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与诗性: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之比较

2020-12-07贾佳

时代人物 2020年27期
关键词:诗性感性

贾佳

摘要:孔子与庄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2大代表性人物,孔子代表的是儒家美学,庄子则代表的是道家美学,无论是孔子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均涉及到“感性与诗性”,且均将其作为美学理论的基石。本文分别比较了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感性与诗性生成,得出结论:“感性”是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共同逻辑起点,“诗性生成”是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目的论归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系统而又科学的美学理论。

关键词:感性;诗性;孔子美学;庄子美学

基金项目:2019年中南民族大学颁布的“审美的力量——指向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创新实践探索”(404/JYZD19073)。

1.前言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美,也让美有了更加悠久的生命理想,对美的传承也被誉为“美育”。孔子与庄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2大代表性人物,孔子代表的是儒家美学,庄子则代表的是道家美学,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理论分野,相互之间又具有逻辑性关联。虽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颇多文献报道了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差异与联系,但仍然有较多未探索之处。若将孔子美学视为人本主义美学,其核心就在于道德本体;那么庄子美学则可看作怀疑主义美学,其基石在于自然本体。无论是孔子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均涉及到“感性与诗性”,且均将其作为美学理论的基石,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感性与诗性,来对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进行比较。

2. 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诗性生成比较

2.1孔子美学的诗性生成

无论是孔子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均有着较为明显的思想特质——诗性生成。孔子一生都推崇《诗经》,反复阅读,仍然常常会被《诗经》中的诗性美感与诗性精神所感动,而孔子所提出的美学观点也大体都是围绕《诗经》。德国著名的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曾经这样说过:诗歌是艺术的本性,而构建真理又是诗歌的本性。若将世间全部艺术形式的本性都归纳为“诗性”,那么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均有相同之点——对“诗性”与“诗”的根基性予以高度认同。

孔子对诗的喜爱、钻研、赞赏让当今社会的芸芸众生汗颜、惭愧,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不再具备浪漫情怀与诗性精神,只是单一地以经济主体、政治主体、知识主体等而出现,很难形成有机综合这些形式的诗性主体。孔子以诗歌为载体,希望能够对蕴藏在人性深层的心理基因与文化基因进行剖析,以便能够建构起主体的诗性精神,使之成为心灵基石。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为政》中提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诗经》已经体现为审美境界的艺术精神,超越了功利主体与本能主体。与此同时,在孔子的内心深处,已经强烈意识到诗歌背后所可能会爆发出来的强大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孔子认为世间美德 “兴于诗”,诗歌既可对主体的审美意识进行开启,在潜移默化之中能够让主体意志走向更高层次,使之成为推动生成自我的精神,又可让主体的精神奋发,激发出勃勃的生命动力,孔子甚至还断定诗歌是全部语言之精华,不认真学习诗歌,那么是没有发言权的。诗歌在孔子的内心深处,已经被视为语言之花冠、精神之基石。基于孔子美学来看,多去阅读诗歌,可让主体的心灵再创能力与语言才智能力得以拓展,还可让主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触类旁通、突飞猛进之功效。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孔子美学认为《诗经》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功能,涵盖“怨”“兴”“群”“观”等方面,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意义,还是实践层面的价值均较大。第二,孔子美学认为《诗经》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主体的精神境界,让主体能够真正明白诗性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可从诗歌中领悟到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刻苦奋斗等良好品德,以此来获得美感。

2.2 庄子美学的诗性生成

庄子美学在诗性生成与孔子美学还是有所差异的,主要体现就在于庄子美学侧重于幻觉化的审美存在或理想生活的审美存在,已经不再期待对现实界的审美存在。显而易见,庄子特别期望能够通过自由意志层面来确立诗性精神,在庄子的著作《渔父》《养生主》《逍遥游》《达生》等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庄子美学的诗性生成中海蕴藏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與现实反讽性:庄子美学深入地反思与批判了专制社会的文化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庄子美学摒弃了实用主义意识形态、暴力主义意识形态、激进主义意识形态等。

3. 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感性比较

孔子是一个感性很强的人,孔子美学将世间万物视为意志与审美得以体现的感性基础。基于孔子美学的观点来看,生命的感觉经验贯穿于所有的审美活动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孔子美学认为主体应该要积极、主动地融入自然,要做到“乐山”“乐水”,在静谧的山水之间去对道德良知与大智慧进行体悟,务必要做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另外方面,孔子美学认为实践活动若要达到最终价值,那么依然需要以主体的感觉作为基础,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要让主体感受到审美超越的快乐。

庄子美学是典型的怀疑主义美学,以“自然”为本体,与孔子美学一样均是立足于感性的角度来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探索与剖析,通过主体的主观直觉与实践经验来敞开情怀、获得审美快乐,但也有所差异:第一,庄子美学所推崇的主体感性是不太符合客观事实,而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意识美化性与夸饰性,已经成为了理想状态下的诗意境界与审美状态。第二,庄子美学既依赖于感觉,又自我否定感觉,希望能够达到立足于“感觉”、但又超越“感觉”的感性活动,由此可见,对感觉经验的悖论与矛盾会同时出现在庄子美学之中。

总之,“感性”是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共同逻辑起点,“诗性生成”是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目的论归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系统而又科学的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姚佳妮.孔子和庄子美学思想影响之比较——以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为例[J]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41-46.

[2]姚佳妮. 略论宋代文学中自然意象的人文气象成因[J].惠州学院学报,2009,29(4):44.

[3]颜翔林.生存与虚无: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2018,24(7):151-156.

猜你喜欢

诗性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卷首语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横竖之间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导写理性与感性
古诗教学要注重诗性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感性理性不拔河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