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探析

2020-12-01宋洋王雪佩

卷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

宋洋?王雪佩

摘 要:作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高、岑二人背景身世、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有诸多相似。其边塞诗篇有很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渴望报国立功的理想追求;歌颂边疆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两位诗人又同中有异:高适边塞诗多直抒胸臆,情调悲郁苍凉,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参想象丰富奇特,寓情于景,富于浪漫主义精神。高岑二人各有千秋,在盛唐诗坛注入了不同的风采。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帝国的鼎盛时期,是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盛唐气象的基础上,边塞诗崛起并成为盛极一时的诗派,边塞诗歌也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的诗风”。高适、岑参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为基础,描写了边塞的风光、军旅生活和盛大的战争场面,洋溢着盛唐的气息,成为唐代边塞诗的领军人物,诗史上以“高岑”并称。杜甫曾言:“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1]”《唐才子传》亦评说“参与高适风骨颇同”[2]。但由于际遇不同、所见各异,思想情调和写作手法的不同,两人诗歌又呈现不同的特色。

1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

高、岑都出身于衰败的官僚家庭,饱受生活之苦,但却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进取精神。虽都中年中举,但却官场不得志,转而投笔从戎,奔赴边疆,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两人都有过多次长时间边塞经历:开元十五年,高适曾北上蓟门,漫游幽燕。后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聘任,任掌管书记;岑参曾于天宝八年,赴安西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后再赴北庭都护府,任幕府判官。两人对边塞的生活,对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有许多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理想追求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同步,这就使他们的作品有着共同的烙印,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抒发了卫国戍边、慷慨报国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

高、岑的邊塞诗,始终都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胸怀报国之志,志向高远。“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3]”(《送董判官》)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也是诗人立功边塞、为国事献身的愿景。“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3]”(《送李侍御赴安西》)殷切劝慰友人离别莫要惆怅,功名正是此中求取。“看取宝刀雄”放声高唱,将立功异域、慷慨报国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岑参两次出塞,心怀横戈跃马驰骋疆场抱负,意气风发。“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4]”(《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壮志呢!“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4]”(《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赴边战士公而忘私,以身许国。这是无数卫国戍边将土坦率真诚的表白,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倾诉。“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4]”(《送人赴安西》)出征战士身着戎装,不为封侯奖赏,立志思君报国。这种卫国戍边、慷慨报国的理想抱负,时刻渗透在诗人的诗作之中,始终洋溢着昂扬奔放的情绪。

1.2 颂扬将士不畏艰险,奋力杀敌的英雄气概

两人边塞诗的亮点之作,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用高超的概括艺术,描写了边塞战争的艰苦和激烈,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也表达了对战士的深刻同情。金戈铁马,杀敌卫国是众多男儿的希冀。士卒们离家弃子,义无返顾的走向战场。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这两句画龙点睛之笔,用精警沉痛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将军和士兵苦乐安危的悬殊差异。将领虽指挥无能,但他们仍未放弃,与决一死战。结尾写了战场的壮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3]以死殉国,深化了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

岑参的歌行体诗充分阐释了之一主题。“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4]”(《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人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夜不脱甲,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用边地的严寒反衬将士们不畏狂风酷寒,连夜出击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四边伐鼓雪海涌……誓将报主静边尘。[4]”(《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极力渲染吹笛伐鼓,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突出军队的声威和士气的高涨。这些作品描写唐军惊天动地的威势,歌颂了将士们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

2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点

高、岑两人的边塞诗呈现不同的特点,原因则在于两人思想状况、性格气质、游历的边塞地域的差异。高适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入河西节度使任记室参军。高适生性落拓、不拘小节,深受纵横家的影响,颇有政治家的风采,常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看待边塞战争、生活和风景。岑参青年求仕不成,后往游河朔,两度出塞。“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2]”先后在在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任职。岑参出塞,较高适时间更长,走的更远。他对边塞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认识,边塞诗更且富于个人情感。以上诸多的不同,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情调上:高适诗悲郁而苍凉;岑参诗昂扬而豪迈

高适大量的边塞诗作概括了战争的残酷激烈,描述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将士的英勇及牺牲。同时他还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批判边关将领的无能昏庸、贪图享乐。正如殷璠所称“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5]。高适诗思想情调多为悲郁苍凉。或伤士人怀才不遇,或伤戍卒苦辛。

《燕歌行》是一幅边塞生活的全图。诗的开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3]”透过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揣知将军临战前的骄态,也为后文失败埋下伏笔。“胡骑凭陵”,剽悍似狂风暴雨卷地而来,唐军奋力迎敌,不辨死生。然此时“美人帐下歌舞”,将军们远离阵地寻欢作乐。严酷的事实对比,对失职、无能的卫边将领强烈谴责。这悲壮而沉郁苍凉又诗句,使全诗思想意义升华,震撼人心。

岑参不再以一个外来的旅行者的眼光去看待塞上风光,而是以一个生活于其中的边塞人的心态去表现万物与人在塞外风尘中的种种情状[6]。诗中多洋溢着乐观、昂扬的情绪,他笔下的边关大漠,时常显现出不同寻常的奇丽,呈现多姿的风光。其作品更多的表现出慷慨激昂、豪迈的情调。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人并没有从正面渲染唐军的雄壮军威,而是以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军情的紧急反衬,突出边塞将士的果敢英勇。“将军金甲夜不脱……车师西门伫献捷。[4]”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势,充满了唐军必胜、胡虏必败的自信与自豪,显出了岑诗悲壮豪迈的风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出师的从容、镇定,气势磅礴。即使面对艰苦的战斗,也从不感叹战场之苦。歌颂了将士的奋不顾身,表现将士安定边塞、建功报国的的豪情壮志。

2.2 写作手法上:高适直抒胸臆;岑参寓情于景

高适为人正直,关心民生疾苦,能够触及社会的深层次,现实意义强烈。其边塞诗,写作手法上就以写实、叙事、议论为主,常常是直抒胸臆,含蓄表达的描写较少。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惟昔李将军,按节出呈都[3]。”(《塞上》)诗人夹叙夹议,在对国家边塞深切表达不安的同时,明确反对和亲政策。结尾对“飞将军”李广的怀念,既是对骄奢失职、懦弱无能将领的强烈谴责,也是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长远之计,那就是对优秀将领的任用。“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3]。”(《效古赠崔二》)夸赞崔二有“纵横”之才,但却与自己一样同处“憔悴”的境地,直接揭露当时社会对有识之士的普遍压抑。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悲愤无法排遣。故辛文房赞“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2]。

岑参以边塞人的心态去记录、描写塞外奇丽多姿的风光,富有新颖性。在立功边塞的豪情支配下,诗人眼中的军旅生活、异域风物,全都变得神奇起来。从而突破了前代边塞诗写环境恶劣、士卒劳苦、从军闺怨的传统,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其作品,兼有意奇、语奇、调奇之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意境独特,充满浪漫的联想。开篇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写景与叙事完美结合,以边塞奇异的景物、环境入诗,寓情于景,含蓄委婉。《唐才子传》称岑参“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读之令人慷慨怀感”[2]。

2.3 语言风格上:高适质朴精炼;岑参奇峭自然

高適运用事实求是的笔墨真实描写边塞之事,现实主义气息浓厚,语言平实质朴。岑参以浪漫主义为主,长于描写,注意练字造句,突出了奇巧的特色,语言明快自然。

高适语言讲究“达意”。“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别董大》)词从意出,不用什么技巧,没有刻意修饰。以黄云白日、漫天飞雪开场,先渲染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的氛围,后突转笔锋,用昂扬的语调,充满自信的安慰朋友,豁达豪迈。

岑参善于发现并刻画自然景物的奇处,语奇、意奇、境奇。“涧花然暮雨, 潭树暖春云。[4]”(《高冠谷口招郑鄂》)以“燃”“暖”二字之力,红花绿树的形态呼之即来。“轮台九月风夜吼,随风满地石乱走。”诗句中“吼”“乱”等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生动逼真,表现出了语言奇丽的特点。

高适、岑参同处于唐王朝盛大的气象中,同样以边塞诗扬名。所作诗篇主要以边塞战争、边疆风光为题材,表现报国守边、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亦抒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总体呈现豪迈慷慨的风貌。但由于诸多的差异,两人又不尽相同。高适多现实描写,岑参多浪漫色彩。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关注战士和下层人士的疾苦,暴露弊端,直抒胸臆。岑参以诗人艺术家的气质描绘奇境奇景,寓情于景,奇巧瑰丽。两人使边塞诗的范围更为开阔,更加令人瞩目。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1.

[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443,443,421,443.

[3]高适著,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09,206,80,81,80,34,40,79.

[4]岑参著,陈铁民,候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2,99,166,178,176,178,85,178.

[5]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7.

[6]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481.

[7]王征.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6.

作者简介

宋洋(1991-),男,硕士研究生,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王雪佩(1990-),女,硕士研究生,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岑参边塞诗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一时之辱成就了岑参
论中唐边塞诗
又爱又恨是岑参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论王维的边塞诗及其艺术创新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