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作曲家的儿童钢琴套曲

2020-12-03曲娃

音乐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作曲家钢琴创作

曲娃

儿童音樂作品与儿童文学、电影、戏剧作品一样,在整体文化与教育环境的影响之下塑造儿童的内心世界。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儿童曲集”是其中重要而引人瞩目的组成部分。儿童曲集是由多首钢琴小品组成的套曲,内容通常包括音乐中的“诗”与“童话”、不同年龄孩子的经历以及对孩子们情感与性格的描绘等。对于作曲家来说,创作儿童套曲[1]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聆听、演奏并感受音乐。因此,我们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儿童钢琴套曲进行内容、结构及演奏方面的分析时,也应理解作曲家的教育理念。

一、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1878年给自己侄子创作的《儿童曲集》是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第一套儿童钢琴曲集。作品继承了舒曼《青少年曲集》与穆索尔斯基《育儿室》的思路,展示了当时贵族儿童的日常生活。从早上的《晨祷》到晚上的《教堂里》,中间包括孩子们每日玩的玩具[2]、对语言[3]和地理的学习,并展现出他们对远方的渴望及对不同国家音乐特点的初次体会等。其中有孩子需要学习的舞蹈音乐,有孩子跟亲人的互动,同时也跟童话世界紧紧相连,如第19首《奶妈的童话》、第20首《妖婆》、第12首《拉手风琴的农夫》。除了用音乐描绘儿童身边环境,曲集也效仿穆索尔斯基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悲伤、忏悔、期盼等,如第6首《生病的娃娃》和第7首《娃娃的葬礼》。

柴科夫斯基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演奏能力,作品中没有八度、大型和弦、大跨度跳跃等,同时也包含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独特的歌唱性旋律。在《生病的娃娃》和第16首《古老的法兰西歌曲》中可以找出每条旋律的高潮和使用渐强渐弱塑造悠长旋律的巧妙;也使用钢琴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如第13首《卡玛林斯科亚》(模仿巴拉莱卡)、第23首《手摇风琴手在歌唱》;在第21首《甜蜜的幻想》中采用的旋律和弦结合方式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柴科夫斯基的《儿童曲集》奠定了之后俄罗斯儿童套曲创作的“多功能”传统,讲述童年、培养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了解儿童心理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等。这套作品可以解决很多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可在不同的年级[4]使用,例如《生病的娃娃》《意大利歌曲》《古老的法兰西歌曲》适合初学者弹奏,而高年级学生可演奏《那布勒斯歌曲》《妖婆》等。同时,这套曲集对于扩展学生和听众的想象能力也有帮助。

二、列比科夫

列比科夫(1866-1920)1902年创作的歌剧《圣诞树》[5]是柴科夫斯基《儿童曲集》之后的一部俄罗斯儿童音乐作品。列比科夫是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曾在敖德萨、莫斯科、基什尼奥夫、基辅的音乐教育机构中任教。他大部分作品以儿童题材为主,例如儿童曲集《环游世界》《轮廓》《来自古希腊世界》《过去的图画》《青少年简易曲集》《圣诞树玩具》《星点》。

列比科夫的儿童曲集《圣诞树玩具》创作于1915年之前,以第1首《圣诞树周围的孩子们》串连整部套曲,题材上接近李斯特在1874-1876年间为孙女创作的《圣诞树》。曲集中的14首作品大部分比较简单,适合孩子们演奏,例如第3首《音乐盒》、第4首《狗熊》、第8首《锡兵》。但有些作品在技术上并不适合儿童演奏,如第7首《小木马》中包含9度和弦,第10首《小陀螺》中有不间断颤音。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方面,《圣诞树玩具》与之前的儿童音乐有相似之处。比如第5首《穿萨拉范[6]的娃娃》与柴科夫斯基《儿童曲集》的第13首《卡玛林斯卡亚》相似。第2首《跳舞的土地精》使用了格林卡用过的全音阶,而第11首《中国小人儿》中为塑造特有的音乐风格,使用了两种五声调式。

三、格列恰尼诺夫

最接近柴科夫斯基音乐风格的是格列恰尼诺夫(1864-1956)创作的《儿童曲集》。格列恰尼诺夫1881- 1890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随萨福诺夫、阿连斯基、塔涅耶夫学习,后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毕业后在格涅辛音乐学校任教。1925年格列恰尼诺夫离开俄罗斯并在巴黎生活到1939年,后移居纽约。作曲家自己喜欢教学,因此创作了大量儿童作品,例如《孩子的一天》《小珠子》《小童话》《挑棒游戏》《儿童曲集》(1923)《绿草地上》(1924)及儿童歌剧《圣诞树的梦》《小老鼠的小阁楼》《猫、公鸡与狐狸》等。

格列恰尼诺夫《儿童曲集》是为初学琴童写的作品,因而除各种舞蹈标题外,还含有练习曲体裁。不同的舞曲也有专门的标题,例如玛祖卡《舞会后》、圆舞曲《我已经长大啦》。他的作品不仅标题有趣,还在同一作品中展示剧情。例如在第5首《骑木棍》中标注有“骑太远了”,之后又“安全回来了”。另外由于这部作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其中增添了一些士兵题材的小品。这是跟柴科夫斯基的创作不同的地方。

在格列恰尼诺夫另一套儿童曲集《小珠子》中,作曲家从教育的角度、用艺术的方式让小朋友了解生活的困难,如《小乞丐》《辛苦的工作》。这通常是崇尚自由的浪漫派音乐创作避开的题材。

这两套儿童曲集在教学理念上与柴科夫斯基的《儿童曲集》接近,同样有助于提升小朋友的和声听觉与旋律感受能力。

四、马伊卡帕尔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马伊卡帕尔(1867-1938)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理论家和教育家,著有回忆录《求学时代》等。

他1925-1926年创作的套曲《挑棒游戏》[7]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始终受到钢琴教师和初学儿童的喜爱。这套作品延续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但马伊卡帕尔也有不同于柴科夫斯基曲集的创造。他出于教育的目的对曲集中的体裁进行了扩展,有些作品运用了复调形式,如第18首《前奏曲与小赋格》。因此《挑棒游戏》不仅描绘儿童世界,更是优秀的钢琴教科书。其中的小曲经常被摘出编入各类教材,但只有在完整版本中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用意。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一样,这套作品可以使学琴者了解不同的调式调性。套曲分为3集,共6册。第一集(前两册)包含3个升号内的不同调式调性,第二集(第三、四册)限制在三个降号内,第三集是4到6个升降号的大小调。由于前两集都使用C大调和a小调作为起点,因此总共有26首曲子。同时,他在乐谱中标注了大量指法和踏板标记。其中包括特殊的“音后踏板”标记:oPed。

五、普羅科菲耶夫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为儿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如《彼得与狼》《灰姑娘》《石花童话》《老奶奶的故事》等。

普罗科菲耶夫1935创作的钢琴作品《儿童音乐》描述了儿童夏季一天的生活,从第1首《早晨》到第12首《月亮在草地上升起》。与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更多冬天形象不同,普罗科菲耶夫喜欢用音乐描述孩子的夏天。夏天是孩子们最自由、最有机会亲近大自然的季节。这也体现了作曲家的乐观主义态度。

这套作品中含有练习曲性质的小品,例如第9首《捉人游戏》;也有深入描绘儿童心理变化的小品,例如第5首《后悔》;在第8首《雨和虹》中以“音簇”来表现孩子首次看到彩虹的陶醉,并用重复音模仿雨滴落下的声音。通过这套作品,还可以对普罗科菲耶夫常用的舞曲和进行曲有初步了解,例如第4首《塔兰泰拉》、第6首《圆舞曲》、第7首《蚱蜢游行》、第10首《进行曲》等。

六、肖斯塔科维奇

与普罗科菲耶夫几乎同一时期的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给自己女儿加丽娜的《儿童练习册》创作于1944年,1945年由加丽娜首次在莫斯科作曲家协会演奏。曲集最初由6首作品组成:《进行曲》《圆舞曲》《狗熊》《欢快的童话》《忧伤的童话》《带发条的洋娃娃》,1983年添加了第七首《生日》。套曲规模较小,大部分作品使用双手单音技法,曲式结构比较传统,具有鲜明对比的音乐形象。这部作品适合初学儿童演奏,在教学中更受女孩们的喜爱。

肖斯塔科维奇另有一套《洋娃娃的舞蹈》,创作于1952年,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芭蕾舞剧音乐改写的作品,演奏技术要求较高。这里面的7首作品中有5首给儿童展示了不同的舞曲:第1首《抒情圆舞曲》、第2首《加沃特》、第4首《波尔卡》、第5首《圆舞曲——玩笑》、第7首《舞蹈》;还有两首非舞蹈曲性的:第3首《浪漫曲》与第6首《手摇风琴》。这套作品适用于培养学生在演奏中展现不同音色的能力。

七、斯维里多夫

1948年由斯维里多夫(1915-1998)创作的《儿童曲集》标题较为传统,接近于柴科夫斯基的曲集。其中有纯粹俄罗斯风格的小品,如第5首《钟声响了》[8]、第9首《拉手风琴的小伙》;有神话题材的小品,如第11首《巫师》、第16首《格林卡主题进行曲》;也有印象派的音乐描绘,运用半音与色彩踏板的结合,如第15首《小雨》。第4首《顽固的人》创作手法接近穆索尔斯基在《图画展览会》与《育儿室》里运用过的对话形式。其中每首作品的技术难度不同,在教学方面,适合于钢琴学习的初学与中期阶段。

八、卡巴列夫斯基

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是作曲家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创作了11部儿童和青少年作品,包括乐曲、奏鸣曲、变奏曲、复调、协奏曲等。《六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作曲家为儿童创作的一套复调作品,由2首二声部、3首三声部与1首四声部作品构成,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儿童对复调音乐的了解。作品主要围绕少先队员的生活展开,每首作品都有标题,还对每首作品与时代的结合之处、音乐定位及演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文字注解。在作品的前言中,卡巴列夫斯基首先介绍前奏曲与赋格的特点,建议琴童把多声部的赋格想象成没有主旋律与伴奏的区分、每个声部地位平等的合唱。提出练习过程中要详细分析曲子的结构、调式与主题的变化,为更快地背谱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速度与踏板使用方面,作曲家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所以乐谱中只标记了最基本的踏板。整体上,速度偏慢一些的作品,音色要求更厚重一些,而偏快的乐曲,音色则需要轻一些。

九、罗伊特尔施坦

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儿童作品中教育理念的作曲家代表罗伊特尔施坦(1925—)拥有从幼儿园至音乐学院的丰富、系统教学经验,创作有大量儿童钢琴作品,包括一些曲集和套曲。他的《13首移位练习曲》虽然解决同一个钢琴弹奏技术问题(双手移位弹奏),但每首都有专门的标题,实际上是意境各异的乐曲,可同时用来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控制能力。整套作品中既有跟大自然相关的标题,例如第2首《雨天》、第3首《小鸟鸣叫》,也有俄罗斯儿童套曲中常见的标题,例如第4首《俄罗斯歌曲》、第13首《有大音程的小圆舞曲》;但更多的是跟儿童动作有关的标题,如第6首《跳跃与攀爬》、第7首《双跳》、第9首《边走边聊》。有些练习曲没有标记速度,由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或教学目的自定,如第1、2、6、7、11首。在有速度标记的练习曲中,更多使用较慢的速度。作曲家认为,在移位技巧的训练中,肢体的放松与不同音区的音色控制非常重要。

十、古拜杜丽娜

作曲家古拜杜丽娜(1931—)的儿童作品集中创作于20世纪60- 80年代。其中1969年创作的套曲《音乐玩具》献给作曲家自己的童年。但其中的有些曲子很难,只有成年钢琴家才能演奏。这套作品除了向小朋友介绍各种体裁外,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从巴洛克、浪漫派到印象派、现代派等。套曲中14首曲子可以按题材分为三组。

1.表现民间集市的:第1首《上弦的手风琴》、第2首《魔幻旋转木马》和第11首《带着铃铛的雪橇》。

2.表现大自然的:第5首《四月天》、第6首《渔民之歌》、第7首《小山雀鸟》、第9首《啄木鸟》和第10首《驼鹿的林中旷地》。

3.与其它音乐有关的:第3首《深林中的号手》、第8首《狗熊低音提琴手与黑妇人》、第13首《鼓手》、第14首《森林音乐家》。

这套作品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音簇”(第1、3、8、11、12、14首)、持续音和长踏板(第3、4、5、6、9、12首)以及爵士乐因素(第8首)。另外在演奏技法方面,作曲家多次使用手指与踏板结合将和弦中个别音保留延续的演奏技法(比如第3、6、12首中),这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容易掌握。

十一、谢德林

俄罗斯另一位当代作曲家谢德林(1932- )的《青少年曲集》创作于1981 年,创作上使用了古老的民族音乐和现代的作曲技法。曲集中复古的新民俗音乐有第2首《旗标歌调》、第6首《颂歌》、第8首《农村哭丧的妇人》、第11首《俄罗斯钟鸣》、第12首《彼得颂歌》;以音乐理论术语命名的有第1首《琶音》、第5首《三度》、第7首《和弦转位》、第14首《12个音符》;使用自由节拍的有第10首《交谈》、第2首《旗标歌调》;模仿其他乐器音色的有第1首《琶音》(模仿琉特琴)、第9首《喇叭调》(模仿小号)、第11首《俄罗斯钟鸣》(模仿钟声);还有以其他作曲家风格为来源的,如第3首《演奏罗西尼的歌剧》。

十二、斯洛尼姆斯基

作曲家、钢琴家斯洛尼姆斯基(1932-2020)为琴童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适合不同程度学习者弹奏的曲集、创意曲、微型小曲等。《微型小曲》1973年阿尔托博列夫斯卡娅[9]请斯洛尼姆斯基为自己年幼的学生创作的,甚至里面的小曲名称都是让小朋友们自己取的:《青蛙》《蚂蚱》《苦涩的眼泪》《数数歌》《我们在雨中唱歌》。由于是写给初学者的小曲,作曲家使用了较单一的弹奏技术(一般仅两三种)来描绘不同的动物和现象。比如《青蛙》主要使用二度跳音,《苦涩的眼泪》主要使用下行小二度等等。

在斯洛尼姆斯基1981年创作的《旅游组曲》第3首《摩天轮》中作曲家使用了看起来难度较高,但上手比较快的演奏技法:右手弹奏白键、左手弹奏黑键。1990年斯洛尼姆斯基创作的两套作品《不会哭的公主》与《国王音乐家》是根据鲍姆巴赫与格林兄弟的童话创作的。与童话故事相比,作品中增加了戏剧性因素。演奏时,童话的剧情可提前或在小曲之间朗读以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音乐内容。这两首套曲后被作曲家收录到《五到五十岁》曲集中。2000年之后,斯洛尼姆斯基创作了适合初级和中级琴童的钢琴套曲《欢乐与忧伤、恐怖与可笑的历险记》(2010)、儿童曲集《孩子的一天》(2011,18首小品组成)、分为两册的儿童与青少年钢琴套曲:《小钢琴家的启蒙》(13首小品组成)与《不同国家与大陆的音乐旅行》(18首小品组成)等等。

俄罗斯儿童钢琴套曲的创作传统已经横跨到了第三个世纪,不但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吸纳了更多音乐技法与新鲜事物。直到今天,每年都有新创作的儿童钢琴曲集及儿童钢琴教材在俄罗斯问世,以满足针对各种年龄与兴趣点的儿童、青少年的教学需求。

注释:

[1]也包括其它构成与功用上类似的套曲形式——校注。

[2]并不仅仅是描述玩具本身。更主要是刻画儿童投入的状态与从中获得的乐趣,例如第3、5首,还有描述情绪的第6、7、9首。

[3]其中包括俄语。当时的俄罗斯贵族把俄语当外语来学。

[4]指俄罗斯遍布各地的公立儿童音乐学校中的不同年级——校注。

[5]根据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诞晚会上基督身边的小男孩》创作而成。

[6] 俄罗斯妇女传统的肥大无袖长衫。

[7]原文“Бирюльки”這个词的本意是挑棒游戏,有“干没有意义的小事儿”的转意。最早命名为“挑棒游戏”的音乐作品是里亚多夫1876年创作的,实际上是一首无标题音乐作品,而马伊卡帕尔非常注重曲名并曾多次更改。

[8]使用同名俄罗斯民歌旋律。

[9]阿尔托博列夫斯卡娅(1905—1988):苏联钢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曲 娃 博士、临沂大学俄罗斯音乐研究所特聘研究

员、下诺夫哥罗德音乐学院高级讲师

整理校订 彭 程 王德聪

猜你喜欢

作曲家钢琴创作
Jazz
长大可当作曲家
纸钢琴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钢琴
猫咪成长史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作曲家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