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钢琴教学中对中国作品的选取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0-12-03曹静

音乐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音乐作品钢琴

曹静

钢琴教学,在高师音乐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课程,集聚综合素养的教学价值,是师范院校培养音乐教师必不可少的科目。高师院校的音乐科目教授,肩负着培养优秀音乐教师团队的重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兼具音乐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为此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习挑战,应具备高难度曲目的演奏能力、配合声乐演唱课文的基本功等。

一、高师钢琴教学中作品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作品选择鉴赏性不足

高师院校音乐课程中,钢琴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音乐素养,提升其对钢琴专业技能的理解。在钢琴教学中,选择的钢琴作品鉴赏力不佳,而教学过程注重作品的演奏过程,对作品师范性教学技能甚少涉及,造成音乐专业学生欠缺必要性职业技能,对钢琴作品不具有应有的鉴赏能力。在欠缺鉴赏能力的学习背景下,音乐师范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演奏能力,但是在音乐审美、作品认知力、作品赏析等方面,呈现知识薄弱状态,不利于师范音乐专业良好发展。

(二)中国作品元素不充分

中国钢琴作品,在师范音乐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钢琴在乐器中,素有乐器之王的称呼,其教学应包括:专业实操技能、作品赏析能力、音乐审美思想等。实际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在课堂中融入成分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钢琴技能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钢琴实操技能的创新发展。例如,在《梅花三弄》中,创作者在演奏技巧方面实现了创新与调整,让作品提升到心旷神怡的境界,此作品融入在钢琴演奏技巧教学中,对音乐师范学生的实操演奏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高师钢琴教学应采取的教学实践对策

(一)丰富教学内容

1.增加中国音乐作品赏析课程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久远,乐器具有多元化形态,所演奏的音乐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气息。在引入钢琴乐器后,音乐作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此而生的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中国特色文化,部分曲目中增加了民族元素,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有新的发现与改变,让作品演奏效果更为流畅。由此发现,中国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知识具有学习价值,应增加作品赏析课程,以中国钢琴作品为主,为学生讲解其中的演奏技巧与发展过程,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演奏知识,以此增强学生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教授可选择红色歌曲与钢琴演奏结合,其中的民族文化较为鲜明,红色文化时期的民族以艰苦奋斗、爱国为主题。音乐作品有多种选择: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曲目《我的祖国》;赞美英雄事迹的曲目《为人民服务》;记录革命经历的作品《延安颂》;广为流传的舞台剧《白毛女》等。此类作品以钢琴演奏,一方面有助于丰富钢琴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对钢琴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利于融合中国作品,树立学生具有民族文化的思想观念。

2.设立中国曲目练习实操课程

中国钢琴作品大型合奏,具有一定难度,对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有较大考验。高师学院钢琴课程,应为学生创建中国曲目练习的环境,挖掘其合奏潜能,全面提升其演奏能力,具有深远的教学意义。在课堂为学生增加中国音乐曲目的教学后,为学生示范曲目钢琴的演奏技巧,让其自行挑选曲目进行钢琴演奏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钢琴学习兴趣。例如,《白毛女》作品進行钢琴演奏时,学生可利用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钢琴演奏改编,融入自身对作品的感情,发挥钢琴演奏的艺术效果,促进学生对钢琴演奏有全新认识。

(二)选择鉴赏性高的中国作品

1.选择鉴赏力佳的中国音乐作品

选择具有鉴赏力的音乐作品,融合在钢琴教学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学生的鉴赏能力。由音乐专业教授带领学生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内涵,逐渐发展学生自主赏析中国音乐作品。钢琴教学始于西方国家,从教学设备、环境搭建、课程规划等方面,体现着西方文化思想,基本中国作品不充足的背景下,大量引入西方教学元素,会导致学生对钢琴学习进入误区,认为中国文化不适宜与钢琴艺术相结合。通过为学生选择具有鉴赏力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建立其对国内文化的自豪感,发挥中国音乐作品的教学价值。

被问及音乐钢琴艺术家偶像时,大多数学生回答的是“贝多芬”。基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教材中多次提及这位西方钢琴艺术家,在音乐师范学生心目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钢琴作品选择时,应关注中国钢琴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郎朗、长江11位钢琴艺术家等。郎朗是国内著名的钢琴演奏艺术家,其钢琴代表作有《黄河》《彩云追月》等。郎朗有着大量的钢琴演奏作品,应成为师范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首选题材,为学生筛选具有教学价值的音乐作品,加强作品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

2.选择具有时代背景的中国作品

在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接触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西方作品,造成学生对国内钢琴作品欠缺兴趣。基于兴趣学习成因视角,缺乏中国音乐作品兴趣的学习过程,势必会影响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成长。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兴趣的途径有:师范院校音乐教授,应在理论知识教学时,适当为学生引入中国作品的演奏技巧,实现知识点与中国作品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了解;增加中国钢琴作品赏析课程,调整此项目的课程比例,结合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深入挖掘中国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

教学案例,教授在讲解《黄河钢琴协奏曲》时,适当性为学生引入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品取材途径等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在价值。教授应将音乐作品划分为几个小节,逐一进行讲解,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讲解一个环节时,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原作品,在原作品基础上,钢琴教授将某段稍微改编,为学生演奏,让学生对比两段音乐作品的差别,以此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教授通过作品演奏与原作品进行对比,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演奏实操技能。结合作品背景、作家感情的音乐作品赏析课程,让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深入了解,培养其民族荣誉感。

(三)充分利用中国作品元素

1.增强学生中国作品的演奏技能

中国钢琴作品与西方作品,在演奏技巧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表现在调式、音阶等层次,相比之下,国内音乐具有较为突出的演奏优势,对指法技能有较高层次的要求。钢琴教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讲解中西方钢琴作品的异同点,树立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正确认知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文化辨识能力。例如,中国作品在小三度的五声演奏期间,采取相邻手指交替演奏的方式,此种演奏技能对手指跨度确认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需要演奏者在多次练习下,挑战连续性音阶的演奏,以此达到中国作品的演奏需求。连续性音阶演奏,要求演奏者双手在乐器弹奏期间,设立三度与六度为核心点,以稳定的平行四度与五度作为交替点,提升作品演奏效果。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品有《二泉映月》和《百鸟朝凤》。

2.提升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层次

中国钢琴作品,更注重音乐与情感的共鸣。教授为学生讲解中国作品时,应适当性为学生引入情感共鸣的演奏技巧。例如《平湖秋月》曲目,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精髓,教授在引入这首曲目时,应理解作品所采用的演奏逻辑方式、作品背景及其情感内容,以便于演奏出极具情感的艺术效果。教授在选取中国作品时,应科学把握作品的着力点,挖掘其内在的教学内容,发挥中国作品的教学价值,推动音乐钢琴教学良好发展。此外,在学生自主练习中国作品期间,教授应适当指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共鸣,以便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作品的理解层次,促进在演奏练习中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怀,切实以中国文化引领学生迈入钢琴演奏的全新境界。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为学生开展的钢琴教学,应以中国作品为基础,有助于提升钢琴教学层次,为学生引入具有民族文化的钢琴作品,增强其民族自豪感。通过增加作品赏析课程,设立中国作品练习课程,引入红色曲目,选择具有时代背景的中国作品等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认同感,以其专业技能教授学生钢琴知识,有助于推动钢琴教学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迟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音乐探索》2019年第3期。

曹 静 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音乐作品钢琴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纸钢琴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钢琴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