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踞山下的回忆:我的57个哥哥姐姐

2020-12-03禄旭

晚晴 2020年11期
关键词:毕节少数民族哥哥

禄旭

“爱满天下”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作为虎踞山下的普通教师,我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真情真爱践行了人民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的誓言。

1982年的春天,《光明日报》上的一篇《国家教委要求各地的重点大学和重点高中应该举办少数民族班》的报道让我父母激动不已。次日,父母拿着报纸直奔毕节行署专员李仿尧的办公室,向其陈述了在毕节一中举办少数民族班的建议。在李仿尧的倾力关注下,1982年8月底,毕节地委行署决定在毕节一中立即举办少数民族班,并由我父亲前往毕节的8个县选拔农村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到毕节一中就读。

就这样,57个来自毕节8个县的青涩少年在那年的9月集聚在虎踞山下,组成了毕节地区一中首届少数民族班。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的三年里,我在虎踞山下便有了57个哥哥姐姐。

从1982年9月起,我家便热闹起来,班上的女生们总爱跑到家里给母亲讲讲心里话,有点小病小疼就来我家找药吃。男孩们总爱挤在我家狭小的屋子里看中国女排的比赛。他们的父母兄姐来学校探望总要到我家里坐坐。父母亲总会在中秋节邀约班上的学生来家里做客,吃月饼、看电视。

1985年毕节地委调整了一中领导班子,校长杨世雄数次登门请父亲“出山”。春节刚过,父亲担任高三(四)班班主任。

怀揣着“热爱每一个学生”理念的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首先整改纪律,要求全班同学必须按时作息,清晨必须早锻炼,父亲挨个寝室叫醒学生们晨跑,提振他们的精气神。晚自习后必须按时就寝,担心男生们熄灯后聊天会影响休息和第二天的学习,父亲总是在熄灯后在男生寝室门口“蹲守”,发现说话的同学立刻制止。

为了在较短时间扭转班风,父亲与学生们一个个交心谈心,与学生们共同商讨,树立起该班学生的自信心;他力争改善伙食,保证学生们的日常开水供应;他不畏落后,指挥该班学生在一场场高三年级篮球赛、足球赛的获胜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班风。

高考转瞬即到,在全班57个同学与我父母的共同努力下,7月成绩出来后,该班学生的喜讯传遍了毕节大地:57个学生考上大学52名,其中重点大学28名。其中有金沙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苗族重点大学生王成相、王荣贵,有初中毕业成绩仅220分、高考444分被桂林冶金地质大学录取的卢楷,有初中还没学过英语、最后考入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王远进……《贵州日报》记者在《奇迹发生在虎踞山下》一文中详细报道了毕节一中首届民族班的办学经验。

还记得当年这些哥哥姐姐们离开一中返回各县时,母亲牵着刚小学毕业的我到畢节汽车站送行,看着这些与我们全家朝夕相处三年的少年们即将奔赴人生的新航程,父亲总是激情鼓励,母亲总是在笑语与眼泪中挥手……

57个学生完成学业相继工作后,他们与我们全家的联系也更紧密了,父母又开始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恋爱。每逢他们的婚礼,父母都要去祝贺。他们在工作中有困难了,也总是来找父母帮忙。当20多年前,青年作家王新意外离世,父亲惨然叹息“天妒英才,太可惜了”;当在毕节师专担任大学教师的班长杨泽新身患重病,父母奔走师专协调治疗,但还是没有阻挡住病魔……

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步入中年。毕节日报社副总编辑禄炳宪在《守望虎踞山》一文中写道:“三年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作为班主任的父亲,曾经深情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没有想到这些学生如此回报我和我的全家。”

这就是虎踞山下我的57个哥哥姐姐的故事,一个自强不息、后发赶超的故事。

猜你喜欢

毕节少数民族哥哥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哥哥什么都知道
犀牛哥哥道歉
我永远是你的哥哥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