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左江花山岩画的“纹”与骆越“文身”关系

2020-12-08舒富妹

山西青年 2020年3期
关键词:左江花山文身

舒富妹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花山岩画是指绘制在广西左江与其支流流域山体上的画,其出现时间为战国到东汉时期,至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艺术价值与科研价值突出,在骆越文化分析中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文化的整合分析,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左江花山岩画分析

左江花山岩画独特的绘制手法和多元的内容,引发学术界的大量探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分析涉及考古、历史、艺术、人文与民俗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就左江花山岩画的起源和出现,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意见。但均认为左江花山岩画与骆越古国盛行的、祭祀、巫术及图腾有关。在开展左江花山岩画分析时,如果单独对其开展分析,难以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1]。就此,本文将左江花山岩画与骆越文化进行协同分析,整合多项文化要素,使相关分析更具逻辑性与全面性。

二、左江花山岩画的“纹”与骆越“文身”关系

基于左江花山岩画与骆越文化的协同分析,本节选择左江花山岩画的“纹”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与骆越“文身”的关系,拓展左江花山岩画的探究范围,深化对骆越文化的认识。

(一)渊源关系

和左江花山岩画相比,骆越“文身”的出现时间更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现今保存的远古活化石,可窥见其踪迹。就此,可从时序角度入手,设定花山岩画的起源为骆越“文身”,只是将“文身”的载体从人体转变为岩石,说法也出现变化,称之为“纹”。而为何将载体从人体变为岩石,存在三项可能原因:

其一,将人体作为载体,“文身”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而岩石的保存时间远超人体,甚至可将符号永久保存,从而形成花山岩画的“纹”;其二,“文身”是骆越人民认同族群的符号,可作为部落的身份标识,左江及其支流流域是骆越人水路交通的主要区域,将部落身份标识刻画于水路周边的山体中,可表明该区域为骆越联盟的管辖范围,就此形成花山岩画的“纹”;其三,骆越“文身”在当时社会属于边缘文化,代表着原始、野蛮等意味,随着社会发展与文化融合,骆越“文身”逐渐发展为艺术与装饰符号,用于服饰、工艺或绘画等领域,花山岩画的“纹”可看做是骆越“文身”的历史发展产物。

(二)同源关系

虽然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文身”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异,但并不能完全笃定后者是前者的起源,二者也可能存在同源关系,由同一文化发展而来。可通过溯源地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要素的分析,明确二者同源的可能原因。

其一,骆越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面临人水关系矛盾,其生产生活离不开水,而水灾会威胁人的安全,使骆越人们对水有矛盾的心理,既敬水,又要治水,正是这种矛盾心理与行为动机,衍生了骆越“文身”及花山岩画的“纹”;其二,骆越“文身”和花山岩画的“纹”由人们对图腾、祭祀和神灵的崇拜衍生而来;其三,基于对骆越图腾的崇拜与民族认同,利用骆越“文身”和花山岩画的“纹”作为文化符号,表明骆越人民的凝聚性。总的来说,基于同源关系,花山岩画的“纹”与骆越“文身”的出现,均与创作者对本民族的认同和人文精神联系密切。

(三)双向关系

在明确同源关系的可能性后,深入分析花山岩画的“纹”与骆越“文身”,二者存在双向关系,这里的双向是指双向同构与双向共生。根据目前的考古知识,骆越人民普遍存在“断发文身”的习俗,也有绘制岩画的习惯。可将骆越“文身”与花山岩画的“纹”判断为同一时空,为二者双向关系的构建提供条件。

双向同构与共生关系是指骆越“文身”与花山岩画的“纹”存在交互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例如,骆越人民对蛙图腾有崇拜心理,蛙图案是骆越“文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江花山岩画也存在蛙状人形图案。虽然目前难以考证二者是否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骆越“文身”的图案均来自于骆越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其风俗习惯和行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将其看做是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产物,“文身”中的“文”具有文化内涵;花山岩画中的“纹”为部落图腾或族徽,可将其看做是骆越文化符号,也具有文化和人文的含义。可见,花山岩画中的“纹”和骆越“文身”存在异流同源特征,形成双向关系[2]。

三、结论

综上所述,左江花山岩画为骆越人民的作品,其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可通过花山岩画分析获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左江花山岩画的“纹”与骆越“文身”存在渊源、同源与双向关系,可丰富花山岩画相关理论。同时,在开展相关分析时,研究学者需将花山岩画置于骆越文化环境下开展协同分析,方可深入挖掘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左江花山文身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别让青春因一“文”而不值
“五花山”的由来
文身
文 身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木棉花英雄花
题花山寺壁
悠悠左江情
魅力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