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纤道上的感怀

2020-12-08赵畅

文化交流 2020年11期
关键词:纤夫上虞浙东

赵畅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

白玉长堤路 乌篷小画船

如果说“唐诗之路”是一个地理概念的话,那么,浙江绍兴境内运河古纤道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如果说诗人们的审美联想是基于浙东山态水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古纤道的铺垫和媒介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说及古纤道,就不得不感谢运河一代又一代的开凿者们。因为没有运河的开挖,就没有古纤道的夯筑。萧曹运河(运河自西兴至曹娥江段)乃浙东运河最为古老的的一段,当初的开凿者自然令人心生敬畏。

透过大运河历史的烟霭,一个人影正穿越时空渐渐向我们走来,并变得越来越清晰,此人正是越王句践。当年,为了成就春秋霸业,挖掘这条运河便成了他运筹帷幄的重要部分。而振臂一呼之下,越国子民是那样的争先恐后、你追我赶。20年的励精图治,20年的一如既往,一条50里的运河恍如长龙卧波降临在了越国大地。《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傳》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廓,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这条“故水道”,据考证就是绍兴城东廓门通往上虞练塘的运河。

句践首开运河,泽被后世。然而,晋惠帝时的会稽內史贺循也当是运河史上的彪炳人物。正是他远见卓识,作出开挖一条既可溯鉴湖与稽北丘陵的港埠相通、又能沟通钱塘江和曹娥江两大河流的运河的决策,这条运河后世称作西兴运河。

时间到了唐元和之年,随着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成为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浙东观察使孟简受原始纤道的启迪,下决心要为这段运河夯筑一条纤道(又叫纤塘、运道塘),于是,纤道才真正迎来它的春天。公元815年,一条由绍兴城西至萧山段的“官塘”古纤道得以横空出世,尔后古纤道渐渐地成为浙东运河萧山、绍兴、上虞之间河岸上一个经典的地理坐标。

古纤道初为泥堆,明初山阴知县李良改青石板铺砌,实岸处石板路面与岸坎浑然一体,遇水面则架筑桥梁。由“土”而“石”虽只是一字之改,然而,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石砌的古纤道,连绵百余里,石桥、凉亭俱全,或傍野临水,沿岸铺筑;或建于桥下,紧依桥墩,穿越而过;或于河面宽广处飞架水上,迎流而建。因为所用材料皆为青条石、青石板,故有“白玉长堤”之称。建成之后,自是舟运称便,纤夫背纤从此可脚踏实地、有力可使。从这个意义上说,古纤道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表征,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背纤,是一项苦力活,其苦与累不仅被留在了人们的回忆里、史籍中,也嵌在青石板路上。那以青石铺设的纤道,因了纤夫的踩踏、水浪的冲刷,更兼汗水、泪水、血水、雨水的浸润,已成了酱红色,在日辉月光的投射下,它分明给人以耀眼而温润的映照,质朴而亲切,精巧而灵动,浩大而细腻。伫立其上,注视着青石板包浆下像煞串串纤夫脚印的坑坑洼洼,我的思绪与千百年前风的雨一起荡漾,与那时的船家、纤夫重逢。正是成百上千的纤夫,用他们的肩背,用他们长满老茧的手脚,在古纤道上拉出了一条商业经济、旅游文化的路径。在浊浪涌动、风雨骤降的天气,在或白雪飘飞或酷日当空的时光,他们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们知道,自己的职守就是前进再前进。也或许在步履沉重之空隙,他们抬起头来,有怡人的美景不断涌现,两岸有温暖的灯火投射而出,他们想到了亲人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想到家里酒已温、菜已备,辛苦与劳累之中是不是也会有一丝幸福与温暖?

以越州为中心的这片区域,因经济发达、文化深厚、景色奇丽、宗教兴盛,引得晋代以后的无数文人前来探幽、怀古、创作,以至到唐代掀起了高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浙东山重水复、草木葱茏的大地,无疑颇能触发诗人的情感。

有人作过统计,在唐代352年中,来过浙东的诗人有400位以上,且大多顺着浙东运河而来。其中仅浙东运河上虞段,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多位著名诗人择舟而至,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篇。尽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到来时古纤道尚未修建,但他们的踏访、游赏、吟咏以及发出的由衷赞叹,不仅给后来者传递了隽永美好的信息,也为浙东唐诗之路举了旗、开了路,并使得后来的古纤道有幸成为接续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翻开唐诗的卷页,一个一个名头响当当的诗人便携诗而出,那不仅是他们浩荡才情的喷薄,更是他们对上虞自然风光、人文景致的缱绻。白居易来了,他的《东山寺》写下了“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轮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的诗句;周昙来了,他为曹娥而来,为她的孝行所感,留下了“心摧目断哭江濆,窥狼无踪日又昏。不入重泉寻水底,此生安得见沈魂”的感慨;朱庆馀来了,他听闻“舜井”的故事后,伫立其旁油然而吟:“碧甃粼粼不记年,青萝深锁小山巅。向来下视千寻水,疑是苍梧万丈天。”

上虞,一个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小到很难寻觅的地方,却因为这些唐代大诗人的光临,在文化的版图上赫然在目,怎一个自豪与荣光了得!在中外旅游史和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条以水路为主、以诗歌为载体的纯粹文化游路,能够穿越千年而长盛不衰,可谓绝无仅有、独领风骚。

古纤道无言,但古纤道一定记住了当年诗人们的一颦一笑、一吟一咏。尽管,古纤道并未成为他们的吟诵对象,我们也很难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古纤道之名,但古纤道定然给了诗人们有力的助兴。

其实,对古纤道来说,自己能否引起诗人们和其他人的注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任劳任怨和默默无闻中发挥了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古纤道,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过往,也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人文意象。唐宋以后,运河更趋繁忙,舳舻相接,风帆如林。南宋状元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中对浙东运河有过一段精彩的描写:“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胪。”从此,官来商往,舟船辐辏,客货运输,昼夜不绝,成为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猜你喜欢

纤夫上虞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论唐代宗大历年间浙东唱和中的越文化印象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