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百个曹参,不如一个萧丞相

2020-12-04杨照

领导文萃 2020年22期
关键词:萧何功劳前线

杨照

萧何对刘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萧何开始崭露头角、明白显现出自己的意义是在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从进入咸阳,到被封汉中,再从汉中打回关中,楚汉相争局面形成,因为有萧何,刘邦这边已经有了两项项羽比不上的优势。

一项优势是,萧何刚到咸阳就收了秦代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把它们作为建立一个帝国的文件全部都收在一起。文件里记录了当下帝国的种种讯息,所以,对于地理、人口、经济、军事等不同的面向,萧何都有最好的掌握。另一个重要的优势是,在刘邦带军向东跟项羽征战的时候,萧何一直留在关中地区,主要做两件事情。

首先是“使给军食”,换句话说,就是负责给前线军队的后勤补给。后勤补给最核心的是粮食,所以他必须充分掌握关中的生产力。不止如此,他还要确保后勤所需的粮草跟其他器械能固定且有效地送到前线去,让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当然,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即便有这样的优势,刘邦仍然数度在战场上败给比他更有军事能力的项羽。所以,萧何还必须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萧相国世家》中所写的: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他要不断地帮刘邦动员新的军队,每当前线战败,军队有所流失,如果不能快速补充兵士,那么很明显会给刘邦带来无法逆转的颓势。还好有萧何坐镇关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效动员关中的物力和人力去补给前线,这是他最重要的功劳。

但即使有功至此,在那样的乱世当中,萧何仍然要找到自处之道。接下来,“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闲”。这时候正是楚汉相争的最高峰,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可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刘邦一直派使者来慰问后方的萧相国:你最近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需求?

萧何就搞不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还好他旁边有一个策士鲍生,教萧何说:“你想想看,这时候汉王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他在最前线打仗,如此辛苦,却一再派人来问候你,这绝不是什么好事。为什么他要反反复复来問候你,因为这是他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随时有可能战败。所以他怕在这个节骨眼上,万一后方有什么不测,就完了。他反复来问候你,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后方。所以,你要让他安心,觉得后方绝对不会有事。不然的话,一旦他开始怀疑你,你想想他会怎么做?所以,既然你负责的是动员,那就把你们家族里只要能打仗的男丁,通通找来,都派到刘邦身边,这样他就不会怀疑你了。”萧何听了,乖乖按照这个建议去做了,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到了汉五年,刘邦已经打败了项羽,要论功行赏了。整个封赏的过程花了很长时间,很难决断。最后,刘邦把萧何放在最前面,封他为酂侯,而且给他非常多的食邑。看到萧何得了这么大的赏赐,很多功臣,主要是在前线打仗的人,心里很不平衡。他们对刘邦抱怨:“我们在前线攻城略地,多则跟敌人战斗了上百场,少的也打了几十场,经历了多少生命危险,留下了多少伤口。萧何呢?他打过仗吗?他骑过马吗?他就在后方,徒持文墨议论,不战。他从来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为什么功劳反而在我们上面呢?不合理!”

刘邦听了他们的抱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他们会不会打猎。大部分人说,“会啊”。接下来刘邦就问:“你们知道打猎的时候有猎狗吗?”他们说:“当然知道,打猎的时候要带着猎狗去。”刘邦就接着说:“如果你们要去打猎,会叫狗去追,对不对?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狗追到了猎物,可是,是谁放狗的?还有,是谁指示狗应该到哪里追昵?我们会认为,打到猎物都是猎狗的功劳,而不是人的功劳吗?你们取得的这些战绩,用打猎来做比的话,叫作‘功狗,你们就是去把猎物咬回来的,这是你们的功劳。可是不要忘了是谁指使你们到哪里打猎,怎么打,这背后有‘功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萧何,因为萧何发出指示,他在后面告诉我们军队应该到哪里,去打什么地方,怎么打。而且,你们跟在我身边,觉得自己非常效忠我,也许你弟弟和其他亲戚也跟着我,但至多就是两三个人。你们知不知道,萧何举宗数十人,几乎所有传宗接代的男丁全部跟着我。功不可忘也,所以,正是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萧何应该获得的特殊地位。”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首先要佩服刘邦的识见,他会区分,真正攻打城池击退敌人的那些人,不过是打猎时的“功狗”。“功狗”有苦劳,但是最高的功劳是在背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功人”,费心的人比费力的人地位更高。

另外,我们也就了解了,当时鲍生给萧何的建议真正打动了刘邦。刘邦在前线最艰难的时候,萧何竟然把萧家所有男丁都派过去,这是彻底的效忠。因此,等到论功行赏时,刘邦自然也会给萧何应得的地位。

但事情还没有完。封赏后,接下来就要定位次。这时几乎所有人的共识是,摆在最前面的应该是平阳侯曹参。为什么呢?因为他打仗打到身上有七十道伤口,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且,曹参攻城略地,功劳最多,也应该摆在最前头。但刘邦心里不这样想,他还是认为摆在第一的应该是萧何。

关内侯鄂君可能意识到了刘邦的心意。他独排众议,说曹参虽有野战掠地之功,但这是“一时之事”,就是说每场战役就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功劳。但是,刘邦跟项羽相争长达五年的时间,而且战线拉得那么广,过程中有赢有输,而且输的时候居多。每次输了,部队里面就有很多人逃亡,最终之所以取胜,靠的是萧何源源不断地从关中补充人力,有时甚至不用等刘邦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一看前线不对,就会主动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当楚汉在荥阳僵持时,已经到了“军无见粮”的地步了,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就是因为萧何一直从关中运来粮食。在争夺东方领土过程中,刘邦不断失败,也是靠着萧何镇守关中,才成就了万世之功。

鄂君讲得非常夸张:今天我们不要说少了一个曹参,就算少了一百多个曹参,汉军仍然是汉军,可是如果少了一个萧何,那就不可能有汉军,不可能有楚汉相争的这个结局了。萧何是长时间的、全面的功劳,曹参虽然打了那么多场战役,但不能“以一旦之功而驾万世之功”。

用这种方法来主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当然就是刘邦想要的。结论是,萧何不仅排第一,还被赐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权,可以“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是最高等级的优待,意味着萧何上朝可以不用脱鞋,不用解剑。不止如此,依照本来的朝仪,上朝时为了表示看到皇帝的慌张和敬仰,臣子在殿上不能慢慢走,必须要快走,就是“趋”,但是像萧何这种特别的功臣,可以慢慢地走向殿上,走向皇帝。

这一段其实还埋下了一个伏笔。在《萧相国世家》接近结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一段萧何和刘邦的互动,司马迁用了非常简要的两个字“徒跣”。“徒跣”就是赤脚,表示萧何本来被刘邦恩赐可以穿鞋、带剑上殿的特权,但他刻意把鞋脱了,光着脚去见刘邦。这就是萧何的为臣之道。

(摘自《史记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猜你喜欢

萧何功劳前线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谁的功劳大
我的功劳也不小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跟踪导练(四)4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狭叶十大功劳化学成分分析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