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语文知识教育观初探

2020-12-09赵学敏叶军

决策探索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语文知识叶圣陶学习习惯

赵学敏 叶军

【摘要】本文从语文知识的价值、类型、获得等角度梳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知识教育观。在语文知识的价值上,语文知识是习惯养成的“过渡”,语文知识唯有与能力形成、习惯养成“联成一贯”才有意义和价值。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知识类型构成主要是写作和阅读知识。语文知识的获得过程必须是一种动态的,可以实现转化为个人知识、实践经验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是融合于听说读写之中“相机提出”。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知识;知识价值;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语文教育观,正由于此,研究交织于诸多问题之间的语文知识,我们就无法回避叶圣陶先生。笔者通过归纳,试图整理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知识教育观,以此来为语文知识教育提供话语支撑。

一、 语文知识的价值观

作为新旧语文教育的实践者和建构者,叶圣陶深知“方法性知识”对现代学校制度下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他曾反思:“大多数书塾的先生却是不注重方法的,他们只教学生读,读,读,作,作,作,讲解仅及字面,改笔无异自作,他们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学生自己一旦豁然贯通。奇迹自然是难得出现的。所以,在书塾里坐了多年,走出来还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着实不少……如今学习时间既已减少,而应得的成绩又非得到不可,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叶圣陶提出:“如果改为‘明中探讨,就可以节省若干功力去做别的事情;尤其因为教育的本旨就在使受教育的人‘明中探讨。” 当代多数论者较多引用这一部分言论,以此说明语文知识提出的现代意义,然而,却忽视了叶圣陶对方法性知识强调后的隐忧,忽略了上述引文后面的另一段话:“多读多写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那么,作为方法性知识,“怎样做”才是“切实解答”呢?就是与习惯、能力的联结。

“语文习惯说”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他曾多次强调语文习惯的教育价值。而当论及“习惯”往往与作为“方法”“法则”的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笔者以为,叶圣陶关于“习惯”与语文知识关系的论析,并非是无意而为之,而是建立在新旧教育的历史基点上的深刻反省的现代阐释。

通过叶圣陶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一是语文知识是习惯养成的“过渡”,语文知识唯有与能力形成、习惯养成“联成一贯”才有意义和价值。二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习惯的养成,但习惯养成首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二、语文知识的类型观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因此,我们通过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编写实践就可以窥见他的语文知识的类型观。

从教材编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所认为的语文知识的类型构成主要是写作和阅读知识。虽然在叶圣陶的著述中,也多次强调“说话训练”,注重口语训练的问题,但叶圣陶所提的语文知识类型却没有涵盖于此。

20世纪前50年,“文言”“白话”“固有文化”是时代的主话题,而其切入点之一便是“国文科教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国学和国文的关系何在”。从课程意义上看,便是让国文从复合形态下的国学中脱离出来,承认其独立的教育价值。而从教育目标上,是培养“专门家”还是普通使用者?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所有国文教科书几乎成了百科全书,而往往以为非具有古今中外的学识不足以胜任国文教师。因此,语文知识似乎成了一个“筐”,纲常名教、先圣典型、先秦诸子……什么都可以装,语文知识衍化为国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历史知识等。

基于此,叶圣陶认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知识主要包括阅读和写作等方法性知识。

三、语文知识的获得观

(一)知识获得的前提:关于语文知识的呈示

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围绕教材的学习而展开,它既是一个积极的将外部的客观知识内化为主观知识,从而获得知识的客观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主动探索、创生新意义的过程。

叶圣陶在其教材研究、编写过程中一直重视语文知识的呈示问题,即语文知识的“内在展开逻辑”的方法论问题。叶圣陶和夏丏尊编写的《文心》在语文知识的呈示上,令人神往。“通体都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熔成了一片。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我们以为,叶圣陶与夏丏尊的这种尝试,是一种把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情境化”的过程,是为客观知识“除尘”,是知识从“神圣”到“返魅”的过程。这一点,在一段时期内,一些教材的知识呈示关注点仅仅满足于相关学科知识“横向移植的转运”的策略,从方法论上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二)知识获得的结果:“化为自己血肉”的内化

首先,叶圣陶认为,语文知识必须是一种动态的,可以实现转化为个人知识、实践经验。“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譬如讲语法,单讲名词术语的定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多多培成学生把一句话切成几段的能力;把一句话切成了几段,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自然就分清楚了。”

其次,语文知识的教授过程,必须是融合于听说读写之中“相机提出”。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知识教学往往以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孤立化的知识教学为主,缺乏灵活、多变的教育情境,依旧是以简单化的相关学科知识“横向迁移”为目的,结果自然无法融为一体,更谈不上能力生成、习惯养成了。叶圣陶曾多次指出此种弊端。1949年,叶圣陶又再次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法、修辞法、作文法、思想方法都不作孤立的教学,孤立的教学徒然研讨一些死知识,劳而无功;必须就实际的听、说、阅读之中相机提出教材……多多提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见种种法则。

综上可看出,叶圣陶在语文知识教育观的建构上用心良苦。一方面,站在新旧语文教育的历史基点上,探寻现代语文之“现代性”何在,力图从“暗中摸索”到“明中探讨”之下为语文教育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強调和认识到语文知识的教育价值以后,努力探索“相关学科知识”进入学校语文知识的生活化、教育情境化问题,力图建构语文知识教材的民族化、科学化的呈现方式。同时,在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明确提出“相机教授”的语文知识教育策略,多次强调语文知识教学不是培养“专门家”,而是养成习惯,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自由运用。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7.

[2]叶圣陶.关于编教材——跟江苏农村

教材编辑人员的讲话[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46-149.

[3]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C].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55.

[4]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

志》发刊辞[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03.

[5]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C].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55.

[6]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C].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92-93.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叶圣陶学习习惯
霜的工作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