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音乐治疗研究的知识图谱

2020-12-08席雯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席雯婷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江苏 苏州 215131)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通过文献检索,课题组发现近年来 “生活质量” 和 “身心健康” 这两个词汇经常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关键词中,可见人们意识到身体、心理的健康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音乐治疗是将音乐及其元素作为医学、教育和日常生活环境的一种干预手段,以个人、团体、家庭或社区为治疗目标,寻求改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身体、社交、交流、情感、智力、精神健康和幸福。”[1]4近年来,音乐治疗各种流派和科研团队不断壮大,涌现了众多研究成果。

为了解该领域科研合作及跨学科合作网络的特征,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刊登音乐治疗研究的期刊进行知识图谱计量可视化的综述,拟解答以下研究问题:哪些领域对音乐治疗比较关注,哪些作者、机构发文量较多,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及跨学科特征是怎样的,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国内三大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作为文献来源数据库。笔者做了主题词为 “音乐治疗” 或 “音乐疗法” 的 “高级检索”,选中 “中文文献”,然后 “导出参考文献” 进行三大数据库数据的合并、清洗和去重,以保障文献数据的全面科学性。为更明显地体现该领域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笔者选择了 “期刊” 这个单库进行检索,因为期刊论文在发刊的时效性、研究内容的连续性、研究前沿的敏锐性上更胜一筹。在 “期刊来源范围” 勾选 “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CSCD 来源期刊”,时间跨度为1978—2019 年。根据以上方法,检索到知网符合限定条件文献523 篇,维普网561 篇,万方网509 篇,将这些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一步,将导出的1 593 条文献目录通过Note Express 软件进行去重、清洗,最后得出可用数据704 篇。第二步,利用Excel 表格对需要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格式统一。第三步,数据导出。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Bibexcel 与pajek,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Key word),建立配对关系进行聚类,pajek 出图后分别对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等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期刊发文分析

一个领域论文发表的主要刊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的学科特点。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发文量排名前几位的核心期刊有:康复护理医学领域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曾用名《中国临床康复》)45 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0 篇)、《中华护理杂志》(22 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1篇)、《中华中医药杂志》(15 篇);音乐领域有《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发文量依次为26 篇、22 篇;特殊教育领域有《中国特殊教育》,发文量为11 篇。以上期刊都是我国音乐治疗相关交叉学科核心期刊、高质量期刊,在学界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可见,音乐治疗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领域、医学医药领域、心理学领域、康复护理领域、教育领域这几个学科的主流媒体刊物的认可和关注。这也说明,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教育、康复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2]45。

(二)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1. 作者发文分析

1978—2019 年,发文量4 篇及以上的作者排在前5 名的分别是林法财(8 篇)、杜青青(7 篇)、孙丽娟(6 篇)、张勇(6 篇)、张鸿懿(6 篇)、刘伟(6 篇)、魏育林(5 篇)和周为民(5 篇)。其中,林法财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治疗干预脑卒中后抑郁及五行音乐疗法,近年来一直活跃在音乐治疗理论研究领域;杜青青发文都是独立作者,撰文多从国内外音乐治疗的现状、发展、研究方法角度切入;孙丽娟主要从音乐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本土化的音乐治疗思想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张勇发文也较多,主要聚焦不同音乐治疗技术、方法的实践运用;张鸿懿则是国内较早开展该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

2. 作者合作网络特征

根据数据显示,合作发表论文的实际作者是1 278 人,每位作者平均发文0.4 篇,可见在核心期刊上合作发文是该领域的基本研究状态。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出一个学科领域的作者群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3]216。通过Bibexcel 计算作者合作关系及频率,并用pajek 软件出图显示聚类,得到Q 值为0.8,表示有效。最后手动将5 大聚类按照颜色不同分为A、B、C、D、E五大区域进行分布排列,得到可视化图谱图1。

图1 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该领域作者抱团聚类清晰,合作网络较为固定。按颜色划分共为五大聚类,分别用A、B、C、D、E 表示,数字代表合作频次。以张鸿懿、张勇为代表的A 聚类大多是两两合作;以王旭东、李靖、潘利萍等为代表的B 聚类大多是三人抱团合作的小团队,其中以上3 人连线较粗表示合作较多;以宋中金、王东、孙充洲为代表的C 聚类是5 人抱团合作,关系较为稳固;以刘伟、韩标、孔晶、魏育林等为代表的D 聚类是6 人互相合作,其中以上4 人连线较粗合作关系强健,属于比较成熟的研究共同体,但该团队合作发文时间集中于2000 年至2009 年之间,之后合作发文比较少;还有以张一楠、贾澄杰、徐新曹为代表的E 聚类是8 人互相抱团合作,频次基本为2。以上合作关系大多以小团体为作者群,没有形成集体、统一、整合式的学术研究团队。

(三)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1. 机构、学科分布特征

通过Bibexcel统计分析,得出机构发文数量如下: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2 篇,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0 篇,华中科技大学各附属医院共10 篇,广州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共10 篇,中日友好医院10 篇,中国音乐学院10 篇,中央音乐学院10 篇,北京联合大学8 篇,重庆大学8 篇,重庆医科大学7 篇,西南大学音乐学院7 篇,中南大学下属医学院共7 篇,南京中医药大学6 篇,北京中医药大学6 篇,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 篇,华东师范大学6 篇。结合上文分析发现,高发文前10名的作者中,有6 位作者的科研机构为高校,学科背景为音乐学、音乐教育。可见,高校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治疗领域关注度较高。在开展正规的音乐治疗过程中,音乐治疗师必须具备相关音乐知识背景及基础音乐技能,而高校常年是科研理论研究的先锋队、主力军,这两个原因让拥有音乐学教育背景的高校专业人士成为发文量较高的作者群体。

从高产作者所属机构来看,林法财、王旭东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杜青青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孙丽娟来自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以两人合作发文为主要研究方式;张勇来自武汉科技大学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张鸿懿、周为民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刘伟、魏育林、孔晶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文多与团队成员一起。另外,作者比较集中的单位还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各附属医院等。

纵观以上作者机构背景可得出结论:音乐治疗领域可分为医疗取向音乐治疗、教育取向音乐治疗、心理取向音乐治疗和音乐取向音乐治疗4 类。目前,该领域以医疗单位作者发文最多约占60%,是研究的主力,他们以在医疗机构内部抱团合作发文为主要研究形式。其他作者主要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这样的高校,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这样的治疗机构。

2. 机构合作、跨学科合作网络特征

科研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的功能是反映某一学术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科研机构以及科研成果的地理空间分布,厘清科研中的知识互动关系[4]316。结合上文,可以得出发文作者背后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特征:

医疗单位研究领域,大多是以医疗取向的音乐治疗为主,有3 个典型特征。第一,最普遍的现象是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抱团合作研究,神经内科及儿科与康复部护理科的联系最为频繁。这说明音乐治疗在干预精神科疾病和儿童自闭症方面有着比较多的实践。第二,同一医学院下属的不同附属医院合作较为密切,合作较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下属的各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下属各附属医院。这些医院同属于一个医学院,地理位置又都在一个城市,在干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面合作会更为顺利。第三,不同医疗单位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如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合作频次为4、绵阳市中心医院和攀钢集团总医院合作频次为2 等。

高校和音乐治疗机构,大多是以教育取向、心理取向和音乐取向为主的,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最普遍的现象是同一高校内二级学院互相合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与教育学系合作、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和特殊教育学院联合,以上都是研究教育取向和心理取向的音乐治疗。二是不同高校之间的互相合作,如重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的合作主要是教育取向与音乐取向的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主要在音乐治疗干预特殊教育方面。三是高校与治疗机构间的合作,如武汉科技大学音乐治疗室与中国音乐学院之间的合作等。

3. 跨学科、跨领域合作

跨领域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研究。如南京体育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合作,研究音乐治疗对运动疲劳的恢复方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与北京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的三方合作,探讨精神障碍人士注意力、人际交往方面的音乐治疗效果。

跨学科方面,最多地体现在医疗取向的音乐治疗与其他取向的音乐治疗相互交叉合作,即临床医学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体育运动学的跨学科合作。

总体来说,以上机构合作有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但从总量来看,跨领域跨学科合作的发文量较少,作者多以各自本来领域、学科的研究小团体为单位,比较固定,暂时还没有形成集体统一整合式的学术研究团队。

三、结论与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音乐治疗研究受到其相关交叉学科(医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领域的关注度逐年升高,这也侧面反映了音乐治疗研究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特点。拥有音乐学、教育学背景的高校专业人士成为高发文作者群体,医疗机构作者也是研究主力。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特点主要是医疗单位内部及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合作,高校二级学院之间及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包括高校与治疗机构的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个问题。虽有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但从总量来看,跨领域跨学科合作的发文量较少,作者多以各自本来领域、学科的研究小团体为单位,比较固定,暂时还没有形成集体统一整合式的学术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