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六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20-12-04薛子明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六书偏旁部首引申义

薛子明

(吕梁电视台,山西 离石 033000)

汉字已有6 000余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文字。起初的汉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1]2。固定下来的汉字,其书写结构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的不断更替[1]2,其形体正如古代语言大师许慎云:由图形而符号,由表意到表音,由繁复到约易[2]2。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汉字表意、表音偏旁部首经过了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洗礼,其表音部首发生了巨大变化,表意内涵蕴藏之亘古社会制度、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生活百态等,随之不断更替,发生了历史巨变。

一、“六书”理论

许慎在《说文·叙》中指出,古人造字的基本原则是“分理别异”。许慎吸取了前人的精华,总结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定义“六书”。并指出:“六书”是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是指汉字的六种构字条例。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总结形成了以“六书”为中心的语文学专门知识——“六书”理论[2]3。

《说文·叙》具体解说“六书”为:“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2]3

《说文解字》其起始目的就是为了“正字”,其《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个大问题的[2]4。《说文解字》收集汉字共9353个,收录部首540个,系统地解析汉字结构,本义,引申义,解析汉字的造字规律,以帮助后人的认字和识字[2]4。《说文解字》对每一个“字”和“文”的来源进行了说或解,不仅在文字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推动和促进后代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六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东汉语文大师许慎在《说文·叙》中开宗明义指出语文学习“先以六书”[2]5,宋末元初学者戴侗也曰“六书也者,入学之门户,学者之所宜先也。”[3]4说明六书在语文学习中处于打基础的地位,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透彻领会汉字的本义

从汉字本体出发,领会汉字的本义。本义指汉字造字时用字形表示的词义。

如:鉴,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均用监,象人临皿照视云形,古代的镜子最初是以皿盛水,对着察视面容,后来青铜出现,才改用青铜铸镜,字也由监而为鉴。因此,监的本义是镜子或照镜子。《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人不要对着水照自己,应当到百姓中照照自己”。[1]5

中国古代秦朝汉字改革以后,月与肉形体结构形成了“月”字与“肉”字的现行结构。但在充当形旁部首之时,月与肉还没有分家,一律使用“月”字旁。

如“明、朗、朔、期”等,又如“脸、胸、腔、肚、膝、脚、肌、腹、肤、肘、股”等。

显然,前例是“月”字旁,后例是“肉”字旁。凡与“月亮”有关的光明等含义的“月”字旁,居右;凡与“人体骨肉”有关的皮肉等含义的“月”字旁,居左[1]6。

再如现在通用的形符“四”,是隶变后形近了古本字“网”,因而,凡汉字偏旁部首“四”其本义均与“网”字本义相同。如“罟、罗、罩、罾”等[1]6。《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于所罾鱼腹中。”这里“罾”字的含义就是捕鱼网。

同样道理,诸如“伶牙利(俐)齿”,“利”,始见于甲骨文,本义用刀割禾来反衬刀的锋利,会意字;“俐”是形声字,“亻”形旁表意,其古文字形体象侧身而立的人,表示人伶俐。可见,成语“伶牙俐齿”应选用“俐”而不是“利”[2]6。

同样道理,我们领会诸如“不假思索”“发愤图强”等选词用字。

(二)有助于透彻领会汉字的层层引申义

汉字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是造成汉字一字多义的重要原因。引申义与本义有一定联系,它是人类思维运动即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了联想和类推作用的结果。

以上对于“四”字作为偏旁部首解析,可知其本义与”网“字相同,其引申义与捕鱼网相关,由“捕鱼网”进一层的引申义,即触犯法网,如“罪、罢、置”等。又如现代汉语“犯罪”,“罢官”[1]7。

如司马迁的《孙膑》中又有一句“君弟重射”,“射”字在这里就是用的其引申义“赌注”的含义。

再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根据“知”字偏旁部首解析,“知”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口从矢,词也,会意字,本义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以上翻译成现代汉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2]7。

可见,开始的“知”字皆用的是“知”字的第一层引申义,唯独最后一个“知”字用的是其第二层引申义。

(三)有助于透彻领会汉字的古今变迁

汉字独特的偏旁部首蕴涵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人文百态。学习汉字,有助于融汇贯通理解其含义,提升学习应用的效率。

“父”的含义:父亲,子女对生养自己的男性一种特别的称谓。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督导子女守规矩的人。可见,古人造“父”字的年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2]8。

(四)有助于汉语言文字的精准运用

学习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对字义不甚了解,望文生义,甚至曲解其意,就会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如工作中我们常见人们把“启示”和“启事”相混淆。

《说文》“启,开也,从户从口”,如启封,启门。“开”这个本义引申出“开始”“开导”“陈述”“说明”的含义[2]9。《中国实用文体大全》讲到,“启事”是一种文体,是公开向大家说明某事的文字,如“寻人启事”,“招领启事”等[4]9。

“启示”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2]9。

可见,“启事”与“启示”很不相同。从词性构成上看,“启事”是动宾结构,“启示”是联合结构;从用法功能上看,“启事”是有事向大家公开说明,希望得到线索或答案,“启示”是得到了线索或答案之后的感悟和启发等行为[4]9。

“启事”与“启示”含义不同,词性结构不同,用法功能也不同。

再如:全国人民代表共商国是的“是”字,在此不能应用为“事”字。

“国是”的“是”字,是“是”字由“正”的本义而来的引申义“事情”,因而“是”字的“事情”含义是“正确,对的事情”,有“到底该怎么做”这层意思,有“法则”的意思。[2]10

“国事”的“事”字由本义“号令去做某事”,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2]10。

从语境上理解,“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2]10。

凡此种种,枚不胜举。

总而言之,汉语作为一门表意文字,距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故士唯勿学,学必先六书”。

荀子《劝学篇》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朱子曰:“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5]10君子未闻古弈秋二弟子学弈乎![6]10有鉴于此,奋力之!

猜你喜欢

六书偏旁部首引申义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耐”字原是剃胡须
我的作文(外一首)
画说汉字——摆(bai)
台字找偏旁部首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移字谜
偏旁部首知多少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