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学专业篆书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设

2020-12-02张函

大学书法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篆篆书书法

⊙ 张函

高等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篆书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篆书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构成了书法本科阶段专业技能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书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篆书课程的制定不仅关系到篆刻教学、隶书教学,还影响到学生对篆书的认知与了解以及对“高考后遗症”[1]中有关篆书问题的纠正与改进。书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篆书课程主要解决何时教、教什么、课程群建设三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篆书课程的内容与标准在现阶段书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并不能统一。这是因为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存在不同,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之间的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各有重点。[2]所以,篆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这就需要从共性的角度去制定篆书课程的相关事宜,力求在最大范围内体现篆书教学具有的普遍模式。依据这样的思想,篆书课程的制定要符合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尊重书体演进规律;二是尊重教学规律;三是了解学生差异,因人施教;四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终极目标,关注短时成效。

一 、篆书课程的教学时间制定

在四年制本科阶段,书法专业技能课程贯穿整个教学阶段,每个学期都有很大比重的课程安排与训练。这是由专业特点决定的。书法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等课程,也是书法学专业普遍性的教学内容。每一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安排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要考虑与其他书体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从教学改革上考虑课程,书体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程是一个课程群。这一点就是高等书法教育与普通书法培训最大的区别。

基于此,与篆书课程最密切的相关课程就是篆刻、隶书、古文字学、古代汉语四门常规课程。所以篆书课程通常被安排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如放在新生开学的第一个学期,作为书法学专业的第一门技能课程讲授。这种安排方式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任何一门专业,史、论都是基础课程,往往很早开设。中国书法史是书法学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一个学期,而知识点就是从商周金文开始,从大篆开始学习了解。这个内容与篆书课程是吻合的,前者主要讲理论知识,后者主要是实践训练,两门课程同步进行。第二,从技术程度上看,篆书的基本技法是中锋用笔,而中锋用笔的训练又会影响其他书体的学习,可以说,中锋用笔是书法最基础的笔法。同样,篆书的字形结构变化较小,特别是小篆多以布白均匀为主,所指“密不透风、疏可走马”都可以通过篆书来学习理解。篆书比楷书、行书、草书的技术要简约。第三,古代篆书内容的体量相比楷书、行书、草书要少,主要分为大篆和小篆,前者以商周金文为主,后者主要以秦汉篆书为主,唐代、清代篆书主要是风格变化,可作为选修内容,根据学生差异讲授。新生入学后除去军训、国庆假期外,还有13个左右的教学周,正好可以安排课时较少的篆书课程。

篆书课程的课时有多有少,这要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多少来制定,如果想把商周金文、秦汉小篆、唐代篆书、清代篆书、民国篆书等内容全面涵盖,课时总量就要增多,反之则少。此外,课时与学分有关,还要考虑每一门课程的学分分配情况。

篆书课程可以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分为一个周期教学和两个、三个周期教学。一个周期教学是在四年制专业课程中只安排一次,即一年级第一学期;两个以上周期教学是多次安排课程。这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与培养目标有关,二是与师资情况相关。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怎么样安排课程,一次授课的总时间要有保障,不能少于48个课时,且不能间断式教学,要保障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篆书课程的时间设置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有一个非教学上的因素,就是书法的高考生在考前培训中,学习篆书的人数总体上较少。就教学规律而言,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掌握新的知识,而篆书作为基础性教学内容,对于没有接触过篆书的学生而言往往容易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认知,避免了“高考后遗症”的影响。

总之,篆书课程是书法专业基础性课程,学得好对其他书体有辅助作用,学得一般也不会直接影响其他书体的学习。

二 、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

篆书在常规书体中,独立性很强,可以自成为一个系统,或大篆,或小篆,而大篆又包括甲骨、金文,小篆包括玉箸、悬针。从风格上有唐宋、清代、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篆书与其他书体最大的不同是它与古文字最为密切。刘熙载称“盖古文有字学,有书法,必取相兼,是以难也”,[3]是对篆书最好的阐释。基于此,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要充分体现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从一般教育到特色教育。一般教育是学生无差异化教育,教学内容无差异化传授;特色教育是学生经过一般教育后,因个体需要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成学生形成篆书的个体差异。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定要有一般性必修课程内容和特殊性选修课程内容,完成因材施教。

第二,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4]篆书课程与书法史、古文字学、篆刻、碑帖学等相关课程相互补充,多角度多思维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终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学到的篆书知识,创造出新的风格与风貌。篆书课程的内容制定一定要保障内容之间有关联,课程之间有互补,特别是选修内容的制定更要考究。

第三,从行业标准到专业标准。尽管书法的行业标准尚未建立,但以“兰亭奖”“全国展”为目标的发展仍是主要趋势。行业标准是一种外在量化指标;专业标准是非功利性的,以能否传承书法传统,能否推陈出新,能否流传为标准,是一种内在指标。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现实需要,更要保障可持续发展。

土壤管理:要为猕猴桃根系生长创造疏松、透气、肥沃的土壤环境。主要方式有扩穴深翻、中耕松土及果园间作,在行间适当间种白三叶草、豌豆等绿肥。

根据以上原则,篆书课程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可以设置成“临写+创作”,在一个周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典临写与创作相结合,优势在于临写创作衔接紧凑,趁热打铁,容易出效果,难点是转换过程中的方法应用与实施效果;另一种可以设置成篆书基础和篆书创作两门课程,基础重点是经典临写,创作重点是消化经典。两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临写与创作之间合与分的关系,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看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如果教师擅长篆书,那么合在一起就容易,同样,学生接受能力普遍不能适应合的方式,那么分开教学效果才会好。如何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通常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繁可简,主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制定,不能一概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型教学内容和普及型教学内容。

专业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专业院校的课程制定。篆书课程所包含的范围就要全面而系统,并且可以分成单元教学。如大篆系统中包括铭文、甲骨文;小篆系统中包括秦篆、汉篆、唐宋篆书、清篆等。专业型院校的单元教学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一是任何一项内容要有教学质量,不能囫囵吞枣,画虎类犬,要有充分的学习训练时间;二是选择的经典作品面貌力求全面,不能凭借喜好选择,不能以教师是否擅长为标准,而是要让学生全面接触和体验;三是课程时间安排上要有层次,每个学期都要安排训练。这种教学不适合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专业院校在专业教学时间上充足并且灵活;二是考评标准不同,专业院校重视专业的发展,而不是普及性教育。

普及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制定。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选择代表性作品,不能面面俱到,常见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完成。在这一次授课过程中,在规定的周数内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大约需要多少次课堂训练完成,最后是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对篆书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对1—2件经典的作品进行临写和讲解。这种教学在时间上较短,且一次课程结束,所以教学内容不宜多、不易难、选经典,训练时间安排合理。

篆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少主要还是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制定,无法一致。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一定安排,依据的标准是教学时间的长短、教师掌握篆书情况。如果教学时间充足,教师专擅篆书,那么从大篆开始,相反,从小篆开始。大篆的学习存在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加上现有师资队伍中熟练掌握大篆的教师人数较少,所以很多院校的大篆教学普遍偏弱。基于现实情况,大篆的教学可以简单或者引导,不作为主要内容掌握,特别是普及型的教学,选择简单的大篆作品,进行临写就可以,而要把小篆作为教学重点。小篆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秦汉小篆开始,到清代民国小篆结束;一种是从清代民国小篆开始,上溯秦汉小篆。虽然都是小篆教学,但是两种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的问题是学生虽然掌握小篆的基本技法,但是无法形成独特的面貌,教学效果慢;后者的问题是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有特点的风格,却也掌握了不好的书写习气,从而把这种习气带入到日后的小篆学习中。

篆书课程中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对“高考后遗症”的纠正与引导。这主要存在四种情况:其一,清代小篆如吴让之、赵之谦、邓石如等人的篆书个性特征非常明显,容易被人模仿,时间短见效快,成为高考培训的重点学习内容;其二,从现有的教学经验中发现,从清代篆书入手,掌握了特点的同时也学会了习气,是一把双刃剑,改正这类学生的小篆教学非常困难;其三,以清代篆书为基础,上溯秦汉,往往难以实现;其四,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篆书名家中多以清代小篆为主的现象,与高等书法教育互为影响。如果要解决这些情况,篆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汉代小篆如《袁安碑》入手,目的是掌握中锋用笔和结构,再以秦代李斯《泰山刻石》、汉代铜镜铭文、砖文等辅助,可以改善;其次,由小篆溯大篆,即“求篆于金”的方法,也可改善。

篆书课程的内容制定一定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课程间互补为要求,以特色为标准,以求变为指引,立体、完整、科学。

三、课程群建设

学科发展下的篆书课程,有更广泛的要求,这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专业标准”。[5]以学生为中心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需求,协助学生规划个体发展方向与途径,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篆书教学就变成了“课程群”。以产出为导向是要求学生积极应对可能出现与篆书相关的问题,也可以是传播与交流,也是篆书的实际应用。篆书的持续改进是把发展目标从以作品为单一形式到面向应用的多样形式。因为,在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中,篆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书体,更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书法行为,而是成为与其他课程相互补充的“课程群”内容。特别是在“一流建设”条件下,这门课程所要承载的内容和突显的标准又已经超越了书法本身,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篆书的技术问题已经不是指完成一件作品供人欣赏,也不是单纯地形成一项技能让人愉悦,相反,篆书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一种方式,也是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一种展现,它以独特的形体特征向现代社会述说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所以,篆书课程一定要纳入“课程群”建设中去,要充分考虑到篆书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与国际传播。

篆书课程群的建设需要突破既有书法思维,转变成开放式思考问题。

第一,篆书课程群要能完成基本的创作内容。这是因为书法创作问题,是专业技能教学的最后要求。篆书课程群同样把篆书创作作为检验课程效果的最终方式。传统的篆书创作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新风格、新式样的出现,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这种方式最终是人对思想和审美的突破,是篆书艺术的发展与推动;另一种是继承传统的风格样式,以精湛的技术表现已有的风格体态,传承了书法的经典,是人与传统之间的融合。传统的篆书创作观念在高等书法教育中仍然是重要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第二,选择相关的设计艺术介入课程中。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在视觉传达和环境设计中,篆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融合设计可以让篆书展示现代效果。特别是文化设计与高雅品质成为一种时尚,篆书的载体不仅仅是纸张,还可以是任何材料。篆书的字形体态也不仅仅是识读,也可以是造型。篆书书体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突破了书法作品的单一模式,可以创造出篆书的文创产品。

第三,传媒传播技术的介入。当代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国际化是所有学科所要面临的问题,应用学科如此,传统人文学科更需如此。因为,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需要借助传媒传播,在古老的篆书与现代的生活之间架起沟通途径。篆书文字能够代表中国古老文明的发轫与发展,代表中华民族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初期阶段,是代表人类思维模式和观念的一种文化符号。通过篆书可以向世界解读中国文化,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传播中国篆书,就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本源。

第四,大数据技术的全面介入。大数据已经是全人类所要面临的问题,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也将改变人类思维。在这样的发展中,今天的篆书在保留书法艺术这种形式之外,作为文化符号的应用功能日益加大,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篆书,也可以更好地学习篆书。利用互联网,篆书形体的历史演变、结体构成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进一步研究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人们对篆书审美感知的类型与标准。

总之,篆书课程群所包含的内容已经不能局限于书法内容之中,还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挖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传统文化中技术传承不能只是师徒相授的方式演变,更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交流学习。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慕课,可以面向校园以外的人群,这对书法的传播有很重要的意义。

今天,线上课程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篆书课程群的建设也是未来高等书法教育所要完成的基础内容。篆书课程不是简单的临写与创作,而是学生在书写实践中多样化的表现,可以是书法作品,可以是工艺产品,也可以是信息数据。只有在高等教育体系下,篆书课程才能有创造,才能有发展。

注释:

[1]所谓“高考后遗症”是指书法考生为了考取本科专业,在专业培训中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和“唯目的性”的书写规律、书写方法,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学习效果,表现出书写速度较慢、使用浓稠墨汁、学习有特点的书体、学习现代人的书法等特点。

[2]张函.目标、模式、途径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8:230.

[3]刘熙载.艺概·书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4.

[4]蔡先金.大学构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96.

[5]张函.条理于字中 磅礴于字外—聊城大学书法学的专业定位与学科建设[J].艺术品,2019(6):100.

猜你喜欢

小篆篆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书法
宋伯军小篆作品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书法欣赏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