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晋南朝吴郡张氏兴盛之原因探析

2020-12-08来琳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士族张氏家族

来琳玲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自永嘉之乱后,东晋南朝士族有侨姓、吴姓之分,虽然侨姓士族占主导地位,但是吴姓士族①也在努力崛起,其中四大著姓之一的张氏于宋齐时期陡然勃兴,一度操控萧齐政局,且张氏仕宦历宋齐梁陈四代居三品以上高官人数仅次于琅琊王氏,在所有大士族中位居第二[1]29,成为南朝吴地士族兴起的典型代表,其原因值得探究,笔者认为主要是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成功转型的家族文化是张氏兴盛之本

家学门风是维系士族身份、门第不衰的血脉所在。《世说新语·赏誉》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道出张氏以文见长,而“文学与政治两方面相辅相成,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家族的影响”[2]102。然魏晋南北朝文风时有流变,士族的家学文化能否跟上潮流,关乎家族的盛衰沉浮。而在吴地顾、陆、朱、张四大姓中,吴郡张氏以最具包容性的姿态接受新文化,赢得了社会时誉和政治资源。

东晋南朝时期,张氏家族文化的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儒入玄,而深入的玄学化成为张氏家学的新特色。魏晋之际,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形成了玄学这一新思潮,而南方士族自东汉以来世传儒学,积淀深厚,尚未受到北方新的文化因子影响。永嘉之乱后,京洛玄学士族精英南移,故江东士族能否跟上中原文化步伐,关乎家族能否融入侨人主导的政治圈。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按照晋代时尚,旧时儒学大族如果不转习玄风,一般是难以继续为世所重的。”[3]101

在玄风渐染江左的情况下,吴郡四姓不同程度玄化,然张氏最为彻底,这与其家族儒学根底相对较弱且善文清议有关。孙吴时张温即 “体卓伟之才,亢臧否之谭,效褒贬之议”[4]1333。西晋时,张翰颇具名士风度,时人称为 “江东步兵”[5]2384。东晋时,张氏玄化甚深,并通过清谈扩大交游圈,结交侨姓大族。如张玄七岁便习玄[6]652,他文武兼修,与出自侨姓第一门户的琅琊清谈名士王珣 “情好日隆”[6]206,与谢玄并称 “南北二玄”[7]2085。另有张凭善清言玄谈,为“尤好老庄,任自然趣”[8]1991的侨姓大族刘惔等人所重,史载“会王濛就惔清言,有所不通,凭于末坐判之,言旨深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惔延之上坐,清言弥日,留宿至日旦遣之”[9]1992。张凭还被刘惔引荐给简文帝,与简文帝清谈后 “咨嗟称善” 而任太常博士[6]260。从 “凭于末坐判之” 可见侨姓大族轻视吴姓士族,但张氏却凭借“玄学化”而交游权贵、拓展仕途。进入南朝,张氏已成为清谈名族,如刘宋张镜“辞义清玄,(颜)延之心服”[10]804;萧齐时张绪 “长于《周易》,言精理奥”,齐高帝 “深见敬异”,予以高位,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俭高度赞誉他:“绪过江所未有,北士可求之耳。”[11]809另有张融 “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拒”[12]729。萧梁时还有张卷、张充、张嵊等清言名士。以上事例均可见吴郡张氏于东晋南朝转修玄学,得到侨姓门阀的认同,这也成为张氏门人跻身冠冕的重要途径。

二、显著的治国事功是张氏兴盛之要

家学门风决定了士族的身份,但文化成就如同房屋之柱,而屋内的华丽程度却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即仕宦情况决定士族地位的升降。譬如陈郡谢氏家族乃晋新兴门阀,家族能够获得与琅琊王氏并称的地位,离不开谢安、谢玄的非凡事功。吴郡张氏在南朝前期达到鼎盛,亦因家门仕宦显达。

张氏于东汉前期由北入南迁居吴郡,至南朝末,其家族仕宦地位呈波浪起伏态势,于宋齐时达到鼎盛。东汉时期,张氏代表人物为 “孙权东曹掾”[4]1329张允和 “辟西曹掾”“海昬令” 张敦,二人皆身处公府与军吏选官的权力核心[13]21,为后辈族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东吴时期,张氏代表人物有张温、张纯、张俨。张温才华横溢、闻名吴蜀,却因涉暨艳案而仕途短暂;张纯学博才秀,却因陷入“二宫斗争” 而惨遭 “弃市”[14]1370;张俨博闻多识,平步青云,却因病早亡。史载“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6]543,指明张氏在三国时期为吴地一流士族,却又居四姓之末。西晋时,以张翰为代表,因南人受轻视,又逢 “八王之乱”,张翰弃官回吴,其他张氏子弟亦不被重视,张氏处于仕宦低谷。东晋时,张氏代表人物为张镇父子和张澄三代。张镇为 “苍梧、吴二郡太守”[15]18,其子张凭官至御史中丞;张澄为晋光禄大夫,其子张彭祖任广州刺史,其孙张玄任吏部尚书并出镇会稽,张玄曾被外公顾和称为 “衰宗” 之宝[6]652。可见,张氏在西晋、东晋前期地位不高,东晋中后期才从沉寂中崛起。而张氏得以勃兴是在晋末宋初,原因是张茂度、张邵兄弟投靠刘裕,为刘宋建国立下大功,后又助宋文帝登基,所以二人历仕显宦,为其后家族显赫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张氏子孙人才辈出,刘宋一代吴郡张氏仕宦达三品以上的就有14 人,仅次于琅琊王氏[1]29。宋齐之际,张瓌为萧道成称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国功臣,并在南齐一朝始终受到信重;萧道成又 “素奇爱(张)融”[12]727,且对张绪 “深加敬异”[16]601。综览史籍,吴郡张氏于南齐占据军事要职,在皇室权力交接和稳定地方上举足轻重,其门阀地位达到鼎盛。梁陈时,张氏逐渐衰落,虽然张氏也在梁代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梁武帝对张氏在朝代更迭中的作为甚为忌惮,张氏在梁代政坛上无足轻重,加之梁末侯景之乱,“子弟遇害者十余人”[17]610,张氏受到严重打击,迅速沉寂。

吴郡张氏在晋末宋齐能够仕宦显达的主要原因,除家族文化的成功转型外,还有两点:一是文武兼修,以军事才能获得政坛地位。东晋时期,张镇 “讨王含有功,封兴道县侯”[6]892;张彭祖为广州刺史,镇守边地;张玄 “出为冠军将军”[6]121。刘宋时期,张茂度被授予使持节,曾督广、交二州或益、宁二州诸军事,总长江上游之任[18]1510;张畅先后辅佐刘骏、刘义宣抵抗北魏的入侵[19]1599-1606;张永亦曾率领王玄谟、申坦等名将北伐,后来又助明帝南征北战[20]1511-1513,后废帝时被任命为 “使持节、都督南兖、徐、青、冀、益五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张永弟张岱在明帝时任冠军将军、北徐州刺史、都督北讨诸军事,后废帝时也任军事显职[21]581。南齐时期,张永子张瓌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更胜其父,一直受南齐君主信重。可见,张氏家族兴盛离不开子孙占据军事要职以及取得的赫赫军功。二是政治嗅觉敏锐,有从龙之功。在朝代更替频繁时期,一些家族在政治斗争中稍有不慎就会遭受重创,尤其是军功世家。所幸的是,张氏家族以文见长,素有声望,在东晋南朝前期又能文武兼修,而且在改朝换代和宗室斗争中站队准确,立下非凡功业,使家族跻身当朝冠冕,仕宦在一定时期成为吴姓之首。

三、士族的婚姻维系是张氏兴盛之道

陈寅恪云:“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22]116婚姻是门第高低的标志,也是维护门第的重要途径。因此,列举张氏东晋南朝时期的婚姻表[1]36,以窥探其家族兴盛的原因。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张氏东晋南朝时期的婚姻表

(一)维护身份之族内婚

周一良先生言:“宦是门阀士族势力得以稳固的基础;而‘婚’则是保持家族高贵血统的纯净,并借以攀结其他高门贵族的必要手段。”[23]54因此,同等级婚媾、避免 “婚宦失类” 是魏晋南北朝士族婚姻的共性。在可考的张氏20 例婚姻中,除谯郡戴氏外,均与士族通婚,占95%,而士族中除嘉兴徐氏外,其他均为大士族(高门)[24]45,占90%。高门联姻维系了张氏吴地著姓的地位。

(二)坚守地域婚

张氏与同郡顾氏、陆氏联姻10 次,占50%。此三姓皆为吴郡望族,世代联姻可形成牢固的乡土势力,以及与侨姓士族对应的吴姓士族政治集团。张氏与顾氏、陆氏互相提携,不管哪家控制地方典选权,皆可推荐高门婚族子弟为官,分享政治资源,三家历东晋南朝数百年几乎一直共进退。而张氏所维系的强大地方势力又得到统治者的看重,常被委以重任。因此,世代与吴姓大族联姻是张氏巩固南人集团势力、维系家族地位的重要途径。

(三)少许开放的婚媾

东晋时士族婚姻凝固,体现为士庶不婚、侨旧不婚,南朝虽有些许松弛,但破例者也屈指可数,然张氏就有4 例与侨姓通婚,其中一例还是寒门。史载戴颙与父、兄 “隐遁有高名”,“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25]2278,所以张氏与备受士人追捧的隐逸世家结成姻亲关系,虽未获政治利益,却提高了社会声望。萧梁时,张氏与侨姓有3 例婚媾,可谓惹人注目[26]90。侨旧不婚,既与政治利益、文化背景有关,亦与侨姓士族占据主导地位有关,而张氏能够破例,一方面说明东晋宋齐时家族仕宦显达,萧梁时名望犹存,有实力与侨姓大士族比肩;另一方面说明,张氏婚媾由地缘封闭走向稍许开放,通过扩大婚族范围,以增强政治援引,稳固自身地位。

四、宗族乡里势力是张氏兴盛之基

士族的兴衰除了与家学门风、仕宦婚媾有关外,还与家族所在郡望等地域因素关联甚大。东汉时期,各地涌现出诸多土著豪姓,吴郡张氏便是其中之一,其在地方上的乡里宗族势力为张氏于东晋宋齐时期兴盛奠定了基础。

西晋时期,以顾、陆、张为代表的江东大族子弟入洛求仕,或因政治斗争而死,或辞官回归故里,面对家族仕宦低谷,他们深深扎根地方,传承家学门风,即便政治上不得志,亦可凭借地方名望而保持门第高位。东晋建立时,虽然侨姓大族掌握中央权力,但是吴姓大族因世代盘虬江南而拥有深厚的地方势力,“有许多家许多单人以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27]10,并能凭借豪侠之气赢得百姓拥戴,史载张允 “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4]1329,故统治者为稳定江南也不得不倚重张氏等吴姓大族。如东晋张镇年老时被任命为吴郡太守,时值 “王敦治乱” 爆发,明帝既要引进流民帅的力量,也需要江南土著势力的支持,所以命张镇归吴应是明帝希望其稳住三吴局势,甚至依靠其地方势力增强自身军事力量的需要。又如:晋末宋初,张茂度、张邵兄弟投靠刘裕,能得刘裕重用,除二人的才能外,还因为刘裕需要拉拢吴姓名族以增强实力。再如:萧道成建齐前,政敌刘遐在吴郡扩军备战,他密令在吴郡为父守丧的张瓌谋杀刘遐,之所以选择张瓌,是因为 “诸张世有豪气,环宅中常有父时旧部曲数百”[28]453,即张瓌能够利用家族私人力量消灭刘遐。

三吴是东晋南朝重要的政治重心和经济腹地,一般高门士族才可任吴郡太守,查阅史料,东晋南朝时期,张氏任吴郡太守者至少8 人,从东晋张镇到南齐张充,几乎代有仕者,此外还有担任吴兴太守、会稽太守数人。这既说明张氏人才济济,也印证了张氏地方势力庞大,有治佾理好吴郡的天然条件。张氏在南齐时仕宦发展到鼎盛,更加牢牢控制地方,史载 “长沙王晃属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绪以资籍不当,执不许。晃遣书佐固请之,绪正色谓晃信曰:‘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16]601张绪拒绝长沙王萧晃的推荐,明示吴地是张家的势力范围。

结语

吴郡张氏在江东四大姓中的名望从孙吴、西晋时之末位上升到宋齐时之首位,究其原因,是家族文化、仕宦婚媾和乡土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晋宋齐时期,吴郡张氏以 “文” 的门风为底蕴,迅速且深入玄学化,得以融入侨姓士族占主导的文化圈,获得了更多的仕进机会;张氏文武兼修,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才能,为宋、齐、梁开国立下大功,因而数代仕宦显达,家族发展至鼎盛;张氏通过同等级、同地域及稍微开放的联姻,拓展了政治资源和交游圈,维系家族的社会名望;张氏世代扎根吴郡,其强大的宗族乡里势力在社会动荡、权力争夺中得到统治者的看重和依赖,为家族兴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吴郡张氏在东晋宋齐时期的崛起、兴盛绝非偶然,是这一历史时期士族的存续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缩影。

注释

① 东晋南朝时期从北方南下的士族整体称之为侨姓士族,原来南方的本土士族整体称之为吴姓士族,这是两大势力,学界一般视为侨姓、吴姓问题或侨旧问题。南方的本土士族又分布在南方的不同地区,张氏家族主要扎根在吴郡地区,所以一般多称之为吴郡张氏。

猜你喜欢

士族张氏家族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