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

2020-12-01杨丽张耀军

软件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质量保障

杨丽 张耀军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管理服务智能化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梳理信息协同与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中的相关逻辑关系,总结归纳高职院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信息公开与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保障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协同;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保障

DOI:10. 11907/rjdk. 201246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10-0247-04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society, it is becoming an inevitable trend of intelligent managent and servic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synergy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s, data platform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sha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system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formation synergy are provid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synergy;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quality assurance

0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与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1]。2019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升信息化水平被列为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一,也明确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2]。通过上述两份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学校政务信息整合水平与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已成为今后衡量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也是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协同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已成为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本文从分析信息协同与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逻辑关系出发,结合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保障建议与策略。

1 信息协同与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務服务”相关研究

1.1 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治理变革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 世纪 70 年代创立了协同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系统要素之间通过对有意识的行为进行集成后,协同运作产生的整体效用要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用[3]。协同学的理念是主体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协同化,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目的在于使资源利用价值和服务质量实现最大化,这一理念恰好与信息时代高校治理现代化密不可分。21世纪是信息化主导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系列概念通过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通过智慧政务云平台建设,以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努力形成标准共建、网络互通、业务协同、应用创新的智慧政务新局面[4],就是以信息协同能力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信息协同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平等,通过信息平等倒逼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信息公开,保障每一位信息使用者都能在信息开放的前提下共享学校相关数据,破解“政务信息共享、集成与服务程度偏低”的难题[5];其次,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借助协同理论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平衡各方利益,协同整合校内各类信息资源,将处于无序状态的各信息系统或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整合形成有序、合理的大系统,在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支持、配合、协作的循环态势[6] 。

1.2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推动高校内部治理水平提升

“互联网+政务服务”原本是指在“互联网 +”背景下,政府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管理、服务及基本社会秩序管控方面作出调整、采取相应措施,并最终形成组织体系和相应制度,即将原有电子政务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结合[7]。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务院于2017 印发了 《政府网站发展指引》,按照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对政府网站发展总体要求、职责分工、网站功能、集约共享、创新发展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与指引,《政府网站发展指引》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8]。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也深受影响,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校园网站建设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巨大转变。网站的建设与完善对于高职院校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技术上因采用信息化手段而变得更加高效,如运用 Tableau 工具,结合地图资料,实现更多维度的“互联网 + 政务服务”数据可视化,从而方便管理者掌握政务相关管理与服务数据,优化相关决策[9];其次,伴随着各职能部门数据的公开与共享,高校治理结构由原本的“垂直化”变成“扁平化”,普通师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最后,使学校内部治理理念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管理为主变为管理与服务并重,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在纸媒时代原本分散、独立的各职能部门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整合,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由“双腿跑路”变成了“信息跑路”,“部门来回跑”变成了“部门协同办”[10]。

1.3 信息协同与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关系定位

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信息协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在高校治理过程中,信息协同不是一个空泛的管理概念,其需要有一定的现实条件,而“互联网+政务服务”恰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可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为信息协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政务服务为信息协同提供可供借鉴的操作规范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信息协同提高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质量。“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的题中之义就包含信息协同,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充分做到信息协同将在深度上将高职院校治理与决策推向更高层次;相反,缺少信息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只会是纸媒时代行政管理的升级版,并没有改变过去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孤立、服务效率低下、信息化建设资源浪费、师生参与缺失的落后局面。因此,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质量提高与信息协同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2 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2000年,这一阶段称为网络校园建设阶段,该阶段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各学校基本建成了电算中心,关注重点是网络服务和系统集成;第二阶段是2000-2015年,这一阶段称为数字校园阶段,该阶段以2007年为分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建设重点是信息系统与数据,各学校办公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关注重点是业务系统建设;后一阶段建设重点是业务流程支撑,各学校基本完成了办公流程优化,关注重点是信息门户建设;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今,这一阶段称为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建设重点是智慧校园和用户体验,各学校进行了流程协同建设,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关注重点是服务框架,强调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高职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个部分。

2.1 网络建设方面

校园网作为一个由宽带和交互功能组成的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11],从功能上可分为校园网络中心、教学子网、办公子网、宿舍区子网、图书馆子网等。正是因为这些功能的存在,高职院校校园网已成为提供教学、科研、管理与综合信息服务的载体[12]。校园网建设是学校“互联网+政务服务”最直观的成果之一,代表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广度,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学校均把校园网建设视为学校基础建设项目的核心部分。

2.2 数据平台建设方面

如果说校园网站是学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脸面”,数据平台建设则是学校“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心脏”,代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各学校在完成校园网建设后,为了丰富网站内容和功能均开发了属于自己的数据平台。校园数据平台一般以工作门户(教职工和学生)为基础,以业务功能模块(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办公管理等)应用为核心,最终汇总形成各类协助规划决策并以数字仪表盘形式展现的管理驾驶舱(包括人才培养数据、后勤监控等10多个监测窗口)。数据平台中的相关数据均源于每位师生,并为每位在校教职工与学生建立动态的个人电子档案。

2.3 学校信息公开方面

《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2011年)和《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2016年)两份文件都对政务公开作出明确要求。信息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体现和技术手段,也是高职院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阵地。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学校官网及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了高校信息化展示平台的构建。这些平台汇总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又通过各类信息门户、操作查询系统等向全校教师公开。同时,各大高校还在校园网主页专门设立了信息公开栏目,每日及时更新,以供校内外人员查阅。

2.4 数据共享方面

互联网具有“平等、开放、协同、共享”的价值理念,在将互联网作为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现代化的客观环境与现实基础上[13],高职院校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数据共享变得十分普遍。比如过去针对学生数据,教务处、图书馆、后勤等部门均会根据自身情况要求学生提供相应数据,在“互联网+政务服務”中推进数据共享后,可将学生数据一次性收集后制作成一张一卡通,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现在很多学校又将支付宝等第三方应用接入到学校数据库,信息数据共享从校内走向校外也成为一种趋势。

3 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诚然,围绕高校现代治理能力提升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在推动高校信息共享以及现代治理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高效、开放、平等、公开、协同、共享的理念已深深植入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理念中。但其中由于受到认识偏差、物质条件不足、学校发展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包含以下4个方面:

3.1 网站建设“华而不实”

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工程,在近10年的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各学校投资巨大,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一些学校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校园网建设后,却发现其跟不上学校发展需要;还有部分学校为追求面子工程,校园网主页设计精美,但二级网站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有的学校二级网站常年没有更新或根本无法点击,所谓校园网站建设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3.2 数据统计效率低下

学校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共享,重复的数据录入也增加了教师工作量,降低了办公效率[14]。仅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两个数据统计工作为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收集的是自然年度全校师生数据,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统计的是前一年度9月1日-第二年度8月31日的数据,而且这两项数据在填报时需要前后印证,这就导致数据统计时因统计口径不一致而出现矛盾的状况。同时,由于各职能部门需求不同,也会出现类似数据在同一对象身上重复统计的情况,不仅浪费了统计资源,而且会因为统计指标解释不同,导致数据存在一定出入。

3.3 信息公开不全面,数据共享难落实

高职院校信息公开是促进高校依法治校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信息公开是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信息公开清单展开的,但很多学校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态度消极;在公開的内容方面,没有主动契合师生关注,将学校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予以公开,而是避重就轻,公开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在公开时效性方面,只有部分高校能够按时公开各类信息,大部分高职院校会集中在某一时间点补齐之前该公开的信息,导致信息公开时间滞后。此外,数据共享方面也因为数据提供不及时、数据可靠性不高、数据共享程序繁琐等原因导致师生共享相关数据比较困难。

3.4 信息安全保障不足

学校信息共享意味着需要将原先处于局域网中的信息数据公开到相对开放的校园网甚至互联网,但是高校网站因为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黑客利用网页木马、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等方式对学校官网进行攻击,轻则造成网站响应速度变慢,重则导致访问者中毒或网站无法访问等严重后果。同时,由于各个职能部门业务不同,开发的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因而难以保障跨平台及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部分用户对具体业务操作过程还不够熟悉,网络信息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加上制度和管理上的缺位,很容易给学校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4 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保障策略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发展方向,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笔者认为推动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站在信息协同视角下提升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

4.1 以顶层设计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规划

信息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分。针对学校网络覆盖率高、楼宇布局复杂、师生人数多、终端分布广的特点,学校网络建设及共享需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作好顶层设计。同时,按照扁平化思想改进网络组织架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校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归集、整合,并构建协同参与平台、完善共治设施、建立通用标准、出台激励政策、推进数据融合等,最终使学校“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共享平台归集,以及跨部门信息共享共用等功能的载体。

4.2 以制度建设保障“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地实施

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加强制度建设。信息协同背景下的校园“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若想实现信息的协同共享,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学校信息服务从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度建设包含3方面:①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校园网络建设合法运行;②运用制度建设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开发标准和服务流程;③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信息公开权利和信息共享责任,保障信息和校园网络安全。

4.3 以协同创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既不是对过去纸媒办公简单的数字化,也不是“互联网+电子政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形式化,其需要学校管理者破除过去落后、垂直命令式的管理理念,树立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在学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需发挥全体职能部门的集体智慧,统筹学校资源,协同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在充分考虑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到既不重复建设,又不留下死角。通过创新平台数据抓取方式和分析方法,整理与分析学校数据,并学会挖掘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寻找办学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数据辅助学校决策和支撑学校办学,最大限度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

4.4 以人才培养充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智力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已不仅是某几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唯有依托强大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作为后盾,“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当前虽然高职院校有信息技术中心等专业部门负责平台维护工作,但受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上其对管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无法将对业务系统的需求有效传达给信息化专业人员;同样,信息技术人员也无法站在师生和行政部门的角度作出反馈与解答,信息化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则会影响“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因此,站在信息协同视角上,高职院校信息部门除需增加技术人员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学习信息化相关知识,只有通过协作才能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5 结语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为推进高校制度建设、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在原本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的背景下,可根据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计划》,在信息协同视角下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途径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 肖花.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 现代情报,2019,39(3):110-116.

[4] 胡漠,马捷. 信息协同视角下无边界化智慧政务推进机制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19,40(1):44-53.

[5] 叶鑫,董路安,宋禺. 基于大数据与知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云平台的构建与服务策略研究[J]. 情报杂志,2018,37(2):154-160.

[6] 张晋平,杨秀平. 协同视角下的農业信息资源建设路径[J]. 情报资料工作,2017(5):78-83.

[7] 孙伟业.  论“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府治理的影响[J].  区域治理, 2017(6):30.

[8] 白景涛. “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政府网站转型发展[J]. 经济师,2018(2):55-56.

[9] 曾鹏,林志勇,张丰,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J]. 软件导刊,2018,17(7):162-165.

[10] 国务院办公厅.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4/26/content_5068058.html.

[11] 张城,谭朔. Pon+LAN网络在校园无线网络的应用设计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6):17-19.

[12] 李杰,钱真坤. 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若干问题分析[J]. 软件导刊,2014,13(4):114-115.

[13] 唐辉,周红,宋超.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治理逻辑[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2):63-66.

[14] 刘夏,高荣芳,王学龙,等. 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研究[J]. 软件导刊,2016,15(5):143-144.

(责任编辑:黄 健)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质量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互联网+ 政务”: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