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氏兄弟的迥异人生

2020-12-04张晓政

领导文萃 2020年22期
关键词:虞世南兵变隋炀帝

张晓政

虞世基、虞世南兄弟出身浙江余姚名门,是隋唐之际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兄弟二人并有斐然文采与卓异才华,但在时代大潮与命运关口中,却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由此造就的迥异人生,令人无限感慨。

虞世基与虞世南都曾拜著名学者顾野王为师。据《隋书·虞世基传》记载,虞世基“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朝中书令孔奂初见虞世基时大为惊奇,赞叹“南金之贵,属在斯人”,意思是整个南方的灵气,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了。号称南朝“一代文宗”的徐陵对虞世基的评价更高,称其为“当今潘(岳)陆(机)”,并将侄女许配予他。但遗憾的是,虞世基早年仕途并不顺利,不论是在陈朝或是隋灭陈后入仕隋朝,都只是小官而已。再加上家境贫寒,经常要抄书卖钱,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肯定对虞世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总之他“怏怏不平”。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他的人生观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不知是幸运抑或不幸,隋炀帝即位后,虞世基迎来了仕途的转机与春天。“(炀)帝重其才,亲礼逾厚”,命虞世基等七人共掌选人事务,时称“选曹七贵”。七人中,又以虞世基独专其权,一时炙手可热。但此时的虞世基已不复从前模样了。首先,或许是因为年轻时穷怕了,总算身居高位的虞世基变得贪得无厌、极尽奢靡,与妻子、继子大肆聚敛,将买官卖官运用到了极致,“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贿赂)多者超越等伦,无者注色而已”。其次,由于深知隋炀帝好谀恶谏的特点,虞世基对隋炀帝“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特别是在目睹了原北朝重臣高熲等人因为直谏招致杀身之祸的“教训”后,虞世基“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诺取容,不敢忤意”,虽位高权重而无一句谏言。至此,虞世基完成了从洁雅之士向贪官佞臣的转变,种种劣行,使得其“为论者所讥,朝野咸共疾怨”。

隋末农民大起义时期,天下大乱,但虞世基秉承报喜不报忧的一贯做法,将各地奏表全部加以抑损,“不以实闻”。直到有一次在外征战的杨义臣上奏捷报,说降贼数十万,隋炀帝才大惊失色,惊叹“局势如此糟糕,杨义臣竟降了那么多贼!”虞世基却不慌不忙地回答:“小窃虽多,未足为虑。杨义臣拥兵在外,才最非宜。”隋炀帝一听,“卿言是也!”旋即将立下大功的杨义臣所将之兵尽皆遣散。此时起义烈火越燃越旺,越王杨侗派太常丞元善达远赴扬州向隋炀帝告急,请隋炀帝速回长安主持大局。元善达“唏嘘呜咽”,隋炀帝也不禁“为之改容”。虞世基“见帝色忧”,又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安慰说:“越王年少,被人所骗。若贼情果真如此严重,元善达又怎能到此?”隋炀帝闻言,顿时勃然大怒,说:“元善达小人,安敢欺辱我!”下令派元善达再次穿越火线催运粮草,致使元善达终为起义军所杀。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向隋炀帝进言,也再没有人敢向他报告“贼情”了。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在扬州发动兵变缢杀隋炀帝,虞世基也在这次兵变中被杀。隋朝灭亡,固然在于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但与虞世基等人身为朝廷重臣却罔顾国家安危、只顾个人私利亦脱不了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宇文化及兵变前有人向虞世基告发并催促其早做防备,而虞世基按照惯例,“疑告反者不实,抑而不许”,既未向隋炀帝汇报,也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终于导致兵变无可收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虞世基自己杀了自己。

再来看虞世南。虞世南也曾在隋灭陈后入仕长安,时人将虞氏兄弟比之为“二陆(陆机、陆云)”。但虞世南在隋朝的官运显然没有虞世基亨通,不过长期担任秘书郎一个小官而已。尽管如此,虞世南从未仰仗过其兄的权势为自己助力。他曾写过一首诗《蝉》,可谓其自我写照:“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与虞世基的性格正好相反,虞世南虽然外表柔弱,“若不胜衣”,却“志性抗烈”。隋炀帝曾经很淡定地对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稍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隋炀帝之所以对虞世南说这番话,显然是知道虞世南的性格,于是先堵住他的嘴,不给他谏言的机会。

唐代隋后,虞世南辗转投入李世民帐下,协助李世民创业建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李世民称赞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贞观政要》里多次记录了唐太宗与虞世南之间的对话,虞世南敢于直谏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唐太宗曾经充满感慨地说:“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贞观十七年,已经去世五年的虞世南仍被唐太宗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可谓“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回看虞氏兄弟跌宕起伏、结局殊异的人生,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所遇不一。虞世基遇到的是隋煬帝,遇到这样的皇帝,恐怕或者做佞臣,或者成比干,或者沉默不语、远走高飞,再无其他选择。虞世南比他的哥哥幸运,遇到的是唐太宗,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虚心纳谏的皇帝。尽管如此,二人自身的选择同样关键,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何同样的起点,却会有不同的终点!

在儒家文化传统下,读书人历来有入仕济世的理想与抱负,如孔子老人家就曾感叹“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但孔子还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显然,虞氏兄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待富与贵、贫与贱的不同态度上。一个为了富贵随波逐流、汲汲以求,不惜自毁名节、自甘堕落;一个却能够铭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始终安贫乐道、坦荡自如。选择随波逐流的最终身名俱灭,选择坚守的最终垂名史册。古人曾说,“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这在虞世基身上可以说得到了极致体现。同样,“君子固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虞世南却做到了。如今,在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中,在充满诱惑与浮躁的各种关口面前,惊觉、警惕于虞氏兄弟的迥异人生,当为我们在做出不同抉择时提供了一份镜鉴。

(摘自《察吏:中国古代吏治镜鉴》)

猜你喜欢

虞世南兵变隋炀帝
陈桥兵变
春夜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咏萤火
陈桥兵变
李渊起义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
叶剑英平定香洲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