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批注法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2020-12-09庄浩伟

江西教育C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草分层环节

庄浩伟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感、价值诉求,都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而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多指向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文章内容,强调情节的起承转合、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等,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考停留在表面,不够具体深入。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文本解读,能否深刻地解读文本背后的教学价值,关乎一节课的好坏。而现在很多的阅读教学看似包含了听、说、读、写等内容,但大多数内容都浮于表面。为了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许多教师喜欢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使得完整的课堂被分解为一个个碎片化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断断续续,没有细细品味文本的时间。学生面对教师的诸多提问,如坠云雾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看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轰轰烈烈的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集体游戏等,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学生也很配合。乍一看是阅读教学的亮点,但细细思考后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活动吸引,学生缺乏与文本的对话,从而缺少对文本最真实的看法与思考。

二、批注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对不同的阅读阶段,学生要有不同的阅读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分层批注法”就是针对学生每一次的阅读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读懂文章。为了使学生不乱批注,做到批注“得法”“有序”,笔者将“分层批注法”分为第一次批注、第二次批注和第三次批注。

(一)在第一次批注中掌握文章大意

第一次批注是在学生初步阅读文本时进行的。学生在这一步要做的是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了解文章大意,厘清文本结构。对小学生来说,这一步非常关键,这是掌握一切知识的前提。在一篇新学的文章中,肯定存在一些“拦路虎”,学生必然会对一些字词、语句不理解。这时候就要采取“分层批注法”中的第一次批注,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符号对生字难词进行批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本的内容、情节、人物、结论等做梳理。在第一次批注中,要以符号批注为主,辅之以适当的文字解释,可选用红色笔进行批注。

(二)在第二次批注中鉴赏与质疑

在初读文章了解大意之后,學生将进入细读文本环节。读出味、挖掘深层次的价值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着重对文本的修辞、写作方法、重点语句等进行批注。从第二次批注的内容和角度来看,又可分为鉴赏与质疑两个部分。鉴赏和质疑作为第二次批注的两个主要内容,一般都会写在文章两旁的空白处,这个位置的批注也叫旁批。在该阶段可使用蓝色笔书写。

鉴赏是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文章的语言和文字,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行批注,提高品词炼字的本领,体会不同词句带来的意境的不同,品味文本的语言技巧与写作技巧。二是对人物、事件等背后反映出来的三观进行赏析,提高独立思考、感悟深层次情感变化的能力。质疑是在阅读文本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的过程。造成疑惑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因为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二是因为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违背。让学生带着这种质疑的眼光去阅读、思考,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在第三次批注中产生共鸣

第三次批注是对文本的总批,一般在页眉或页脚处完成,用黑色笔书写。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着重批注阅读后的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写下自己独特的观感。在这一过程的批注中,感悟和联想是重要的方法。例如,在《小草之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利用这首诗歌中的美句,创作小诗《致小草》,以诗写诗,写出自己对小草的独特感受。

批注式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尽情翱翔,从“一鸟入林,百鸟压音”转变为“百鸟朝凤,各鸣佳音”,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学)

猜你喜欢

小草分层环节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牛小草的牛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