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民族服饰文化及技艺传承的思考
——传统壮锦技艺与中职服装专业设计课教学相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2020-12-02陶修彪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来宾546100

流行色 2020年7期
关键词:壮锦织锦壮族

陶修彪(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 来宾 546100)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是广西出名的壮锦之乡。壮锦有悠久的历史,是壮族特色的艺术符号,它是民族与地域特色艺术形式的体现,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民族文化记忆“活化石”的壮锦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经历三十多年的沉寂,进入新世纪的忻城壮锦重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目前已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锦过去是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壮锦之所以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经历了现代大机器化生产的巨大冲击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织锦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急需抢救和保护。在此现状下,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模式与生产模式难以延续壮大和传承。笔者作为一名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师,对于“如何做好壮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这个问题将从“专业课”及其“师者”的角度分析如何将壮锦技艺及文化融于中职服装专业课堂教学,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传统的壮锦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壮锦的生产方式基本以家庭妇女手工织作形式,没有做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导致在生产的过程中只能以小众的形式出现。过去织锦工艺能广泛发展是因为在特定的农业社会,它是部分壮族妇女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织锦工艺能代代相传并不断地发展和升华,是织锦手把基本原理加上对生活的领悟揉合在壮锦里面。如今的织锦技艺已不再需要承载着生存的压力,只是单纯地还原到一种民间传统工艺的身份,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为人们接受。但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大都靠口传身授,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

第二,是壮锦和其他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一样,本身有较高的工作量及技术要求,产量小且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后续的发展。过去,织锦妇女利用农闲时节纺纱织布,但同时也不缺乏通宵的织锦,究其原因就是织锦需要较高的工作量。作者曾多次走访壮锦发源地忻城向当地织锦老人了解,一块60×90(cm)带有普通花色图案的壮锦,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其需要工作量可见一斑。

第三,是政府对壮锦手技艺的重视及保护方式仍停留在“博物馆方式”,未能真正探索出一条让壮锦具有延续自然生命力及怒放之路。究其原因在于执行保护壮锦工作和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本身对壮锦技艺保护认知程度不够,没有把国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社会上也普遍认为壮锦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是一种落后的技术,只能存在于落后的时代。壮锦手工艺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但是在当代并没有能结合时代的特征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推广,也极大限制了它的进步。

最后,是群众对于壮锦手工艺的认知方面、宣传普及程度不足导致了壮锦工艺无法拓展市场,甚至使得壮锦工艺技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走向了消亡。

二、传统的壮锦技艺与中职服装设计课教学相融合的思考

1.深入了解壮锦文化,将壮锦文化渗入课堂教学

学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不仅能了解其文化精髓,同时也能提高对该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传承壮锦技艺尤为重要的是将学习壮族文化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壮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丰富且精彩的纹样,它强烈地反映了人民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崇敬;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只有深入学习这个“活化石”文化才能理解每一面壮锦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壮锦的“红配绿,看不俗”为什么能打破色彩约定俗成的搭配规律;只有了解壮族人民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进一步的理解壮锦纹样、几何图形的含义,也只有当我们知道凤凰几乎是作为壮族人的信仰图腾时才知道为什么“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种文化渗透学习可以采取欣赏美文式,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习,还可以入乡进村采风,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壮锦文化等灵活的教学方式。

2.注重学习传统壮锦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渗透壮锦工艺设计

学习壮锦的织造工艺技术是传承壮锦技艺的核心之一。虽然传统的手工艺远落后于当代的生产技术,但它对现代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如,1981年成立了忻城县壮锦厂,壮锦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但最终被淘汰的原因是它的生产方式丢失了民族手工艺的“手工”这一灵魂。把壮锦手工艺放进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师徒式”与“金字塔”结合教学,一个老师(师傅)带几个理解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徒弟),这几个学生(徒弟)下面分别带自己的几个徒弟,以此类推。这样灵活教学时间和课堂既可以克服设备的不足,也可以突破学生年级的分类,不限年级阶段只关乎选修了该课程三年内完成即可,这样有利于高年级学生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师傅的自然形成。把壮锦手工艺放进学校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与信息技术造就更具有生命力的壮锦工艺产品,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服装的创意设计以及壮锦手工艺的融合,能够不断从技术上加以创新和理解,为后面壮锦的创新设计运用得到良好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结合服装图案设计课程学习壮锦工艺样式,使其散发新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传统手工艺在样式方面对于现代的产品创意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就壮锦手工艺来说,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造型、色彩以及纹样方面。学生学习了壮锦文化和具备一定的壮锦手工艺技术后,进行的创新设计与运用是传承的关键点之一。

教师可以多渠道挖掘学生的潜能,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较好的融合,使学生在现代设计观念和现代的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处理和改造壮锦图案纹样素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在服装图案设计课程中,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临摹传统纹样的做法,组织学生亲临壮锦集中地区,如博物馆、古迹等,亲身感受壮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再设计的热情。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文字记录、视觉笔记的方式记录当地的民族特色,将典型的壮锦图案纹样元素记录下来,并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设计之需。回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考察后积累、整理的资料,用现代图形的造型手法,将原有的图案纹样元素进行提炼概括,并创造出新的图案形式。根据壮锦图案纹样素材元素及其内在的信息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扩展,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色彩、图形进行新的一轮想象和再设计,将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例如,壮族对鸟类的崇拜,将凤作为鸟形,作为祥瑞之禽,如风鸟纹、凤蝶纹等;百姓渴望风调雨顺,良好的意愿在壮锦上通过水纹、雷纹等抽象几何纹样来表达。把壮锦图纹中的雷纹、水纹等几何纹样图案运用家居面料上,不仅彰显高贵大气,还保留了人们美好的寓意。在婚庆饰品中运用几何纹、风鸟纹等,则代表繁衍后续、人丁兴旺、家族昌盛和保佑四季平安的夙愿。借鉴壮锦的色彩与、壮锦图案元素要以满足壮锦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基础,取其精华,充分展现出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4.用好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市场需求与特点研发创新产品

壮锦产品创新设计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一种有效创新,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活动,只有取得经济效益才是其意义的有效体现。根据这一特点,要狠抓市场针对这壮锦这一方面的需求,才能够打造迎合大众、具有良好发展空间、被人民群众的喜爱的产业,最终也将成为促进产壮锦创新展品设计重要推动力。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结合社会、市场需求特点共同研发和推广产品。例如:与旅游公司或者发行社以旅游开发的模式带动壮锦的传承发展,拓展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壮锦为主要原料制作服饰如服装、提包、手机袋等纪念品;宾馆酒店配套一系列的壮锦元素特色风格家居用品如客房装饰用品床罩、桌布、台旗等。把壮锦作为一种旅游商品来开发,加强与企业的联动作用,利用经济效益作用激发壮锦织锦艺人和研发者的积极,使壮锦也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要让壮锦走向市场,还需加大力度的宣传。学校、企业充分利用地方重视传统技艺政策,重视壮锦文化品牌的理论宣传,通过召开壮锦文化研讨会、座谈会、展示会,让壮锦这一壮族文化品牌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对壮锦进行有效的宣传,增强壮锦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推动壮锦文化走向世界。

结语

壮锦艺术既是广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壮锦手工艺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时,加之其枯燥而复杂的工艺,它的生命力就面临危机。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把壮锦传统工艺的理念与技术与现代创意设计融为一体并有效融合,利用政策助推,结合学校教学,联合企业,利用壮锦技艺优秀的一面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既可以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创意与特点,成为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大助力。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壮族
瑶族织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