

临床意义

尿比重增高:见于高热、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肾盂肾炎、大量饮水等。

13 亚硝酸盐(NIT)

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具有硝酸盐还原作用,当患者尿路存在革兰阴性杆菌时,可将尿中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以,测定尿中亚硝酸盐就可以间接检测有无尿路细菌感染或菌尿症。另外,亚硝酸盐是否阳性还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的时间,超过4 小时阳性率可达80%。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若为阳性,则提示每毫升尿液中存在细菌数在10万个以上。

临床意义

尿亚硝酸盐阳性见于尿路细菌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14 维生素C(Vit C)

维生素C 具有还原性,在尿检测中凡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检测原理的项目,都能受到维生素C 的影响。正常参考值:0 ~0.2 毫摩尔/升。

临床意义

如果维生素C 阳性,则相关项目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就应受到质疑。尿液中的红细胞、糖、胆红素和亚硝酸盐的检测受维生素C干扰作用最明显,由于其氧化还原反应被维生素C 抑制,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或弱阳性,如尿中原有葡萄糖但检测结果为阴性、尿酮体检测因维生素C 的干扰可出现假阳性。尿中高水平维生素C 可提高尿的酸度(pH 值降低),也可引起尿比重增高。服用维生素C 者若尿维生素C 超过0.2 毫摩尔/ 升, 应停服维生素C 后再留尿标本进行检测。

猜你喜欢

管型肾小球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布置型式对动力管道异常大位移影响计算
装配式管型、箱型通道与现浇箱涵造价对比分析
关于一种尿液中有形成分保存方法的讨论
三极管在春季高考中的考点分析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