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沙江岩画的保护与研究(外一篇)
——以玉龙县金沙江岩画为例

2020-12-07和庚源

壹读 2020年3期
关键词:金沙江岩画

◆和庚源

金沙江岩画的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底,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渣日村首先发现了岩画,而后在洛吉乡发现岩画。1991年,在丽江地区(今丽江市)虎跳峡发现岩画,而后在丽江县(今玉龙县)奉科乡(今奉科镇)、宝山乡发现大量的岩画遗存。二十年来,经两市州文化、文物、方志办等部门艰辛努力,期间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调查核实并列入文物保护的金沙江岩画共计52 个岩画点,其中玉龙县21 处,48 组岩画,岩画面积近1000m2,占整个金沙江岩画面积50%(金沙江岩画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2000m2)。

因金沙江岩画是研究长江上游金沙江远古文明的珍贵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前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它以精美高超的绘画艺术图像,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自发现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及文物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作出了大量努力进行保护与研究。玉龙县境内的其中11 处岩画点已于1993年被丽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5 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迪庆的渣日岩画被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丽江市、迪庆州文物部门携手合作,联合申报金沙江岩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金沙江岩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市第八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丽江市拥有9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金沙江岩画所处的历史和地理环境

金沙江流域远古文化遗存和遗物比较丰富,它们之间的发展序列及衔接关系也比较清楚。早在十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此活动,金沙江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土,证明滇西北这片热土曾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金沙江岩画绝大多数绘制于金沙江及支流两岸的崖壁洞穴内,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岩画点一般离江面的直线距离在20m至2000m 之间。几乎所有的岩画点都可下到金沙江江边取水,而且岩画点附近应该是野兽频繁出没的地方,或是狩猎要道口。岩画点大都朝向江面方向,多绘在岩阴处或岩洞内壁的岩石上,一般能容纳二、三十人站立的平台,这可能与方便举行对岩画的集体祭祀活动有关,个别地点还发出了灰烬层。作画者似乎只注重作画的环境,而不太讲究作画的岩壁,有的绘在凸凹不平的砂砾面上,有的绘在崖脚或洞内的岩石上。

(一)金沙江岩画的内容和特色

金沙江岩画的内容主要反映野生动物和狩猎场景。岩画中动物图像主要有野牛、鹿、野猪、麂子、獐子、刺猬、羚羊、盘羊、岩羊、猴等动物,少数岩画点还出现了疑似野马、野驴、熊等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大者身长2.3m,小者身长只有3—4cm,它们有的成群结队,有的独处孤行,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构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群兽行居图。

金沙江岩画中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和图案,其中主要有正反的三角形、空心圆、内有十字的圆圈、小密点群、涂绘和勾勒的手掌印、太阳和植物、箭头、交叉的直线、似流水或道路的曲线以及不知其义的符号。

金沙江岩画中人物比例占很少,目前只有在丽江宝山花依1 号岩画点发现有人物形象作绘,而且人物形象很小。金沙江岩画中能初步确定的工具有弓箭、石器、木棍及似网状或栅栏等器物。

(二)岩画的技法

金沙江岩画绘画的技法有描绘、涂绘、凿刻在三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描绘法,大多数图像是用0.5cm—1cm 的线条勾勒,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其绘画工具为竹、木制加工的硬笔。

岩画绘制的颜色有红、黄、黑、白、蓝等5 种,其中用色最多的是红色,红色又分土红和褐红。红色颜料可能是金沙江两岸随处可见的红土和赤铁矿,用动物血和植物树胶调和作画。有不少岩画点的动物形象重叠,颜色深浅不一,可能是不同作画者不同时间在同一场面作画所致。

(三)岩画价值初探

金沙江岩画发现以来,以其丰富而独具一格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岩画类型中独树一帜,引起了国内不少岩画美术史、生态学、人类学等研究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金沙江岩画的地位和价值予以极高的评价。

我国著名的岩画学专家、国际岩画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陈兆复教授认为,金沙江岩画是云南境内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岩画,岩画表现的几乎是野生动物,很少有人类的形象,这些作品很可能是云南艺术的创作原型。云南大学李昆声教授认为金沙江岩画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毋庸置疑,金沙江岩画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而且为云南原始艺术史和金沙江流域远古时期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积淀着滇西北远古历史以及先民们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十分难得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

二、金沙江岩画的保护与研究

金沙江岩画地处偏远,高山峡谷,道路险峻,加之行政区划、工作经费困难等诸多因素,至今未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就其分布而言,岩画的基本内容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已知的岩画信息也是零星、局部、浅表的。特别是保存环境也十分令人担忧,自然因力及人为因素对岩画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因大气环境的变化和岩画周围生态的破坏,使得岩画变色脱落,绘制岩画的岩壁崩塌,岩画被雨水侵蚀以及岩浆覆盖等;随着金沙江岩画知名度的提高,前来考察、拍摄岩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个别素质不高的人对岩画进行随意添描、涂画和刻写。另外,不少岩画点原来是野生动物的寝息地,现变为当地村民的畜厩,动物的蹭擦使得一些岩画画面面目全非;金沙江岩画多数位于金沙江中游库区水电开发工程范围内,电站水位抬升已经对部分岩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被淹没。

(一)对金沙江岩画的抢救性保护

在一库八级水电站建设前期工程中,省市文物部门对电站淹没区的岩画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提出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2010年10月,在阿海水电站淹没区江凹村丹柯岩画点,由省考古所组织市、县文物部门对岩画进行切割保护,保护面积近30m2;2014年11月,在梨园水电站淹没区高寒村夯桑柯岩画点,由省考古所组织市、县文物部门对岩画进行切割保护,保护面积近100m2。这两次切割都是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完成的,其中后一次切割因时间关系,加之电站库区水位上升较快,未能完成淹没区岩画点全部的切割任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金沙江岩画的初步研究成果及其转化

近十多年来,丽江、迪庆两地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对金沙江岩画进行了多次考察,并进行了专题的学术研究,其中,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和力民对宝山乡高寒村金沙江江边的岩画调查,著文《金沙江流域夯桑柯岩画的考察与研究》于1996年在《云南民族学院报》发表;1997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品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鲍江对洛吉岩画进行了10 余天的调查,著文《金沙江流域中甸县洛吉河岩画》于1999年在《云南民族学院报》发表;迪庆州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陈树珍等5 人对渣日岩画调查,著文《金沙江流域渣日岩画调查报告》于2010年在《云南文物》发表;玉龙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杨志坚经过多次考察调查,著文《金沙江岩画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于2010年在《云南民族》发表。

2011年8月,为全面启动丽江、迪庆两地金沙江岩画申报国保工作,迪庆州文物部门在香格里拉县举办岩画保护培训班,特邀澳大利亚岩画专家授课,我市文物部门参加培训,并对金沙江岩画申报国保达成共识。玉龙县文物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组织编写《丽江金沙江岩画图集》于2012年出版。2014年6月,杨志坚代表丽江市参加在贵阳举办的世界岩画研究大会,全面介绍丽江金沙江流域岩画,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金沙江岩画在考古学上的意义

金沙江岩画的发现,为古代长江上游金沙江文明提供了史证。隋以前的金沙江原住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史书记载很少,很难构拟当时原住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金沙江岩画如同一幅古代原住民族的风俗画,展现了隋以前当地原住民族的生产生活,这为研究古代西南地区,特别是金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从岩画学研究而言,金沙江岩画的发现,填补了金沙江流域岩画的空白。金沙江岩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这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范本,而且有助于岩画理论的研究。

从文化学的研究而言,金沙江岩画表现既有中国北方贺兰山岩刻的风格,又与南方沧源崖画的一些特点相类似,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传播和相互交融发展,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从宗教学的研究而言,金沙江岩画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原始形态的宗教形象资料,反映了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

更重要的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而言,金沙江岩画的发现,证明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合理利用与保护。金沙江岩画中无凶猛之兽而取较易猎获并有食用价值或有较高食用价值的野兽,且更希望野兽的饲养和繁衍,反映了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发展的朴素的原始生态观念。这对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的研究和当今环境保护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比较和借鉴意义。

三、应加强和重视金沙江岩画的保护

金沙江岩画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目前正遭受日益严重的自然力及人为的损坏和破坏,抢救和保护好金沙江岩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金沙江岩画列入“国保”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13〕13 号)中明确指出:各级文物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纵观金沙江岩画的保护与研究,虽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仍存在种种问题,当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从下列几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一)尽快建立岩画保护管理专门机构

2012年4月,发现彬喳落岩画填补了永胜县无岩画的空白,除华坪县外,我市3 县一区均有岩画发布,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的岩画点发现。丽江市金沙江岩画点虽然点多面广,但以玉龙县居多,共有21 处,其次为宁蒗县4 处。这些岩画共同点都分布在金沙江流域两岸,两岸人民虽一衣带水,但隔不断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建议由玉龙县文物部门牵头,成立金沙江岩画管理所,待条件成熟后,升格为市级保护管理机构。保护经费由省、市、县各级政府分级承担,争取国家文物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所的职责就是要做好岩画的日常保护,进行常态管理。

(二)制定金沙江岩画抢救性保护规划

金沙江中游库区一库八级水电站水位上升对金沙江岩画是致命的威胁,淹没区域内的岩画若抢救不及时,那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省、市、县文物部门虽尽最大的努力,与库区抢时间,抢救了一批岩画,但因种种原因,抢救工作仍不令人满意。因此,对金沙江岩画的分布和范围有进一步详细调查的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保护规划,争取列入丽江市“十三·五”文物保护规划,作为一项长期保护措施来落实。保护规划要立足于长远,保护重点和保护范围要细化,保护工作要争取乡(镇)人民政府支持,并尽可能签订《文物保护协议》,明确职责范围,对岩画保护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三)提高和完善岩画保护管理机构的硬件设施和技术装备,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金沙江岩画均分布于高山峡谷,道路崎岖,工作环境恶劣,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岩画保护对于文物工作者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而且岩画学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宗教、动物、植物、地质、地貌、碳素年代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对人才要求特别高。因此,培养高素质岩画人才队伍是做好岩画保护的关键。目前,我市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从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结合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物保护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为文物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岩画保护的技术装备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用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岩画保护工作,使岩画保护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并为岩画保护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并提供发展的平台。

(四)积极推动金沙江岩画学术研究,做好宣传展示工作

岩画学作为当今新兴学科,金沙江岩画在立足于保护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学术研究,提高管理利用水平。丽江文化研究会作为我市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最高民间机构,在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金沙江岩画研究要依托于这样的机构,时机成熟时,召开金沙江岩画学术研讨会,特邀国内外岩画学专家学者,借此提高金沙江岩画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

充分利用好切割下来的抢救性岩画,做好宣传展示工作。通过二次岩画切割,玉龙县已拥有近200m2的岩画,这些岩画弥足珍贵。要想把这些岩画有一个好的归宿,而不是放进博物馆的库房,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展示环境。玉龙县文物部门曾设想建立一个岩画博物馆,因资金和条件不具备,至今未能成形。举全市之力,建一个岩画博物馆并不困难,希望在建设丽江文化硅谷中,市政府有这方面的设想。简而言之,金沙江岩画作为中国岩画学的一个分支,希望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在国际岩画学研究中能占一席之地。金沙江岩画作为丽江很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满足现有“三项遗产”的荣耀,应该倍加珍惜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抢救和保护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丽江的文化遗产才能发扬广大,丽江才会可能形成世界遗产的胜地。

生当做人杰 誓死玉龙魂——记清代纳西族杰出将领和耀曾

和耀曾(1834—1897),字荣轩,玉龙县白沙镇兴都村人,纳西族。其父和鉴,曾任大理城守营都司,咸丰初年为大理回民所杀。咸丰二年(1852)诒赠云骑尉世职。咸丰六年(1856),招募乡勇,组织团练,与回民义军作战。咸丰八年(1858),与海东董文兰等率团练在大理石岭、沙村一带进攻义军。咸丰九年(1859),作战失利退回丽江。咸丰十年(1860),代理维西协左营都司。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攻下义军占战的丽江古城,一月后,义军复功丽江古城,耀曾不支,退至石鼓。同治元年(1862),升任参将。同治二年(1863)五月,义军攻克耀曾据守的石鼓、三仙姑、桥头等地。耀曾经中甸(香格里拉)、四川至东川投奔杨玉科。同治三年(1864),升副将。同治十一年(1872),随杨玉科等在蒙化(巍山)、赵州(凤仪)、下关一带与义军展开激战,数月后,同年十二月,攻克义军首府大理城。获赏戴花翎,加“达春巴图鲁”名号,记名总兵。同治十三年(1874),因战功,擢升记名提督,授正一品封典。同年六月,攻占腾越厅(腾冲),获赏穿黄马褂,授永昌(保山)署协。光绪二年(1876),赴新疆,随名将左宗棠参加平定阿古柏叛乱,授署陕西汉中镇总兵。光绪七年(1881),任贵州镇远镇总兵。光绪二十三年(1897)2月病逝,享年63 岁。

一、投身军营,忠贞爱国,忧国忧民贯穿了和耀曾一生

十九世纪中期,中国西南地区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云南少数民族起义,建立了大理政权。战争空前惨烈、社会剧烈动荡。杜文秀(1823-1872),回民,本姓杨,字云焕,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人。1845年,永昌府发生汉人团练屠杀回民事件,杜文秀的家人被害。1846年,与回民丁灿廷等赴京申诉,没有得到公正处理。1856年,大理回民发动起义,杜文秀在蒙化响应,率领义军攻克大理,被起义军公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史称大理政权。建立政权后,他指挥起义军不断打击清朝的统治,陆续攻占云南五十三座城池,成为西南地区反清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父遇害时,和耀曾年仅二十四岁,以武生承袭营骑尉世职,招募乡勇扼守丽江各属。后起兵转战,与杨玉科等清军将领平息杜文秀起义军的反抗活动,长达20 多年,拜官至副将、总兵官,记名提都。光绪二年杜文秀起义平定后,先后到四川、甘肃、新疆、湖南、福建等地。在汉中镇任总兵官时,在陕甘总督左宗棠麾下参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伊犁地区的战争。光绪七年调任镇远镇总兵官。在其任十六年中,以革兵制、建兵房、置营田、制军械、设义学、修街路、建义仓、修城堤等政绩突出,广泛被人赞誉。作为武官,和耀曾因地制宜,鼓励和提倡种桑植树,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受到世人称道。

二、和耀曾其主要事迹

(一)作为清军将领,参与平定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反抗活动(即杜文秀起义),起初为父报仇,但在后来的军事斗争中,忠于朝廷的思想,使他面对挫折时,乃以屡败屡战,坚韧不拨的精神,取得镇压起义的胜利。

(二)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族入侵。和耀曾任汉中镇总兵时,其作为陕甘总督左宗棠所属的一员战将,在抗击沙俄,收复新疆伊犁地区的反侵略战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此战役中,他带着自己年方十七岁的长子和廷彪(字虎臣)始终在战争前线,他以大无畏英雄气概深深影响了儿子的一生。

(三)革兵制,建营房,置营田,减轻地方负担。和耀曾戎马生涯二十多年,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他任镇远镇总兵时,提出改革兵制的一些政策并付诸于实践,身体力行,倡导节俭,将节省下来的资金,购置田地,发展军屯生产。他在修建总兵府营房时,下令士兵,组织百姓修河道,将镇远府、卫两城街道用条石或块石铺垫,修成坦途,极大方便了百姓的出入。

(四)鼓励农桑,发展地方经济。作出武官,和耀曾却积极参与了地方的“文治”,在改革地方军政事务方面采取了一些同情人民,有益于百姓的措施。如创置义仓,积谷防饥,修卫城西门护城堤,鼓励农民广植桐、杉、桑、茶等经济林木,创设义学,建医院,捐资重修护城河堤等,其中桐树的广种,使镇远成为著名的桐乡(油乡)。

(五)情系家乡,发展教育。作为玉龙山下走出来的军人,戎马生涯中,和耀曾深知和平时期,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用朝廷赏赐的钱财,一部分置田产,另一部分捐建白沙文昌宫,并用田租给白沙义学馆师生碳火费,同时把丽江古城狮子山山前一所房屋捐给白沙里作童生应试时的住宿场所。昆明陈荣昌幼时家贫,得到和耀曾资助读书,直到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丽江举人和庚吉等赴京赶考路经贵州,都得到过和耀曾资助的路费。这种乐善好施的品德,对清廉一生的和耀曾,实属不易,虽为官至镇远总兵,但清朝的俸禄制度,总兵年俸不过百两银子,以致于其病逝时,仅有三百纹银积储,闻之无不敬仰。

(六)怀念故乡,誓死玉龙魂。和耀曾在镇远任职十六年中,视镇远为第二故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作为纳西儿子,和耀曾也时时牵挂故乡,怀念故乡。晚年时,因年事已高,未赴故乡一面,但他时常思念故乡。他曾嘱咐其表弟于每年立冬时节,运几马驮家乡风味的腊猪头到镇远。时丽江至镇远,有四十八个马站,费用不说,中途困难难于预料,但和耀曾收到家乡的腊猪头时,仿佛回到故乡,他将猪头分给属下,剩下与家人在除夕之夜一起分享,无不体现和耀曾的故乡情怀。遥望玉龙雪山,保护神“恩普三多”的精神鼓舞下,和耀曾心情将是多么的高兴。

和耀曾病逝后,镇远人民未忘记来自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将领的丰功伟绩,在镇远建造了纪念他的“和公祠”,其葬于他的青溪镇铺田村梅溪坝建有陵墓,墓茔呈椭圆弯窿形,全由精凿方石围砌。墓前原有8 米的墓碑,两侧墓墙有墓志铭碑8 块。其墓志铭由时任贵东兵备道道员赵尔巽撰写,铭文记述了和耀曾的武功政绩及品性道德。与墓茔相对立的和氏神道碑上阳刻宋体“诰授建威将军记名提督赏黄袍马褂贵州省镇远总镇达春巴图鲁和公神道碑”共31 字,神道碑现保存于镇远县文管所内。1899年前后,时任贵州省提督学政的晚清进士陈荣昌,专程前往拜谒,著有《铺田谒和荣轩军门墓》七言律诗3 首。

三、与和耀曾有关的纳西族将领

和耀曾作为一名清军将领,在国难当头时,积极参加抵御外侮的战争,坐镇黔东十余年,发展地方经济,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其子和虎臣和丽江白华和继圣的一生。其二人都属于晚清时期纳西族杰出将领。

(一)和廷彪(1861-1910),字虎臣,丽江白沙兴都村人。清末曾任广西思恩府知府,一生多次参加反抗外国侵略战争,也是一位纳西族著名的军旅诗人。其父为和耀曾。七岁入学,受业于东川著名塾师孟光铎门下。同治八年(1869)。随父到昆明,定居翠湖北,饱读史书。同治十二年(1873)时13 岁应试考取秀才,就读民于五华书院,与昆明陈荣昌同窗,同吃同住,亲如弟兄。因出身将门,受家庭影响,和虎臣自小十分仰慕历史上像岳飞那样的民族英雄,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由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成长,故在读书的同时,酷爱练习武艺,喜读兵书韬略,研究阵战舆图,有时爱武胜过喜文。光绪二年(1876),其父奉调汉中,随钦差大臣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讨伐依靠沙俄、英帝国主义势力侵占新疆多年的阿古柏。时和虎臣年仅17 岁,为打击外国侵略者,他坚决要求投笔从戎,征得父亲同意,与五华书院同窗好友朱玉生一起前往新疆,转战于天山南北。新疆地域辽阔,沙漠连天,环境艰苦,离内地又远,粮草运输极为不便,战斗异常艰难。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激烈的战斗,于1877年攻占达板城、吐鲁蕃等地,阿古柏兵败身亡,北疆收复。1878年1月,清军克攻和阗,南疆收复。9月,克攻喀什,至此,新疆全境均收复。在两年多艰苦战争中,和虎臣以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积极参加战斗,英勇杀敌。同时,他以诗人的才气,写下许多战地诗,如《边塞雪》,热情歌颂了将士们在冰天雪地的北疆,克服种种困难,满腔热血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生动情景。

1894年,中法战争爆发。和虎臣与朱玉生再次投笔从戎,奔赴抗法前线,在老将冯子材及总兵丁槐率领下,先后参加越南文盘州、凉山及镇南关等战役,挥戈杀敌,大破法军。在战斗间隙,和虎臣写下了不少壮丽诗篇,如《挥军夜渡红河》《追寇入匹夫关》等。光绪十二年(1886),和虎臣北上京师,住京城二年,他认真研究舆图兵书,广交学友,其好友云南著名学者陈荣昌也在京城翰林院国史馆任职,两人交友甚密。后陈荣昌对和虎臣的战地诗予以极高的评价。光绪十四年(1888),和虎臣离京赴浙江任长林盐大使。在浙东理盐三年,公务之余,和虎臣仍苦读史书,博览经典,每有所感,便用诗的形式记载下来。光绪十六年(1890),和虎臣调任广东清远县县令,在清远三年有余的时间,做了不少有益于地方和百姓的事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和虎臣上书请战,率领粤军将士挥兵北上,出山海关,转辽宁,率部曾在安东、虎山、九连城、凤城一带与日军激战。甲午战争结束后,和虎臣委任广西思恩府知府,官授三品衔。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和虎臣奉调勤王,率兵北上,后惊闻母亲去逝而返回。于1910年在苏州病逝。

和虎臣戎马生涯二十多年,如同父亲和耀曾,多次出生入死,积极参加了抗英、抗法、抗俄、抗日、抗八国联军等清末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体现敢于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同时,作为一名军旅诗人,一方面用诗歌歌颂将士们英雄无畏精神,另一方面用诗歌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之情,表现了纳西儿女不忘家乡的民族情感。和虎臣留下诗近百余首,是纳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和继圣(1862—1942),字绍孔,出生于今玉龙县黄山镇白华村开文村一个武举家庭。其父和仲,曾任清军都尉。受其父影响,少时好习武艺,清末考取武秀才。因与时任贵州镇远镇总兵和耀曾与其父是结拜兄弟,遂前往他处谋事。因能吃苦耐劳,办事干练,勇猛善战,深得和耀曾赏识。1885年,和继圣受命驰援广西守将苏元春部,参加抗击法国侵略军的镇南关保卫战。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任巡防营管带驻防贵阳。1912年任命为巡防统带。1914年贵州陆军改编为6 个团,和继圣任第六团团长。1917—1918年,在滇黔联军与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大混战中,因军功授二等文虎章。其间1917年,其奉命参加护法战争,激战四川合江并将其攻克,升至陆军中将。1919—1922年,和继圣任贵州省清乡司令兼盐务大队统带。任职期间,雷厉风行,调精兵强将,扫除匪患,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其间还曾代理过贵州省省长。1929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在蒋桂战争中,站在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一边。云南省主席龙云被蒋介石委任为“讨逆军第十路总指挥,率滇军劲旅入黔讨伐。激战中周西成负伤丧命。滇军攻占贵阳后,召开庆祝会,请和继圣上台讲演。和继圣直言盛赞周西成主政以来兴办实业、公路、教育等政绩,愿新来主黔者,向他学习,使龙云大为尴尬,反映了和继圣不畏强暴的正义感。1939年2月4日,日军轰炸贵阳。2月7日,贵阳各界群众举行反侵略大示威,年过古稀的和继圣一直走在游行队伍前列。次日,发电向蒋请战,甘愿与日寇决一死战。请战书及蒋之回电均刊载在《兴黔报》上,为时人所瞩目。民国时,捐款在家青龙河修建三座石拱桥。乡人在青龙河畔为他立“德政碑”,德政碑今收藏于市博物馆。民国31年(1942),逝于贵州。

和继圣一生征战无数,却能清廉为民,一生不聚钱财,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乱世年代体现了纳西儿女的优秀品质,其本人的传奇人生受到后人的赞誉,据悉上海东吟泓轩文化传媒公司准备将和继圣将军的传奇故事搬上荧屏。

纵观和虎臣、和继圣二位将军其一生,正值中华民族危难之时,面对外族入侵和日军强暴,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敢于亮剑,其传奇人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正不阿、不畏强敌、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对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主旋律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纳西儿女,有这样的民族英雄感到自豪,他们是玉龙雪山之魂,是恩普三多战神的化身,也是纳西人民永远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

由于历史原因,纳西族许多优秀儿女的英雄事迹还不被世人所知,和继圣的传奇人生以《玉龙雪剑》之名将搬上荧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据悉,和耀曾的家乡有识之士也在做和耀曾父子事迹的整理,村民有把和耀曾故居展示出来的愿望,这种民间行为,反映了纳西人民不忘先人,弘扬正气的民族情感,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情系家乡,热爱家乡的行为极有好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类似于和耀曾、和继圣等历史人物的文献资料挖掘、整理好,应充分发挥文史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条件,把纳西民族的历史人物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丽江发展旅游,体现人文资源厚重的一个基础。

猜你喜欢

金沙江岩画
我是金沙江
观岩画
岩画保护的研究述评
金沙江大酒店装修项目机电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探讨
中古时代岩画考古学研究座谈会暨靖远吴家川、平川野马滩岩画群考察活动掠影
金沙江之恋
北渡金沙江
金沙江上游首座电站
红色金沙江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