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论”视角下地勘单位产业转型的思考
——以311大队为例

2020-12-09杨世珍徐璐敏林正根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10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杨世珍,徐璐敏,林正根

(湖南省地质院核工业三一一大队,湖南 岳阳 414100)

1 深刻理解“两山论”

“两山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对今后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以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业务为主的地勘单位,是践行“两山论”的排头兵。顾名思义,“两山论”所指的“两山”,即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全面系统的剖析“两山论”的内涵和实质,归根究底,其实是如何处理、平衡“两山关系”。知必知其事,了解一件事物,须从它的历史开始。梳理“两山”理念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有条理的理解“两山论”的意义,有助于更明确的指导地勘单位产业转型。

综观参考资料,2003年7月,习近平发表文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1]。大概可以算作“两山”思想的萌芽;2005年8月,他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2013年9月,再次用三个分层对“两山关系”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直至2017年10月,这一重要理念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两山论”正式确立并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纲领,贯彻每一项工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正确把握“两山论”的核心要义,立足点应精准对焦习总书记对“两山关系”高度凝练的概括。

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浅层含义体现了我们从无所顾忌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资源,“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3],这样傲慢与自大的态度,转而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并重的。深一层含义,则指出为实现经济发展,不应野蛮开发,也不应被自然奴役,应该有底线、有原则、有方法的让自然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绿水青山,留下绿水青山,也得到金山银山。这个认识对于推进生态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可以说从属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矛盾分析法中的“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两山关系”坚持对立统一,但区分了主次关系,明确指出“绿水青山”要优先于“金山银山”。一方面,惨痛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我们,“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4],“两山”就像是空气和粮食,一日不食或可坚持,一刻无氧则命休矣。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用不可再生资源所换来的一时发展,用肆意攫取的自然资源换接踵而来的大自然的“报复行为”,导致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等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深受其害之后“两山”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强调“绿水青山”的优先性,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金山银山”,而是强调不能顾此失彼,不要为了“金山银山”牺牲“绿水青山”,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内部矛盾会随着时势发展、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结合自然资源的特殊性质,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案,实践“两山论”强调的是“不仅在于生态环境本身,更在于一种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体现到区域协调发展中去,宜开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4]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以偏概全。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彰显了“两山论”的重要意义和实质,突出了“绿水青山”代表的自然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包括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巨大的,侧面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5]。“绿水青山”内在价值的属性,决定了追求绿色GDP,深化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最终目标,“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前提和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金山银山”是改造、守护“青山绿水”的物质基础,所以,综合起来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两山关系”可以说是在发展中保护,同时在保护中发展,矛盾又统一的“两山”,是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不能孤立看待“绿水青山”,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金山银山”,这是践行“两山论”的关键,最终目标既能达到长远发展,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地勘单位现状(以311大队为例)

回顾传统地勘单位的历程,经过“黄金十年”井喷式快速发展,至2019年初,全国地勘单位“百局千队”已形成2600多支基层队伍的规模,湖南省四大局共有53家单位,约有80%从事地质相关行业,且职能大体相近、业务基本雷同,加之地勘资质取消,地勘财政资金投入大幅缩水,同质化竞争越发激烈,传统地勘行业产业过剩,地勘经济呈断崖式下滑。

311大队坚持地勘主业,在岗人员70%属于地质技术人员,受转型升级影响较大,下面以311大队为例,分析地勘单位面临的现状。

2.1 地勘单位改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拉开了地勘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序幕。2019年湖南省四大局合并,组建了湖南省地质院。311大队属于公益二类地勘事业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面临日趋复杂的市场形势和不相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但改革又因缺少必要的经济物质基础而面临重重压力。历史包袱重、核心竞争力差、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因素,无法保证改革后既得利益的平衡,固化思想和习惯一时难以转化,因此,实现平稳过渡,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是一项极具考验的工作。

2.2 传统地勘遇冷

311大队虽独处岳阳,深耕湘东北地区,但是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形势。一方面,2013年,中央到地方环保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产勘查项目一律喊停,为了保护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划分的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5.3%[7],大队承揽的多个勘查项目因此退出,已成功进入立项库的勘查项目,迟迟未能启动,包括获得2017年度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奖的仁里铌钽矿勘查项目,传统勘查项目几近停滞。另一方面,商业性勘查、矿政服务也遭遇同样的困境,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称,但是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2015年省各类矿山2万余家,矿产三率达标率仅为58.03%[8],大多规模小、产能低、损耗大、不规范,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对“绿水青山”形成了较大的破坏。岳阳地区非金属矿露天开采全面叫停,政策性的关闭了不符合要求的矿山,市场严重缩水,矿业权人投资信心低迷,商业性勘查、开发领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2.3 新型产业崛起

新型地勘产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地质勘查工作范围被大幅度压缩,但是当前社会对地质勘查的旺盛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9],这点从国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2007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就可以看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9年6月,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许达哲在《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共同守护美丽湖南碧水蓝天》指出,要用生态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岳阳地区随着矿山大批量的关闭,遗留下了许多矿山环境的问题,恢复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同时,以保护环境和改善民生为重心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悄然兴起。国家在水工环、地热、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等领域不断提高投资幅度[10]。311大队2018、2019年承揽并实施了几个矿山复绿项目,也积极参与数字城市、三调、地灾治理施工等领域,逐渐将重心和思路转变为强地环、稳地勘、拓新业。目前来看,这些产业发展情况符合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以311大队为例,地勘队伍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也面临充满挑战的机遇。如何抉择,此刻就是关键。

3 产业转型思考

对于地勘单位来说,“绿水青山”如何才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2018年4月25日下午,习总书记在长江沿岸的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视察时,勉励大家要共同守护好这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与他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1]的要求相比更加直接、更加鲜明。以至于对以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为支柱产业的地勘单位来说,余下调整的时间显得更加迫切、更有挑战性。

3.1 调整产业方向,由传统勘查向绿色勘查升级

地勘单位的根基从矿产勘查开始,祖国山川河流留下了地勘人的汗水和背影,也留下了一条条裸露的槽探和井巷。打破固有观念,以绿色思维指导勘查。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野蛮勘查的随意性,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比比皆是,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不可逆的破坏,更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近年来,虽然生态修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2016年绿色勘查先后被写入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2018年3月,编制了我国首个绿色勘查团体标准《绿色勘查指南》(T/CMAS0001—2018),2019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为绿色勘查圈定了范畴、制定了标准。同时,也要防备因噎废食,绿色勘查理念新兴,不少人将绿色勘查和传统勘查混淆,认为地质勘查都是破坏环境的“黑色”勘查,导致很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守好“绿水青山”不等同于放弃“金山银山”,同理,拒绝破坏性勘查,并不等于拒绝任何勘查。故而,树立正确的绿色勘查思维,必须充分了解现行政策和环境现状,对传统勘查的优缺点能够精准把握,减少下阶段的矿产资源勘查对环境的影响。

3.2 扩展产业范围,由地质勘查向大地质延伸

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契合时势,优化自身结构,顺势而为。

首先,地质勘查不能丢。精编队伍、精准聚焦,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关注新兴战略性、稀缺性资源,和高校、研究所合作,培育自身科研力量。以311大队为例,涉核不能丢,大队拥有湘东北地区铀矿资源较为详细的区域资料,芙蓉铀矿的发现蜚声中外;近年探获的超大型铌钽矿也不能丢,这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之一。地勘成果的深化,地勘单位具有相当的优势。

其次,生态修复不能拖。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比如临湘“江南大漠”,50年代开矿,最大尾矿量达4450万立方米,绵延几十公里,深约十几米;沿江十公里范围裸露的边坡、废弃矿山,都给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地勘单位应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比如303大队的藤立方系统技术,在坡面上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另一方面,根据地勘单位优势,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制定修复方案,协调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探寻“两山”和谐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

最后,新兴领域不能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产业优化不能釜底抽薪,也不能一成不变。新视野带来新发现,新机遇带来新调整,时代发展总能赋予转型不同的意义。第三次国土利用调查、2020年开展的宅基地确权,是地勘单位转型升级良好的切入点,也是一步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3.3 凝聚产业核心,由全面发力向区域专攻转移

凝聚产业核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量。2019年9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南省地勘单位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根据地勘职能和市州现有情况,设若干地质大队(中心)。我认为,进一步细化片区,以省为单元,以市州为基本工作区域,作为地勘单位驻地的片区强化驻地单位责任,每片区域都拥有一支尖刀队伍作为核心支撑,为地方政府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这样做有三个比较重大的优势。一是节省资源,提高效率。常驻单位的根基深、经验足、驾轻就熟。前期的区域调查比较完备,后续的工作更易开展。比如311大队深耕岳阳近五十年,基础条件成熟,找矿经验丰富,并充分践行“两山论”,围绕洞庭湖生态圈开展了矿产勘查、生态修复、地灾防治等工作,工作重心已逐步向服务社会、发挥公益属性转移。对于矿产资源分布、矿山开采情况、隐患点排查等等,有大量的基础资料。二是减少无序竞争。目前,地勘队伍差异化较大,随着市场放开、政策收紧,为了争取项目获得效益,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同类资源在内耗中浪费、市场管理在争夺下难度加大,更无益于地勘单位的转型。以区域地质队为主,兼容其他资源,既可避免毫无意义的损失,也可为地勘转型拓开新的局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两山论”的践行是一项时代性的系统工程,落实到地勘单位产业转型上,就是要坚持绿色勘查常态化、专业化、广泛化,推动纯勘查向大地质延伸产业转移、聚焦专一的发展区域,逐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路。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