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分析心理学看《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路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荣格哈桑

陆 璐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7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构架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其创始人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Carl G.Jung)。他是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及在对临床病人观察,以及对各民族宗教的研究,提出来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认作人格的总体,它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感、思想及行为。荣格认为,心灵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荣格认为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更有可能先于出生。“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的辨别。事物之所以具有分立和对立,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够将有价和无价什值的东西、适当的和不适当的东西区分开来”[2]。

个体无意识,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荣格认为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它包括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无意识的表面是个体无意识,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综合荣格各个定义,它是指在延绵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世代积累人类的经验,是人类对某类事件做出的先天性反映的遗传倾向。

二、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之路

(一)背叛忠贞的友谊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横亘着阶级、种族和宗教的隔阂。哈桑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等级观念:哈桑对阿米尔有求必应,他曾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然而,即使面对如此的忠诚,阿富汗的生活环境无时无刻地提醒阿米尔主仆有别:阿米尔在家住了十八年,但进入阿里和哈桑房间的次数屈指可数。阿米尔也从来没有把哈桑当作真朋友。他会时不时地因为哈桑不识字嘲弄和取笑他。同时,由于阿米尔觉察到哈桑一定程度上分走了爸爸对他的爱,阿米尔对哈桑还心存嫉妒。

但是,阿米尔在很多时候又不自觉地关心和爱护哈桑。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使阿米尔无法摆脱阶级的差异。他的思想和行为受制于阿富汗民族传统。阿米尔一方面喜欢甚至依恋这个和他喝着同样的奶水长大的朋友。另一方面,由于哈桑是一个扎拉人,什叶派,民族文化和背景让阿米尔又认为哈桑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朋友,当他在努力赢回爸爸时,哈扎人哈桑势必成为“被他宰割的羔羊”。所以,当亲眼目赌哈桑被强暴时,尽管罪恶感包围了阿米尔,胆小懦弱的他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跑开了。

(二)陷入自责并自醒

英雄爸爸是阿米尔崇拜的对像。尤其是十八岁那年,阿米尔和爸爸一起在离开阿富汗的路上,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妇女免受俄国士兵的侮辱,爸爸冒死相救。爸爸以死相救陌生妇女的行为,让阿米尔不禁想起六年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痛恨自己太软弱,太自私,一心只顾风筝,面对愿意为他付出生命的哈桑被强暴时,自己竟然畏缩旁观,阿米尔陷入自责。

阿米尔认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索拉雅后,索拉雅给他讲她如何教会她的佣人兹芭识字的故事,并立志成为教师。阿米尔为自己曾经愚弄和取笑文盲哈桑再一次自责。在爸爸替阿米尔向索拉雅求婚的当天,索拉雅将她不堪回首的往事——和吸毒的人同居并私奔,向阿米尔和盘托出。阿米尔认为,与索拉雅相比,自己的行为极为卑鄙。当索拉雅问他是否在乎她的过去时,阿米尔坦诚地回答她,并表达依然要娶她的决定。阿米尔认为,他没有权利去在乎别人的过去,毕竟他自己也有不光彩的过去。

阿米尔的转变一方面是成年后受到爸爸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流亡美国的阿富汗人,美国新文化新观念与阿富汗的民族文化传统截然不同,人性和自我心灵中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日趋强烈[4]。阿米尔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受到严重挑战。在美国生活多年,阿米尔渐渐摒弃祖国传统旧观念,迎娶有过不光彩往事的索拉雅为妻。他更意识到如果当初阿里父子没有被他陷害,也许爸爸会带他们来美国,哈桑会拥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及幸福。

(三)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功不可没。拉辛汗是第一个被阿米尔当作朋友的成年人,甚至是阿米尔精神上的父亲。当这个忘年交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明白这些年来他的怀疑是对的,拉辛一直都知道当年的事。当阿米尔来到巴基斯坦。拉辛告诉阿米尔,哈桑为帮助照料屋子,又搬回他家;再后来而当塔利班试图抢夺住房时,哈桑如同当年一样,义不容辞地奋起守卫,只是这次哈桑牺牲的不但是尊严,还付出了他的生命——哈桑倒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之下[3]。阿米尔童年所犯下的罪恶再次向他袭来。当拉辛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并要阿米尔去喀布尔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阿米尔犹如掉进万丈深渊。他终于决定要为哈桑的孩子挺身而出。

荣格认为,对于人类,意识在充分发展与分化之后,会导致自我的个体意识产生,使人格具备连续性和一致性,人们才会感觉到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昨天,我是同一个人。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个性的成长进程,随着更多的未知被发现、掌握,人类个体变得越来越独特和完善。阿米尔的人格本性是善良的。每次当阿米尔捉弄了哈桑,他总是感到无比的内疚和羞愧,总是想做一点好事讨好哈桑。“后来我总是对此心怀愧疚。所以我试着弥补,把旧衬衣或者破玩具送给他。”最终,阿米尔逼走哈桑,精神上受尽折磨,并从此得了失眠症。阿富汗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歧视和迫害的社会背景,是阿米尔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与意识发生矛盾的本质原因。阿米尔在幼小的年龄,曾一度迷失自我,之后的生活因此也非常痛苦。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上,在爸爸、妻子、拉辛等人,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阿米尔实现了自我反醒与自我救赎。没有良好的人格意识,阿米尔是无法找回自我,无法实现人格的升华。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一书通过讲述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使人类看到他们的体验是多么普通。但凡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是生性纯,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关键在于本我是否去直视自我的错误。本文细腻地诠释了亲情与友情、善良与诚实、背叛与救赎,描绘了阿富汗人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生活[1]。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凄美的故事背后让世人了解到阿富汗深刻的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并对之产生无穷的同情和关注。阿富汗的不幸与麻烦一方面与本国的深远的民族矛盾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恐怖分子的非法行为密不可分。笔者认为,21世纪中东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及儿童生活面临的诸多问题是是值得世界各国共同思考和关心的问题,世界和平的钟声早已经敲响,各国人民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反恐、反种族歧视,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荣格哈桑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感恩
恰好夏风微甜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荣格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