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0-12-07郝佳婧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时代

郝佳婧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话语主体素质,加强话语内容建设,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完善话语传播机制,注重研判话语效果,有效解决“为谁说”“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通过什么说”以及“说得怎么样”的基本问题,不断增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6-118-00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引领着新中国从百业待举到百业俱兴的历史转变,实现从国际舞台边缘到国际舞台中央的伟大转变,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立场坚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谁说”

人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坚实基础、根本目的与主体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说话,为大众立言。

(一)人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以人民为基础,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新时代,只有深刻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3]习近平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和强烈的宗旨意识作出的这番论述,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哲学基础、根本目标和主体力量,坚持顺应民意、为民谋利,更加笃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前进方向。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以人民为落脚点,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广泛、更现实的幸福。马克思曾睿智地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发展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4]人民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亦不例外,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新时代衍生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工作同样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要以人民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体。从国内角度看,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崛起,彰显着无穷的生机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作为基本保障,离不开以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广阔的发展道路上,要获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实现更彻底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以人民为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应有之义,必然选择。从国际角度看,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直面国际上的利益诱惑越来越多。只有维护人民利益,建设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筑牢中华儿女的精神之基,让中国人民在国内、国际的各个场域,都敢于说话——说真话、说好话,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甚至世界人民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中国声音。维护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主体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体保障:提升话语主体素质,明确“谁来说”

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保障,既要明确“谁来说”的问题,也要明确“由什么样的人来说”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范围较广,中国共产党、广大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者、人民群众等,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主体。

(一)要做叙事真实的理论家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做知识广博、政治鲜明的理论家。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首先要说话真实、实事求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待人真诚,让人民群众乐于倾听,让人民群众真正信服。“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要真正说服人,就要叙事真实,作知识广博的理论家,将彻底的理论讲给人民群众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根源。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说服力,就要夯实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发自内心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出去。

(二)要做真抓实干的实干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体,也就是社會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者,除了要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养和扎实的思想政治功底,还需要发扬务实精神,真抓实干,真正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决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需要加大力度、下大力气做好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者,应当脚踏实地,发扬实干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切实与人民群众相联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不懈奋斗,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者和实干家。

(三)要做真心相待的知心人

对人民群众真心相待,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满足教育理想与社会期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目标。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者将话语权建设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缺乏的荣誉感、使命感,排斥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要破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就要树立远大理想、信念,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群众,调查人民群众真实的想法、需求与期待,躬身实践、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与未来期望。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心中所思、心中所愿,总结人民的接受规律,与人民群众知心、连心,以真心、热心、诚信对待人民群众,春风化雨、以文化人。

三、内容厘定:加强话语内容建设,明晰“说什么”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话语权建设内容的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与发展的方向,并为其注入新的质素,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理与讲述。

(一)守住根本:说“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彰显着真理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人民大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使其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每一个基本原理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和发展的。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来源于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容建设,必须要“说出”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向大众讲好、讲实、讲深、讲透、讲活。

(二)标定方向: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二者展现出密切的逻辑互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根本逻辑主线,是新时代我国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指引,要向人民群众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理论根基、实践路径、鲜明特征、显著优势等理论,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合理性,让人民群众在认知上了解、行动上践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人民群众卓越的智慧和广泛的力量。

(三)凝聚力量: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需要不断增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作为有力的保障,但是单靠硬实力的提升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人的价值观。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要求都需要人来确定,也需要人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做出的凝练。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动向、价值取向与行为举止,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所渗透和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四、话语表达:优化话语表达方式,解决“怎么说”

解决“怎么说”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实现经典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统一、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结合、传统话语与时代话语的融合。

(一)既说经典话语,又讲生活话语

文本上的经典话语与日常中的生活话语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话语方式。优化话语表达方式,既要讲述经典话语,又要与社会现实相融通,从日常生活的微观角度入手,讲述具有生活特色的话语。一方面,要应用好经典话语。对于程度较好、兴趣较浓的对象,需要利用好经典话语增强理论水平、夯实理论基础。这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主体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应用好生活话语。话语方式应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境遇、生活方式相联系。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作出向大众的视角转换和话语转换,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让人民群众感觉到文本话语、经典话语并非是完全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不是枯燥乏味的纯粹理论,而是与现实生活相接轨、相融通的。

(二)既说精英话语,又讲大众话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要将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精英话语的应用是必要的,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更需要面向大众,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对的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对的人,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大众性。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以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要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要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和期待,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现有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抢占话语阵地,讲大众话语给大众听,让大众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取更广泛、更强大的力量,以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既说传统话语,又讲时代话语

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既要运用传统话语,又要运用时代话语,并将二者相融合。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时代性的话语十分“吸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了网民身份,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让人们對于时代话语更具可领会性。时下,多数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时时有网、事事有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在话语上人民群众也表现出对网络话语、时代话语的期待,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注重相关的网络动态。当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中,已经应用到了“马克思是个90后”“厉害了我的国”等话语。要学习网络话语的技巧与特色,更善于应用具有时代性、新鲜感的话语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生动化、时代化。

五、载体创新:完善话语传播机制,明确“通过什么说”

话语载体解决的是“通过什么说”的问题,既要充分利用传统载体,又要积极利用新兴载体,发挥不同性质载体的优势,不断创新话语载体,完善话语传播机制。

(一)充分利用传统载体,沿用传统载体“说”

相较于新兴载体,传统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宣传栏、条幅、课堂等,其时效性、时代性不够突出,但却具有新兴载体所没有的可触摸、可感知的优势。因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传统载体,发挥新兴载体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传统载体“说话”。比如,对于网络信息技术接纳度较低的群体,要积极利用传统载体;而对于一般的人民群众,在应用新兴载体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传统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温度”和“质感”,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争取最大限度的传播效率和效益。

(二)积极利用新兴载体,通过新颖载体“说”

无论是哪一种意识形态都不可能脱离话语载体而凭空存在和传播,而是要依托话语,通过一定的话语载体进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例外。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需要着眼于新兴载体,正确顺应自媒体、微媒体、融媒体、虚拟现实等多样化、具有时代感的新兴载体,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载体的融合,通过积极利用新兴载体“说话”,拉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半径,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效性,完善其传播机制。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新兴媒体,利用好新兴媒体,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更好融合,发挥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时效性高的作用,助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三)不断创新话语载体,借助多样载体“说”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者既要能说,更要会说,做到“照本不宣科”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照本”,回归经典,但“不宣科”,掌握科学的话语方式。要结合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和主要特点选择话语方式与话语载体,同时也要注重隐性教育的涵养功能,将显性的说服与隐性的涵养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话语载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积极利用现有的话语载体,也要持续进行话语载体创新,拓宽话语载体与话语渠道,借助更宽阔、更丰富的载体与平台,让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效性。

六、效果研判:注重评判话语效果,注重“说得怎么样”

话语接受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直接说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效果,是进行效果研判的重要依据。

(一)以认知为起始,评判认知度

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度,说明了“知不知”“知多少”的问题,是检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效果研判的第一步就是人民群众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认知程度高低,是评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应当着眼于效果研判。从人民群众认知度的角度评判话语效果的好坏,评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实效的高低,从认知层面判断“说得怎么样的问题”。

(二)以情感为中介,评判认同度

在“知不知”的层面之上,还需要以认同度去说明人民群众认同不认同、认同的程度有多大的问题。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直接说明了人们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纳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效果。一般来说,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常常停留在浅表层,这就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人们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心接纳、真心认同,在情感上悦纳存在的问题。只有拥有一种主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去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因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要注重人民群众认同度、接纳度以及悦纳度的培育和提升,以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三)以行为为目的,评判践行度

在知不知、知多少,认不认同、认同的程度有多大的问题上,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参与度、践行度能够直接说明话语效果。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践行度和参与度,从行动层面更加确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效果研判中,需要将人民群众的践行度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以践行度作为重要指标,进而对今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反馈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9.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