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与启示

2020-12-07王忠军

时代人物 2020年27期
关键词:生产力经济发展

摘 要:建国以来的发展观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发展观转变为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再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三次转变为凸显绿色生态的新时代发展观。这三次转变实质上昭示了我们党对发展真谛认识的不断深入、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是永恒的,发展观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但无论如何调整、变化都不能违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背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不能偏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关键词:发展观;演变;启示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年度课题“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观的演变及启示研究”(2019S113)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忠军,男,汉族。菏泽市委党校副教授,法学硕士,长期从事政党政治建

设研究与教学。

发展观的变革就是指人们在对发展的目标、路径、重点、方式、动力、区域分布与社会呈现势态等方面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调整与改进,以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回望70余年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我们感到党对发展探索之路越来越从容、越来越理性成熟。当前,缘于新冠疫情而趋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传统发展理念及方式已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40余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发展策略与模式提出新挑战。当此之际,我们既要在发展思路与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但同时更要保持定力、坚定方向,化挑战为机遇把中国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一、发展观演变的历史回望

中国70余年发展观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生了三次重要转变

(一)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发展观

即,发展目标、动力、方式以及经济结构、建设布局等以政治需要为主导,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宣布:“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建国后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建设师从苏联模式。发展目标上,以超英赶美凸显制度优越性;发展方式上,倚重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快速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结构与建设布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发展动力与手段上,长期广泛运用阶级斗争方式,把阶级斗争作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

“文革”结束之后,经济建设转变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毛泽东变革生产关系和所有制、以阶级斗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不同,邓小平把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放在中心位置,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面对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窘境,迅速增加社会财富是最迫切的任务。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为解除束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邓小平擘画了中国整体改革蓝图:改革从农村开始,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再完善土地经营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正式开启,到1992年城市“票据经济”已彻底告别历史。对外开放按照由南向北、由沿海沿江向内陆、由特区到城市再到贸易区渐次开放,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90年代中期随着唯GDP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集中爆发,转变发展方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9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跨世纪战略;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指导原则,并提出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2003年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十一五”规划,将经济工作着力点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上;2006年中央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刚要(2006-2020)》,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至此,发展观实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

(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时代发展观

新时代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的必然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资源、资金、人力高投入的模式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一些资源几近枯竭且对环境破坏严重。走出这个困局必须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上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标志着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时代发展观已成为新的历史方位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发展观是一个系统体系,核心支撑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它包含著发展动力、发展要求、发展方向、发展内外环境、发展价值目标等新要求。201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五大理念作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在经济发展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凸出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上凸显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今年为应对疫情而实行经济发展内外大循环策略。

二、发展观历史演变的启示

(一)发展观不能背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70余年发展史表明:遵从这个规律,社会就能正常健康发展;否则就走弯路。盡管建国初毛泽东就认可这一规律,但其后我们并没有真正始终如一去遵守。其一,两个核心目标并存冲击这一规律。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是毛泽东考虑中国发展的两个核心目标,“这两个核心价值目标随着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变化而彼此交织隐现”。【6】总的看,前者占据主要地位,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成为维护政治安全的手段。其二,把政治标准与行为直接嵌入经济活动中,既违背了经济规律又背离生活常理。“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实际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而通观建国后28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被无限夸大,“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开展的各种政治运动,就是强制变革生产关系。这种通过反资、防修、斗私促进经济建设的做法在当时风极一时,但不可能长期持续。因为政治激励必须直接或间接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一旦不能及时兑现,它就将轰然倒塌。

强调这一规律于当今仍有积极借鉴意义。急躁冒进、宁左勿右是我们这个社会常犯的错误。如有些地方搞新旧动能转换,对传统制造加工业一概关停,结果新动能搞不来,造成大量失业。再如,有些地方盲目推行土地流转,致使大量土地荒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少地方农业仍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后端。基于这种情况,发展方式、策略等不能超越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框架,不能盲目搬用发达国家的一些经济模式。

(二)发展观必须体现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终极价值诉求,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所以,发展观的核心必然是人民利益。70余年发展观三次重大转变就是不断契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八大前后时期,在恢复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上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人们比较满意。1957年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漠视密切民生的商业、轻、服务业。短缺经济成为那一代人历史记忆的痛点。经济发展观初始之所以迅速被人们接受,根本原因在于与人们现实利益建立了直接联系。在唯GDP数字、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科学发展观向绿色生态发展观的转变,则是顺应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中国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站在世界近代史工业化角度看,中国70余年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实际上与中国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师从前苏联,排斥西方市场经济。中苏交恶之后,我们更是远离了世界发展舞台,错失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自贸区、投资建厂等扩大开放,从这些窗口、渠道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和制度。随着这个过程的拓宽、加深,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快速实现了机械化、工业化、电气化和智能化。现在我们不仅整体上步入后工业化时代,而且在人工智能等一些现代科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更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10】这不仅是对改革开放40年的总结,也是中国70多年发展史的重要启示。近两年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特别是各国趋于激烈贸易战,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去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瘟疫肆虐全球,中国在这次战“疫”中积极援助其他疫情较重的国家,赢得了他们的尊敬,这将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广泛更深入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也会有存在,它们在这些方面可能做过比较透彻的研究,也可能有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这些都应当为我们积极借鉴。

参考文献

[1]姚桂芳.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及启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7(04):1-2.

[2]姚荣贤.建国以来我党发展观的演变及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09):52-55.

[3]张俊荔.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生产力经济发展
来不及生产力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