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英雄雨来》创作的前前后后

2020-12-03熊坤静

晚晴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冀东炮楼鬼子

熊坤静

抗日铺就文学路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1月9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村。他8岁进本村小学读书,后来升初中时,因家境贫困,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他经常到荒野里拾柴禾,夏收季节去拾麦穗,冬季闲暇较多,就在家里读《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由此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1940年,管桦参加了八路军,他原本很想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事本领,然后奔赴抗日前线去杀敌立功,但抗大不招收没有战斗经验的学生。无奈,他只好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深造。

当时,为了不连累家人,许多学员都改了名字。管桦最初将自己改名为“管华”,但这个名字一宣布,学友们便跟他开玩笑说:“管理中华,野心太大了吧!”他便改口說:“我喜欢树木,抗战胜利后,我就管理一片树林。”于是,他在“华”字左边加了一个“木”字,管桦这个名字从此叫开了,并成为他后来的笔名。

1942年毕业后,管桦被分配到救国报社任随军记者。这期间他创作了描写抗战生活的短篇小说《行军》,由此开始了文学生涯。1943年,他调到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工作,这期间创作了许多歌词、剧本和文艺通讯,也写小说。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挺进东北。194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1948年,管桦因病从部队转业,调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研究员。在东北期间,他先后撰写了话剧《归队立功》,写作发表了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和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与他人合著出版了歌剧《国军现形记》和话剧《蒋敌伪合流》。

为儿童团员立传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管桦作为随军记者经常独自活动,给他带路的往往是些很小的儿童团员。有一年春,管桦途经丰润县城北的上水路村时,恰逢日本鬼子来“扫荡”。情况紧急之时,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见管桦身着八路军服装,便跑过来拽住他的衣襟说:“我要跟着你当八路军打鬼子!”管桦说:“八路军不能背着小孩打鬼子,快找你妈妈去吧。”那孩子说:“今儿个高低是跟你去当八路军了,就兴你们大人抗日救国?”那孩子依旧拽着衣襟不放,管桦无奈地说:“得让你妈妈送你来,八路军才能要。”当那孩子东张西望寻找妈妈时,管桦才得以走脱。

在这次“扫荡”中,进犯至鲁家峪村的一股日军,抓住了一个孩子,却被那孩子带进了地雷阵里,炸死了许多鬼子,那孩子也壮烈牺牲了。

1945年夏秋之交,冀东军区八路军某部攻打玉田县城,管桦去前线采访,在城南庄负责给他们带路的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走出村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正北约5里地就是玉田县城,大家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东面约200米远处高耸着一座炮楼,却没有枪声。管桦问那孩子:“炮楼里还有鬼子没有?”话音未落,敌人的机关枪子弹就像雨点般地扫射过来,大家连忙俯卧在地上。过了一会儿,见敌人没再开枪,带路的孩子站起身来问是否还往前走,管桦冲他大喊一声:“快卧倒!”可是为时已晚,那孩子被炮楼里飞出的子弹击中了太阳穴,当场牺牲。此后,每当夜深人静时,管桦凝视着天空无数的星星,觉得每颗星都亮得像儿童的眼睛,正天真无邪地瞧着他。一想起那个孩子的英勇牺牲,他就为之揪心、震颤。

为此,管桦萌生了将冀东抗日根据地儿童团员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以便流传下去、教育后人的想法。时值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他已随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迁到了沈阳。正是在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美好期待中,他开始创作《雨来没有死》这个短篇小说。初稿一气呵成后,他首先将它送给也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工作的作家周立波审阅。周立波看稿后,深为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雨来的形象所吸引和感动,连声称赞这篇小说写得血肉丰满,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雨来没有死》很快于1948年发表在《晋察冀日报》副刊上,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后來,这篇小说被选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管桦也因此声名大振。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其英勇抗日、机智斗争的故事也成为伴随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红色记忆。(来源:《党史博采》)

猜你喜欢

冀东炮楼鬼子
小兵张嘎(下)
金隅股份并购冀东水泥动因及效果探析
珠海炮楼十日谈
苗山深处的炮楼群
鬼子们的敬礼
亡羊补牢
合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