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绳梯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护理

2020-12-05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绳梯内瘘动静脉

冯 平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动静脉内瘘是现阶段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道,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关键。临床上常见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有绳梯法、扣眼法以及区域法等,其中扣眼法是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的最有效的方法[1]。动静脉内瘘穿刺及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使用时限,由于扣眼法是长期使用同一个穿刺点进行穿刺,从而导致穿刺点渗血发生的概率大大的增加,并且其拔针后止血难度较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门诊部就医的30例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计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排除糖尿病肾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引起的尿毒症患者[2];②愿意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由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性肾病等导致的肾脏尿毒症患者;②不愿意参与研究的患者。观察组男11例,女4例,年龄38~76岁,平均(57.7±5.1)岁;对照组男12例,女3例,年龄41~79岁,平均(59.2±4.9)岁,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取绳梯扣眼法:①穿刺方法:一般于动脉穿刺点距离瘘口超过5 cm处进行穿刺,每次穿刺的穿刺点应隔开2~3 cm;静脉穿刺点应距离动脉穿刺点5 cm,每次穿刺的穿刺点也应间隔2~3 cm。此外,当侧支血管较多时,应在侧支血管上建立静脉穿刺点;进针时,应先进行静脉穿刺,保持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25度,见到回血后再放平角度缓慢推入血管,进针后旋转针尖,确保针尖斜面向下之后固定即可;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动脉穿刺针。②在每侧穿刺2~3个点后再返回最初的穿刺点,然后用相同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穿刺。然后将最开始建立的2~3个穿刺点进行重复穿刺,进而形成多个扣眼。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3]。③护理措施:(1)穿刺前,向患者说明动静脉内瘘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对患者内瘘血管的功能及手臂皮肤进行评估,从而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第一次使用瘘管时,应先对患者侧支血管的相关情况及瘘管的长度进行评估,进而确定动静脉瘘穿刺的位置及个数;(3)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加强巡视和沟通,若有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4)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和维护,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3 效果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对绳梯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穿刺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则进行t检验,采用()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通过上述穿刺方法,实验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3%,实验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39,P<0.05),具体分析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分析(n,%)

3 讨 论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其维护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使用寿命,因此选择恰当的穿刺方法和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绳梯扣眼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时,其一般会有2~3个穿刺点,彼此之间间隔2~3 cm。血液透析患者一周透析2~3次,所以每个穿刺点约有5~7天的轮换时间,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而且还能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此外,绳梯扣眼法在往返穿刺后,可形成多扣眼,这样不但能减轻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能防止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3%,实验组患者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39,P<0.05)。因此,绳梯扣眼法可促进动静脉瘘的治疗有效率,并且有利于其穿刺点血管的修复,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绳梯内瘘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涨潮的时候
绳梯训练法在小学体育课的运用及效果
绳梯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想上彩虹的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