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贵的距离

2020-12-07车耳宋宁

世界博览 2020年21期
关键词:距离

车耳 宋宁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这个词又开始深入人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英文单词讲的都是距离,前者暗示的是如何缩小这个距离,后者则明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本身并不美,但只有知道如何保持距离,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

Social,究竟是讲懂得近距离和人接触,还是说与人保持距离?刚说完要接近人群,马上就说与人群离得远点,岂不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这是相辅相成的。social,是指与周围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而保持距离,则是指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和西方同学间不要随便勾肩搭背,尊重女性不讲低俗笑话,同时不能随便问人家年龄、宗教、党派等敏感性问题,尊重他人隐私,同性间、异性间以及心理上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同性间的距离

在同性间的距离这一点上,我们国人到西方国家往往会犯错误,有时候这种错误是不得已而为之。多年前我第一次商务出国时,因为经费和国家规定只能两人住一间房,碰到双人床只好两个男人睡在一张床上,但我从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就坚决不肯,宁愿让出大床而自己睡在沙发上,之后只要是两人一间就一定要两个有距离的单人床。我还常常用茶几、床头柜把两床隔开,能隔多远就多远,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异性才能睡在一张床上。在这一点上,西方旅馆的人员经常吃惊我们国人代表团成员能够两个男人睡在一张床上的做法。因为对他们说来,只有同性恋者才会这样做。

当然,距离不仅仅是这些。刚到美国什么都感到新鲜的留学生常常在自己喜欢的建筑前拍照,在大城市一般没问题,在住宅区则要小心。不能随便拍照私人房产,同时不能在私宅前流连忘返。国人都喜欢“饭后百步走”,散步之余还会在心仪的洋房前品头论足。这在美国可能引起小区内白人邻居的焦虑,他们甚至怀疑你图谋不轨而电话报警。这还是轻的,如果你还想转到后院草地上观察一下小动物,就可能形成非法侵入私人领地,美国人开枪打伤你都有可能,因为他开枪不犯法而你犯法,别忘了,这是个每家都可能拥枪自卫的国家。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纽约。那是3月,却遭遇到了少见的暴风雪,下了一整天,积雪有几十公分厚,扫雪车根本清理不过来,除了汽车道外,只能铲出30公分左右宽的人行道,就是在白雪皑皑道路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行,迎面过来的就得避让。我去地铁站要走800米,行进在这条小路上时我就想好了:对面来人的话一定要在几步远前让行,以示礼貌。迎面碰到的第一个人是位身材高大的白人男士,他居然在离我还有七八米距离时已经离开清理好的人行道,径自走到半尺深的雪中,我只好忙不迭地说“对不起”。他的举动让我明白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该有多大!

在美国空旷的社区街道中,两人相距一米对中国人说来没什么,对美国人说来就感觉到空间遭到侵犯,他会主动避开。而在中国大城市繁华的街道上,有时候保持距离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国内挤公交车的习惯带到国外,不能贴身守护般地排队,在美国进入旋转门、上滚梯时都要避让避让再避让,要不就得说“sorry”,其重复度堪比“thank you”。

异性间的距离

在异性间的距离这一点上,也得特别小心。我在美国工作时,认识的华人朋友中有人跟我明确表示坚决不肯和女同事一起出差,就是怕发生性骚扰问题。这让从法国转战到美国工作的我感到诧异。本来在巴黎时男女之间见面问候时抚摸一下后背或者胳膊、揽一下腰、拥抱贴脸、告别时再拥抱贴脸已经成为习惯,而且贴面经常要四次,两边各两次,即便打个招呼就走也是如此。到美国发现大家不是这样,但也没想到还会有性骚扰这么严重,以至于和女同事不敢一起出行。到后来看到的性骚扰例子越来越多,而且那些倒霉的男性被告基本上都输掉官司,有的基本上没做什么——如果换在法国的话。

我所在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里就发生过这类事。一个中国企业家在参观100层顶楼“世界之窗”后和代表团其他成员走散了,自己又不太会讲英语,下电梯时碰到一群白人小学生,看到他们的脸蛋儿跟洋娃娃玩偶一样,就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其中一个女童的脸。结果出了电梯就被同行的老师报警,赶来的警察立即将其逮捕,他像傻瓜一样被关了好多天。在这点上法国人要宽容得多,他们不会小事化大地动不动就叫警察,法国女子也都通情达理,即便报了警,行动缓慢的警察也不会来得那么迅速,毛手毛脚之人有足够时间溜之大吉。美国人过于刻薄,较真儿任性,还是离他们远点好。

即便不至于惹上官司,和同性之間保持一定距离也是安全的,至少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虽然美国对同性恋比较宽容,公开向大众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也有一些,但毕竟有点“那个”,所以男与男之间、女与女之间,大街上不要太亲密,免得被人误会为同性恋。中国大街上手牵手行走的女生很多,闺蜜睡在一个床上的也不少,但这在老外看来就有点“不正常”。另外,同性之间不跳舞,这是美国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之一。

我们这拨人在校期间,男同学教男同学、女同学教女同学跳舞很正常,尤其是前者,当时真的不会跳,跳得好的女生也懒得搭理我们,只好找熟悉的男同胞先练一下,我们还都惊讶那些舞林高手竟然会走女步。但是到了国外,隐隐约约知道了一些后就基本上不这样做了。到纽约工作后,偶尔有跳舞机会,即使找不到异性舞伴,也绝不与同性跳舞。

物理上的距离,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大差距。

心理上的距离

在心理上的距离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可能更大,而这也是中国留学生掉入陷阱的原因。几年前,一个留学生在美国开豪车超速过“stop”路口,撞死了横向正常行驶的白人驾车者。当地警方出于惩罚性考虑,将其保释金定为天价的200万美元,就是为了让这个纨绔子弟有个牢狱之灾,让他深刻反省。

结果他的父亲从中国赶来,竟然如数缴纳了巨额保释金,就为了领走孩子免遭羁押。本来撞车事情天天有发生,属于事故而非主观故意,所以这也只是个地方新闻,但缴纳天价保释金一经传出就几乎成了全球性新闻,不仅儿子劣行、就连父亲土豪形象都被广而告之,为所有人不齿。本来当地警方是想通过这次事故教育一下肇事者,如果是美国父母们,那一定会让惯坏了的孩子尝尝铁窗滋味。而中国土豪父亲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这种做法激怒了当地社会,使他们本应慢慢平息的心头之火越烧越大,导致了更坏的结局。由此看来,不同种族人之间心理差距如此之大,这个事件可以成为教科书般的案例。

而在平时谈话交往中,或者在一起吃饭喝酒时,虽然是海阔天空,但有些内容还是不要谈。比如,和法国人可以大谈度假方式、绘画、文化和历史,但不要谈钱,那样会被认为庸俗。比如说起一栋房子,可以从其建筑角度、地理位置甚至背后故事说起,而不要上来就说这座房子值多少钱。和美国人可以谈钱、谈艺术,但和女士不要谈年龄和体重,和不明国籍人谈话最好不要涉及宗教问题,对肤色深重的人则不要有“白人至上”嫌疑。

适当的距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是互相欣赏与尊重的体现。当我们排队时,要注意保持一定距离,触碰到他人是非常鲁莽的行为,如果不小心碰到一定要及时道歉。这一点在国内常常发生,而在国外则是每个人都会非常注意的事情。哪怕是车子与行人之间,不论何时何地,也会保持非常友好的距离。

总之,在西方国家得察言观色,入乡随俗,不要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学会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尽管已经熟悉了,也得保持物理上的距离,同时保持心理上的距离。

事实上,在美国最应该与之保持距离的就是警察,以及穿警服的政府工作人员,在物理距离上就应该离他们远点。这和我们国内同胞把“警察叔叔”无条件当作天然求助对象的观念有很大差距。其中当然有行为上的差异,也有理念上、认知上的差异。

行为上的差异

在行为上的差异这一点,就拿开车超速这件事说,在中国几乎是司空见惯,在大路上呼啸而过的汽车多得是,但是现在几乎看不到警察,尤其是那种开车巡警。究其原因,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摄像头已经从奢侈品降为普通产品,公路上无处不在,警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一目了然,而且那些摄像头都是智能的,只要超速到某个限度就会自动拍摄并传送到交通数据处理中心,继而进行罚款。

而在法国,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街头巡警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出现在重要景点、重要的地铁站出口,他们两三人一组,带着船形帽,腰间别着手枪和步话机,展示着威慑力。法国警察的特点是做事不紧不慢,闲庭信步一般在重要地点巡视,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比较安静,很少大声警告行人。即便抓住超速司机,他们也比较礼貌,会让你下车接受检查,同时不会轻易展示武力。

如果在美国,你就会发现警察比其他国家多很多,带有明显标志的巡逻车随处可见,他们还会像小孩子玩过家家游戏一样藏匿在路边树丛中、高速公路的正反方向连接口处,用测速仪监视往来车辆。这个曾经电子化最强、还创建过互联网的国家,似乎对到处装摄像头这种便于罚款、还能偷懒的做法不很感冒。即使安装了摄像头,他们也依然和以前一样腰间别着手枪坚持步行或者开车在街上巡逻。查超速驾驶时,和法国警察经常超车逼停飙车者不同,美国警察会不紧不慢跟在后面,一直闪灯鸣笛示意你停车。

刚到美国时还真不习惯,在后视镜里看到有警车却不知道针对的是谁,有时候被警察跟踪几公里才意识到这是在拦截自己。在法国高速路上被逼停后不能像大爷一样坐在车里,要下车接受询问,面对执法人员至少要显得礼貌。在美国却相反,驾驶员一定不能下车,坐在原地不动而且必须双手放在巡警视线所及之处,并必须按照他们的指示做出规定动作。这时候真得离他们远点,驾车者如果不会保持距离、稳定情绪,而是冲动地过去解释的话,那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实际上是涉及理念上的差异了。

理念上的差异

在理念上的差异这一点上,一定要记得美国是个人人有权拥枪自卫的国家。在这个国家,老百姓接触各种枪械的容易程度和枪击案的发生频率之高一向令人瞋目。所以警察也担心对方手里有枪,即便是在交通违规这一个貌似没有什么危险的日常问题上。在中国,当警察要求靠边停车时,驾驶员一般会主动呈上证件,但在美国,马上从口袋里掏证件则可能会被误认为要掏枪。

美国警察被训练得似乎没有开枪示警习惯,他们觉得有必要时掏枪就打,一旦开枪,常常是连开数枪,让对方根本没有反击机会。如果有同僚,那场面则会更加血腥,因为枪声一响,他们自己就跟惊弓之鸟一样,一个人率先开火,其他人会跟进,甚至能把弹夹内子弹打光。

我在报上读到过一些对美国警察的采访,知道他们没有鸣枪示警的习惯,在某些州鸣枪示警还是违法行为。就是说,当你听到他们喊话要开枪的时候一定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他们会真的开枪,而不再警告。中国警察朝天开枪或者先打腿部的做法不是美国人的习惯,美国警察一旦开枪就直接射向要害处,甚至规定必须打两枪以确保自身安全,多打几枪则没有限制。有的警察遭到宠物狗的威胁都会连发数枪将其击毙。我曾看到一条大狗跑过来保护被诘问的主人时,美国警察毫不犹豫对其近距离开枪射击。中枪后的狗已经踉踉跄跄,四条腿都站立不稳毫无攻击性,即使这样那个白人警察仍然补射,冷酷无情。

美国警察还有自己的工会,对执法期间开枪的警察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援甚至赔偿责任,工会同时鼓励警察敢作敢为,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不受外界干扰,尤其是上级干扰。而且大家都知道,如果警察败诉,大家士气低落,社会治安由谁来维持?美国警察知道这一点,所以即使不显示武力,也喜欢展示权威和威慑力,一旦争执起来他们比其他国家同行更为较真儿。法国人一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美国警察更愿意执行法律赋予他的权力,严格执法,不依不饶,缺乏慈悲心。其周围同事见到过度执法也不会劝说,上级领导也不会制止,毕竟他们不是为一己之利,毕竟他们的职业形象需要得到尊重。

认知上的差异

至于在认知上的差异这一点,有预案有法律常识的人与没预案没法律常识的人相比,结局会大大不同。尽量远离美国警察,但躲不过时应该知道怎样沉着应对。就像美国人自己常常挂在嘴头上那样——这是个法治国家,人人平等,面对美国警察要学会用法律知识。比如开车被截停后,警察可能问你车上有没有什么违法的物品,你应该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且应该告诉他“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es”,就是说自己不同意被搜查,尤其是无缘无故的情况下。

只要你面对威风凛凛的持枪警察说了这句话,他也会被震慑到,也不敢放手对你怎么样了。因为这是你的权利,警察不能在没有搜查证情况下搜车,即便他知道你车中藏有毒品。如果他强行搜查,即便查到违法物品也不能作为证据起诉你。因为在这个国家,程序合法、合规与证据一样重要。警察们都知道这一点,关键是你也要知道、不要被唬住才行。

几年前,中国那位大名鼎鼎的脱口秀演员在美国开车时打电话而被警察拦下,车中搜出毒品和枪支,因此被检察官起诉,还是重罪,无法回国演出,大家担心他演藝生涯可能因此断送。但几个月下来,官司结局让人大跌眼镜——他被宣告无罪。就是因为其聘请的律师大名鼎鼎,赢过许多知名官司,辩护的理由就是搜查方式不合法,即便警察拿到毒品甚至非法持枪的证据也不能成立。

美国警察秉公执法也敬畏法律,如果你敢回答自己有权保持缄默,一切都找律师说去,至少他知道你在法律上不是白丁。美国警察知道虽然他们拥有的法律知识比普通人多,尤其是比外国人多,但是在律师面前还是不敢充大,因为他知道自己首先学历不够,法学院难考,此外还有职业考试,每个州都不同,能当律师的首先得法学院毕业,还要经过本州职业考试,都不是等闲之辈。

所以,在美国生活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那些无论是前辈留下的经验教训、还是电影中学到的,都会在某个时间点上有用。在法治国家碰到问题就要用法治观念来应对,而不是找关系、说好话甚至贿赂人的雕虫小技!远离美国警察,但不惧怕他们,正正规规生活、老老实实做人才是重要的。

(责编:常凯)

猜你喜欢

距离
空间角、距离的计算
心与心的距离
算距离
算距离
床到马桶的距离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