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中心城区复杂环境深大基坑工程设计与实践

2020-12-01谢小林方银钢

建筑施工 2020年8期
关键词:轨交南区塔楼

谢小林 方银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为三角洲冲积平原。上海浅部土层以饱和软土为主,具有孔隙比及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呈软塑或流塑状等特点,土体受扰动后固结稳定时间较长[1]。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中进行基坑施工活动,极易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对周边环境和重要建(构)筑物造成影响。

本文将以上海中心城区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某一基坑工程为实例,对其支护设计方案及实施效果作介绍分析。

1 工程概况

背景工程位于上海静安区上海展览中心以西,由南京西路、铜仁路、延安中路、常德路所围合(图1)。安义路将该项目场地分为南、北2个地块,安义路下设3个地下通道将南、北地块连接。

该项目基坑开挖总面积约37 400 m2,地块被安义路一分为二,基坑划分为北区、南区和通道区域。其中北区面积约11 745 m2,设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13.85 m;南区面积约24 432 m2,南区西侧局部区域为地下2层,开挖深度13.95~14.95 m,南区其余区域为地下4层,开挖深度22.50~23.15 m;通道区域面积约1 220 m2,开挖深度9.95~14.40 m。

图1 工程总平面示意

2.1 周边环境

基坑北侧为南京西路,距离基坑约21 m。南京西路南侧下有轨交2号线运营隧道,隧道距离北区基坑最近8 m,隧顶埋深约8.3 m,区间隧道外径6.2 m,管壁厚350 mm。

基坑南侧为延安高架路,主线高架横向共设置3个桥墩,其中北侧桥墩距基坑围护结构最近11.2 m,基础为φ600 mm预应力管桩,桩长34~38 m,每段接桩长度约10 m。

基坑西侧为常德路,有在建的轨交7号线静安寺站,站体与基坑边线基本平行,车站主体结构外边线距离基坑地下连续墙外边线10.1~13.3 m,顶板埋深约3.8 m。车站部分附属结构与本工程地下室连通。

北区基坑东侧为嘉里中心,距基坑最近7 m;南区基坑东侧为铜仁路。

基坑南北区中间为安义路,安义路东段南侧63号为文物保护建筑——毛泽东故居,相邻建筑57、59、61、65号均为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为2层混合结构房屋,基础均为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基础埋深约0.7 m。它们被南区基坑三面环绕,距离南区围护结构最近6 m,距离北区围护结构约17 m。

基坑四周道路下方管线密布,其中距离基坑边最近的为南侧延安路下的一组供电管,距离约为5 m。

2.2 工程地质条件

本基坑工程所涉及的主要土层从上至下依次为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②1粉质黏土、②2粉质黏土、③淤泥质粉质黏土、④淤泥质黏土、⑤1a黏土、⑤1b粉质黏土、⑥粉质黏土、⑦1a砂质粉土、⑦1b粉砂、⑦2粉砂、⑧1粉质黏土、⑧2粉质黏土。其中;②1层属中压缩性土;③、④、⑤1a层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模量小等特性,土质软弱;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好;⑦1a⑦2层土孔隙比小,压缩系数小,压缩模量大,土性较好;⑧1层土土性较软弱;⑧2层土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好。

根据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内潜水稳定水位埋深1.0~2.8 m,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基坑设计采用地下水位0.5 m。根据本基坑的开挖深度,仅涉及第1承压含水层⑦层,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其承压水头埋深为7.7~9.2 m。

2.3 工程重、难点分析

由前文描述可知,本基坑周边环境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因此须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基坑变形,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基坑北侧距离轨交2号线运营隧道仅8 m,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产生的变形和扰动较大,加之扰动土体在列车运行振动下极易发生隧道振陷沉降,进而威胁地铁运营的安全。

2)基坑西侧邻近在建的轨交7号线车站,基坑西北角、西南角邻近车站与盾构隧道的接头处,由于站体与区间隧道的刚度差异,在土体变形作用下容易变形开裂。

3)毛泽东故居被南区基坑三面环绕,距离基坑最近处仅6 m,且建筑物年代久远,整体刚度差,抗变形能力弱,对地基沉降及差异沉降敏感。

4)基坑周边各类市政管线分布较密集。

5)南区深基坑邻近延安高架路,高架桥桩基为PHC管桩,管桩接头抗侧向变形能力差。

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3.1 基坑分区筹划

根据本工程开发计划,结合对轨交2号线运营隧道、轨交7号线车站及区间隧道、延安高架路、毛泽东故居、周边市政管线等的保护要求,经研究筹划将本工程基坑分为5个区独立交叉施工,如图2所示。施工时,先开挖南1区,待底板施工结束后不拆支撑,在施工塔楼核心筒的同时开挖施工北1区,待北1区施工出±0 m后再依次开挖施工北2区、北3区。同时待南1区和北1区均施工出±0 m后,再施工南2区。最后施工安义路地下通道区域。

图2 基坑分区示意

本工程基坑分区筹划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影响:

1)根据本工程施工控制节点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对邻近地铁设施的保护,先施工塔楼区域的南1区、北1区基坑,待塔楼主体结构施工出±0 m后,通过加载控制大基坑隆起稳定后,在向上施工塔楼的同时开挖施工邻近地铁设施的窄条基坑,以控制围护结构侧向变形,既满足周边设施的变形控制要求,又不影响主体工程的总施工工期 节点。

2)北1区场地内建筑障碍物较多,在开挖施工前清障工作量较大,因此南1区先施工,待南1区底板施工完成后再开挖施工北1区,确保施工搭接流畅。

3)毛泽东故居位于南1区和北1区之间。为减少北1区基坑开挖阶段的围护结构变形,尽量确保相邻基坑的土压传力平衡,北1区开挖施工阶段南1区的支撑不拆除。南1区的支撑布置避开了南区塔楼的剪力墙和劲性柱,使南1区能够在不拆支撑的情况下先施工塔楼结构。

3.2 基坑支护形式

3.2.1 围护结构

南1区开挖深度为22.50~23.15 m,塔楼区域开挖深度25.80 m。为了减小南1区基坑变形及降承压水产生的地面沉降,保护延安高架路和毛泽东故居以及轨交7号线区间隧道,围护结构采用厚1 m、深53 m的地下连续墙(图3),墙底进入⑧层土以切断承压水层,其中地下连续墙埋深45 m以下的部分仅配构造钢筋。另外,南1区邻近毛泽东故居侧地下连续墙两侧采用深31 m三轴搅拌桩进行槽壁预加固,防止地下连续墙成槽坍壁,并加强地下连续墙的止水效果。

图3 基坑围护结构布置

北1区基坑开挖深度13.85 m,塔楼区域开挖深度16.65 m。该区邻地铁侧采用厚1 m、深31 m地下连续墙;北1区东侧环境要求相对较低,采用厚0.8 m、深30 m地下连续墙;北1区场地南侧分布有原安义大厦围护结构,采用长30 m的φ900 mm@1 000 mm钻孔灌注桩(邻毛泽东故居侧为长35 m的φ1 000 mm@1 150 mm钻孔灌注桩)与原围护桩形成复合围护结构。另外,邻地铁地下连续墙两侧采用深20 m的三轴搅拌桩进行槽壁预加固。

南2区、北2区、北3区基坑开挖深度均为13.85~ 14.95 m。该区邻近地铁设施侧均采用厚1 m、深31 m的地下连续墙,且邻地铁侧地下连续墙采用三轴搅拌桩槽壁预 加固。

3.2.2 坑内加固

南1区、北1区及南2区邻道路侧采用了宽8 m、深4 m的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裙边加固。塔楼基础深坑局部挖深约26 m,采用三轴搅拌桩护坡,并采用一定的坑底高压旋喷桩加固。

北2区、北3区邻运营地铁隧道侧采用了深6 m的三轴搅拌桩满堂加固,并结合钢支撑布置设置了抽条加固,抽条加固范围为第2道支撑底至开挖面下6 m。

3.2.3 支撑体系

各分区均为明挖顺作法施工。南1区采用5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支撑布置避开南塔楼的竖向构件,确保支撑不拆除的情况下快速施工塔楼结构;北1区采用3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南2区、北2区、北3区基坑采用4道支撑,首道为钢筋混凝土撑,其余为钢支撑。其中北2区、北3区邻近运营地铁隧道,其钢支撑采用自动轴力伺服系统,以控制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

3.3 土方开挖要求

土方开挖、支撑施工应用时空效应原理,严格实行“分层、分段、分块、留土护壁、限时对称平衡开挖支撑”的原则,将基坑施工对周围设施的变形影响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开挖过程中必须随挖随撑(或浇筑垫层)。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挖土量,严禁超挖。

南1区和北1区采用盆式开挖,先开挖中部土方,再限时对称开挖邻近围护结构的边坡土方,减少围护结构无支撑暴露时间,以控制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北区基坑和南区基坑的土方分块开挖布置分别如图4、图5所示。

图4 北区基坑土方分块开挖布置

图5 南区基坑土方分块开挖布置

4 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本基坑在施工全过程中实施了信息化监测,对基坑支护结构、周边环境设施等进行跟踪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反馈指导施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南1区为超深超大基坑,其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及周边环境沉降监测结果如图6、图7所示。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实测值为47 mm,与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南1区完成时保护建筑(毛泽东故居,距离基坑仅6 m)最终沉降不超过25 mm,周边其余建筑物沉降也未超过25 mm。

北2区、北3区基坑距离轨交2号线运营隧道最近距离仅8 m,为控制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减少地铁隧道的变形,该区钢支撑采用自动轴力伺服系统。北2区、北3区地下连续墙侧向累计变形及各阶段地铁隧道沉降变形如图8、图9所示。

图6 南1区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值

图7 南1区基坑实施阶段周边环境沉降值

图8 北2区、北3区地下连续墙累计侧向变形值

图9 轨交2号线运营隧道累计沉降值

可以看到,该区域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平均值小于10 mm,采用钢支撑自动轴力伺服系统有效地控制了基坑侧向变形。同时轨交2号线运营隧道的沉降最大值不超过10 mm,保障了地铁运营的安全,基坑的设计与施工满足了周边环境安全保护的要求。

5 结语

本基坑工程开挖深度深、面积大,场地周边环境复杂,基坑的安全等级和环境保护等级高,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难度大。针对上述工程特点,通过合理的施工分区筹划和支护结构设计,既保证了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也保证了工程的经济合理性。

通过精心设计和信息化施工,至本基坑工程和地下主体工程全部完成,监测结果和工程实践证明,基坑的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方案使用效果良好,对运营地铁、历史保护建筑、延安高架路等重要设施的影响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本工程的设计及实施经验可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轨交南区塔楼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轨交19号线后滩站深基坑支护及开挖工程监理控制
张晓明:“任意门”开创轨交居住时代,大湾区从万顷沙出发!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厄瓜多尔“向日葵”住宅塔楼
城市轨交AFC系统安全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鹿特丹The Sax塔楼
荷兰Looping住宅塔楼
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南区)精彩掠影