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陕西茶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2020-12-07孟阳肖斌

西北园艺·蔬菜 2020年3期
关键词:茶馆茶园茶叶

孟阳 肖斌

1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陕茶困境

陕茶主要产茶区分布在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21个县,是我国茶叶适生区的最北端。另外,关中地区的泾阳还加工出产茯茶。2019年,全省共有国家级龙头茶企3家,省级龙头茶企50家。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81.63万亩,茶叶总产量11.75万t,农业产值182.39亿元,其中茯茶产量1.06万t,产值17.83亿元。虽然近几年陕茶产业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品牌弱小、工人短缺、资金紧缺、设施落后、管理不当等问题。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陕茶的如下问题更加凸显:一是产品结构单一,二是推广力量不强,三是销售模式单一。

为了切实了解疫情对陕茶造成的影响,了解茶行业各企业所需,制定“一边抓防控、一边抓生产”的措施,近期,陕西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陕茶产业影响的网络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市场和消费端三方被调查对象中,近一半对疫情之后的陕茶市场信心一般。与2019年相比,2020年陕茶主产区茶苗供过于求,鲜叶采收因用工荒而难度更大,采收价格也将提高,市场订单减少等原因却导致陕茶价格滑坡。在被调查对象中,47.41%的茶企和57.89%的茶店/茶馆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是市场订单减少,其次是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工人及管理人员无法正常到岗、流动资金减少和产品运输发货受限。受访茶企中有60%以上表示,应及时关注疫情和产业信息、做好茶厂设备保养与维护、人员组织管理等工作;40%以上表示要增加电商营销渠道,同时调整春茶产品结构。受访茶店/茶馆中有45%以上表示,除了及时关注疫情和产业信息,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加线上订单。

2   新冠肺炎疫情下陕茶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对陕茶产业的近期发展带来相当大的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和市场需求量减少。

从生产方角度来看,采工短缺、茶苗价格上涨、设备维护、物流增多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从消费方角度来看,春季茶旅、日常茶会、商务茶礼往来减少,茶馆人流量减少,加上停工导致消费者收入减少。这些因素导致茶叶消费市场低迷,终端销售压力增加,最终使得茶企、茶店/茶馆资金链中断,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紧缺问题。

目前,茶企对政府的诉求集中在房租水电补贴、阶段性税收减免和免息贷款等方面。陕南山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而茶产业是陕南山区的重点致富产业之一。政府可开辟线上陕茶企业服务专区,扶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茶企,给予企业适当的贷款贴息、中长期贷款和房租水电补贴等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渡过难关。但陕西并不是产茶大省,国家政策倾斜力度有限,陕茶企业必须尽快全力展开自救。

但是,陕茶的自救,必须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此次疫情对整个茶行业带来的机遇结合起来,趁机而入、蓄势待发。

一是疫情倒逼茶行业重塑形象。小而散的茶企、茶商、茶馆将被逐渐淘汰,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茶叶生产和供应链企业;茶行业分工将更加明确,未来将形成茶叶深加工、茶旅融合、茶叶生产特色鲜明的品牌企业;同时,大众对茶产品的安全要求更高,绿色有機的品牌茶将会脱颖而出,而之前“三无散茶”“假大空包装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是新的茶叶营销模式呼之欲出。疫情期间,手机操作、无接触配送、远程办公、直播培训等促使“隔离经济”应运而生。对于茶行业来说,传统的茶馆约茶、商务茶会、茶博会都过于依赖“面对面交易”,因此极大地影响了茶叶在疫情期间的销售。疫情之后,网络营销方式的创新将为茶叶销售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三是新的茶叶品饮方式亟待开发。疫情期间,家庭饮茶模式成为主流,但普通家庭中很少有人用专业的器皿泡茶,喝不到茶馆、茶店的茶味,如何才能让喝茶既方便又不失茶味这一问题便更加凸显出来。疫情之后,便利的家庭茶品和茶具开发将成为热点。同时,适用于公共场合的自助饮茶终端机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市场。

四是机械化采摘、智能化茶园管理和数控茶叶生产设备将逐渐普及。疫情期间,全国各地茶区面临春茶用工荒以及生产车间人员聚集问题,机械化采摘、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操作将成为未来茶产业的发展趋势,智慧茶园、智慧茶车间的呼声会越来越高。

五是茶叶消费有望从弹性需求变成刚需。这得益于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茶叶保健功效的科学宣传和茶叶品质的提升。今年3月2日,湖北省就已经将茶叶及其相关物资列入全省防疫期间重要生活物资保供范围。而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国际茶日”,这将对全球茶消费起到推动作用。

3   陕茶产业各领域的自救措施

面对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陕茶产业应在认清自己优劣势的基础上,在抓好2020春茶生产营销的同时,放眼整个茶行业的未来,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营销模式,自我革新,快速创新。

一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利用政府的扶贫政策。疫情期间,各茶厂应随时关注疫情动态和行业信息,尽快梳理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同时,为了降低采摘成本,适当加大机采茶的比例,并趁机将现有茶叶加工设备升级成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提高茶叶加工水平,降低人工成本。疫情过后,陕南山区各企业应及时关注并有效利用国家重点扶贫区脱贫政策支持,保障并促进企业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茶叶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科技附加值。目前,国内仅有祁门县2家茶企、湖南云台山1家茶企初步实现了智慧茶园标准化管理。智慧茶园可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茶园温湿度和水肥、病虫害等情况;利用手机APP收集汇总茶叶种植环境和经济参数,结合专家系统,实现对茶叶种植和加工各环节的高效有序管理。同时,茶叶的整个生长加工过程将通过网络对外开放,消费者扫二维码利用手机APP便可看到所购茶叶的栽培管理和加工信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溯源。充分利用陕西科技和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智慧茶园,推进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商南县《2019—2028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智慧茶园建设的各项细节,此次疫情之后,应尽快推动实施。

三是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病从口入”的观念经过本次疫情之后会更加深入人心,消费者将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持茶树自然生长状态,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茶”。秦巴山区海拔高,病虫害少,通过物理方法和农艺措施完全可以解决茶园病虫害问题。而且陕南山区无重工业污染,又是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有绝对的优势培养绿色有机茶园。像湖北鹤峰县那样,在茶产业中实施“全域有机”,充分发挥陕茶的优势,打造“放心陕茶”的行业形象。

四是调整产品结构,创新饮茶模式。陕茶以汉中仙毫、西乡炒青、紫阳毛尖等绿茶为主,红茶、白茶、乌龙茶产量较少。而明前春茶以单芽头的汉中仙毫为主,这也是国内众多茶区的误区。茶叶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是其营养物质最丰富、口感最协调的。陕茶应不走“越早越好”的套路,而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饮茶。短期来看,这有利于缓解早春芽茶的用工短缺问题。而长期来看,这对减少早春芽茶、扩大大宗“口粮茶”和机制茶的产量、开发多元化茶产品来说都有利。同时,加快跨界合作的步伐,吸引中坚力量、新势力和蓝海人群的消费,比如可以借鉴四川航空携手奈雪的茶打造“空中茶馆”、小罐茶推出零酒精“威士忌”——大红袍·味士忌瓶装茶饮等做法。挖掘潜在的市场领域,创新饮茶模式。

五是调整企业经营思路。茶产业是一个综合产业、系统工程,牵扯生产、营销、深加工、旅游等各种产业,但目前茶产业分工不明确,导致每个环节都基础较为薄弱。陕茶各企业应该在疫情之后关注国民经济动态,思考未来的发展路线,挖掘自身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专心做好茶叶生产、深加工、茶旅或者茶叶销售,分工的同时互相协作,才能让整个陕茶行业“抱团取暖”,实现“1+1>2”。

孟阳,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邮编712100。

收稿日期:2020-03-12

猜你喜欢

茶馆茶园茶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杯水车薪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