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辩:数学课堂美丽的风景

2020-12-09陆玲玲

江西教育C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

陆玲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积累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再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信息,并形成独特的见解。因此,争辩也就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争辩   创新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辩更能区分。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参与争辩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争辩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争辩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辩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争辩时,学生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方面,引发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课堂争辩呢?

一、鼓励质疑,激发争辩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课堂中的争辩就是一种有效的建构过程,正所谓“理不辩不明”。课堂中的一些学习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靠教师的答疑解惑,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可能不是特别有效。而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争辩,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收益。尤其是在与同学的合作中、观点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完善自我教育过程,提升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经验,最终学会学习。所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满怀热情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慷慨地把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交流碰撞,这是让学生自我求解、求知的最好方法。

如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910]÷[310]=3是怎样得出来的,学生通过交流,想出好几种方法。方法1:[910]÷[310]=[910]×[103]=3。方法2: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0,也就转化成整数除法,这样就容易算了,即[910]÷[310]=([910]×10)÷([310]×10)=9÷3=3。方法3:将分母10除以10,分子9除以3,即[910]÷[310]=[9÷310÷10]=3。方法4:[910]÷[310]=0.9÷0.3=3。

由于出现了这么多的方法,学生通过画图验证得数都是3,于是围绕各种算法展开争辩。方法1是将除法转化成乘法,除数转化成它的倒数;方法2把分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但有一定的局限……结合学生的争辩,教师板书[97]÷[413],要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7和13的最小公倍数91,这样才能转化成整数除法,在计算时比较麻烦。

通过学生的争辩,大家一致认为分数除以分数采用方法1最好。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有学生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争辩中,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有些方法是错误的,有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一般算法,并且对这种算法的适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主动争辩

在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在学生辩论时,教师应是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平等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学生在“辩“场上表现出来的是能力,更是智慧,教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微笑的点头,一次激励的掌声,都能让学生增加自信。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存在困惑。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只要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的三角形右面;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此时课堂上有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于是教师引导两方通过争辩达成共识。学生通过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学生继续补充:對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移过去以后,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而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对于这个容易混淆的问题,经过课堂合作与争辩,学生经历了思维交锋的过程,为今后更好地证明自己观点树立了典型。教师对于课堂上预设的“意外”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出色地运用平衡艺术,运用智慧性语言引领评价,真诚地唤起了课堂上更多的声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表意见、合作交流,实现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即时构建。

三、挖掘教材,找寻辩论点

一堂好课需要好问题,争辩的设计更离不开合理问题。好的争辩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寻找能让学生思维“跳一跳”的辩论点。辩论点的寻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最具争辩价值的知识点。

例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当学完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两个不同概念时,有些学生感到困惑:“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是不是一个意思?”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相互争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经历认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最终对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的争辩,使数学思维碰撞更直接、更激烈,也会直达问题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争辩,能激发学生迸射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需要真实——思维真实地表达、观点真实地碰撞,通过师生间有效的争辩互动,有利于构建“乐听、善思、能辩”的课堂。课堂因辩论而“亮”,课堂因辩论而“活”,课堂因辩论而“美”。(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创新小学数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