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拱形结构音乐作品的突出审美特征研究

2020-12-07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拱形曲式调性

□李 楠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拱形结构并不是一种常规典型的曲式结构,它容易被忽略,可能是因为与其他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相比,其数量较少;也可能是因为它可以与很多曲式结构相结合而共同存在。实际上,拱形结构的音乐作品很早就出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 世纪近现代的音乐名作中都可以看到拱形结构的音乐作品。而且在20 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其比例明显增加了。由此可见,作曲家们很早就发现了它的特殊美感。而在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曲式结构都能同拱形结构一样,产生的早且还能沿用至今。一些曲式结构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被遗忘了,如盛行于欧洲17 世纪到18 世纪上半叶的古二部曲式,以及由古二部曲式发展而来的古奏鸣曲式等[1]。

拱形原则的音乐作品结构称为拱形结构,通过拱形原则去构架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可称为拱形曲式。它的结构如拱桥一般,中间突出两边对称,故被称为拱形结构。这一点貌似和最常见的再现三部性结构很相近,但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拱形结构是绝对的对称,整个作品的内部结构也是完全对称的,遵循的是由几个互不相同的结构部分依次呈示之后,再以相反的顺序倒置再现的结构原则。

下面依次从几个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分析拱形结构作品的特点、沿用及发展。

一、文艺复兴时期——拉索无伴奏合唱《回声》

《回声》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代法国佛兰芒乐派代表作曲家拉索于1581年出版的作品集中的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曲。其由两组共八个声部组成,两组合唱间采用卡农模仿写法,加以强弱力度变化,模拟山谷回声,形成听觉上的和声效果。这首作品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仍是合唱作品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该作品曲式框架既采用了拱形结构,又采用了三部曲式结构,是拱形曲式与三部曲式的结合。作品的三个部分分为呈示部分、中间高潮部分和后半部分。该作品看似是三个部分,但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开始呈示部分:主题材料与调性明确稳定后逐渐向下属方向展开,音区、力度、节奏统一,表达面向山谷无拘无束的呼唤。中间部分:调性不稳定,通过调性变化逐渐把音乐引向高潮。音区、力度、节奏起伏多变,表现面向山谷的呼唤与形成回声的对唱效果。后半部分:与开始呈示部分做相反发展,调性由稍不稳定到回归主调明确调性,音区、力度、节奏都最终归于开始时的稳定平静,完全形成了开始部分的倒置。因此,整个作品形成了一个完整、对称的拱形结构。拱形结构给这个作品带来了突出的艺术效果,完美的对称性,绝对的完整统一、一气呵成,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二、巴洛克时期——巴赫合唱曲《磔刑》

《磔刑》是巴洛克时期代表作曲家巴赫大型声乐套曲《b小调弥撒》中第16 首合唱曲。这首乐曲带有巴洛克典型宗教风格的复调音乐,表达了耶稣受难时悲痛的情绪以及对耶稣精神的颂扬与崇拜。

该作品曲式框架为拱形结构,同时也是由主题和十二首变奏组成的变奏曲式,是拱形曲式与变奏曲式的结合。主题和十二首变奏按组合原则构成引子、Ⅰ、Ⅱ、Ⅲ、Ⅳ、Ⅴ、coda 七个部分。从乐曲起伏与高低潮布局来看,总高潮位于全曲中间部分,高潮用改变织体的手法形成,整体构成了一个大起伏波浪,像拱桥的拱形结构一样。拱形结构使整个作品犹如教堂的拱形结构一般宏伟,使音乐与场景融为一体,带给我们强大的震撼力。

三、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K.331

《A 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 是古典主义代表作曲家之一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78 年所作,是莫扎特中期的作品,作于其母亲去世不久,带有淡淡哀伤。第一乐章是“优雅的行板”,清盈流畅,富有幻想色彩。

第一乐章曲式框架采用拱形结构,同时也是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的变奏曲式,为拱形曲式与变奏曲式的结合。主题和六首变奏按作用与特点依次为引子、歌唱性、舞蹈性、三声中部、舞蹈性、歌唱性、尾声。而且从调性布局上看,其只有三声中部在同名小调a 小调,其他部分都在主调A 大调。很显然,其以三声中部为中心向两边完全形成对称效果,因此其结构更突出为一个拱形结构。拱形结构使这个作品具有相当程度的完整性和突出的对称平衡性美感。

四、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我的家》

《我的家》是浪漫主义时期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一首。这首作品表达了孤居人的悲伤和对幸福、爱情的渴望。

作品曲式框架为拱形结构,由五段组成,开始结尾有引子和尾声,各段中间有间奏。非常显然,单五部曲式不是一个利于表达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过于分散。从五个段落的材料和表现内容来看,构成A B C B A 的对称结构,A 描写故事开场和结尾,B 表达孤独的悲伤心情,C 表达对美好生活、爱情的憧憬向往,以C 段为高潮和中心形成两边对称的拱形结构,从而使整个歌曲非常完整,避免了音乐形象分散的问题。

五、20世纪——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四交响曲》是20 世纪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35—1936 年所作。该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时长很长,乐队规模也空前巨大。其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带有强烈不安、恐惧,并在这种情绪下爆发,还有对人生及命运思考后产生的末日情怀。

第一乐章曲式框架为拱形结构,同时也是奏鸣曲式,为拱形曲式与奏鸣曲式的结合。作品的一级曲式结构确实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coda 组成。但它的内部结构更多地体现出拱形结构,首先展开部就是乐曲的高潮,它处于乐曲中间位置。另外,由于再现部采取倒装再现,先再现副部主题,后再现主部主题,所以就形成了二级曲式的对称。由于这部作品的规模巨大,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罕见的使用两个主题(a b),而在再现部中不仅采取了主、副部主题倒装再现,还出现了主部两个主题的倒装再现(b a),所以就形成了三级曲式的对称,使内部结构呈现出更加规整的拱形结构。拱形结构避免了因为结构庞大、对比主题繁多而有可能造成的材料、结构上的分裂,给这个作品带来了完整统一、对称平衡的美感。

结 语

从以上各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拱形结构的共性特征和突出的艺术效果。目前,拱形结构还没能和其他曲式一样出现在曲式教科书上系统地被学习和了解,但它默默持续绽放着自己的魅力。希望有更多的作曲者能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给我们带来更多充满美感的拱形结构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拱形曲式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Woman embraces her“unibrow”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拱形桥的承受力大吗?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坚固的拱形
应力复杂区巷道断面折线形和曲线形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